军旅文艺家呼唤军旅新浪潮作品——拥有史诗品质 叩问个人命运
来源:新闻午报 作者:干琛艳 发布时间:2008-04-11 |
随着电视剧《士兵突击》在全国各大卫视热播,该剧的同名小说《士兵突击》也成了畅销书。记者日前从上海书城获悉,小说《士兵突击》已连续数月名列书城文学类畅销书榜的前十名,平均月销量达到数百册。近30年来,我国军旅文学佳作迭出,虽然各有冷热起伏,但总体而言可谓热潮不断。自小说《亮剑》以后,军旅文学题材作品格外受到影视的青睐。在这种热潮的催生下,我国军旅文学百花齐放,形成了人们所期待的又一种“嘹亮军歌”。
热现象 “许三多”折射军旅热
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军旅佳作畅销文坛后,2007年我国军旅文学仍然佳作迭出。著名作家徐贵祥推出《高地》、《特务连》,杨金远推出《突围》,王海令鸟则著有《大校的女儿》,此外《狼毒花》、《我的新兵连》、《狼烟》、《女子陆战队》、《零号特工》等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作品也纷纷亮相。而杨金远的《官司》则随着其影视改编作品《集结号》的全国热映而浮出水面。
2007年至2008年,不可不提的军旅小说,是著名编剧兰晓龙的《士兵突击》。通过影视改编,“许三多”这个名字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不抛弃,不放弃”这简单的六个字也成为大家共勉的流行口号。作为军事文学的旗舰作品,《士兵突击》描写了一个有着性格缺点的普通农村孩子许三多,以其单纯与执着,在军人的世界里跌打滚爬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新世纪的“农家军歌”。
面对《士兵突击》的畅销,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军旅作家柳建伟评价道:“许三多从不起眼的农家男孩成长为兵王的故事,其实正与整个中国渐次崛起的国家命运要求暗合。‘许三多热’并非偶然。”著名军事文学评论家朱向前则告诉记者:“许三多身上有一种朴实、执着、坚忍、拼搏的品质,而他的身份还是一个普通士兵。不像《亮剑》、《历史的天空》、《突出重围》等这些已经成名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是部队高级将领的生活,看起来有些可望而不可即。许三多的平凡,足以引起更多草根阶层的关注与共鸣。”
柳建伟认为,中国军旅文学和影视作品持续火爆,与其自身不断突破固有模式、形成多样化风格有很大关系,《士兵突击》就是很好的例子。
新天地 麦家是一种“独特存在”
作家麦家的作品,可谓是军旅文学英雄主义主旋律的独特变奏。他在读者中引起追捧的《解密》、《暗算》、《风声》等一系列作品,突出的都是战争中的智力较量,塑造了比较独特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
柳建伟认为,麦家的揭秘式写作在军旅文学中确乎比较独特,“他小说的重点不在于传统评判标准下的思想内涵,而更近似于某种智力游戏。小说通过读者观看时或得的审美愉悦来吸引读者。可以说,这是一种将以往的军旅文学中类似于《羊城暗哨》这样的创作经验,和西方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等悬疑创作的经验相融合的结果。”不过,在赞赏这种写作的同时,柳建伟也直指其不足,“像这样的创作素材有限,而题材却又极其容易重复,想要形成一定的创作规模是很有难度的。”他判断说,“麦家固然赋予了军旅文学突破的可能性,但这种路数却也注定是无以为继的。”
柳建伟的这种说法,事实上也得到了麦家本人的印证。麦家也说,“破译”小说的创作基本上是“过完瘾就死”。“这种小说创作难度太大,资源素材有限,写作极有可能陷入雷同的尴尬。”因此,麦家在这一题材上封笔,不但是迟早的事情,也是无奈为之。
旧战场 “三条战线”成模式化
柳建伟告诉记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几代军旅作家为军旅文学开辟出三条战线。所谓“三条战线”,主要是指题材的划分:一是当代战争题材,二是当代现实军营题材,三是革命战争题材。其中,例如《皖南事变》这样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写作的长篇、莫言带有强烈个人烙印的“红高粱”系列作品、以阎连科为代表的“农家军歌”创作和以朱苏进为代表的现实军营题材,都是比较成功的创作。“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创作以后,这三大题材的写作也难免陷入模式化。”
直到21世纪之交,诸如《亮剑》、《历史的天空》、《突出重围》等重量级的作品面世了,军旅文学的创作得到又一次大突破。“作家们的视角从普通士兵们个人的生存困境中,转移到军人的本体。部队师团的高级将领重新成为军旅文学的主体。国家与军队的大事件也再度成为军旅文学关注的焦点。”但是,新作品的出现立即就会遭遇跟风与重复,这些作品很快就又形成一种新的模式。“拿《亮剑》和《历史的天空》来说,其模式就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遇到了一个革命的时代,通过勇猛顽强的作战以后,战友倒下,他却能屹立不倒坚持到新中国,成为国家的高级将领。”军旅文艺评论家朱向前也说,“人物形象一律剑走偏锋是不行的,我们的军队将领并非所有的人物都是李云龙、石光荣式的,我们还有许多儒将式的军官也同样是英雄。”
面对题材的再度模式化,军旅作家们积极酝酿变化,而某些英雄主义主旋律的变奏也开始在创作中出现。
冷思考 革命战争题材有望崛起
虽然军旅文学要突破模式并非没有难度,军旅作家们却对此毫无忧虑,甚至信心百倍。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从事了15年军旅文学编辑工作的侯建飞表示,“军旅题材热最早是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开始,其对应的小说就是《父母爱情》,这是我们军旅创作看待英雄的视角,从舞台回归到家庭的开始。军事变革将为我们的作家们带来更多更新的题材,瓶颈问题不足多虑。”
在这位资深编辑眼中,军旅文学真正的软肋却在于其理论支撑的逐渐丧失。“军旅文学目前很难理出文学的脉络,极度缺乏的是评论力量,许多相关评论家在退伍以后就流失掉了。而相对于对军旅题材影视剧的高关注度,军旅文学也鲜有媒体声音的陪伴。如此下去,影视剧会失去文学的蓝本,而导致文学反过来跟着影视剧走。眼下军旅文学创作群体有些青黄不接,很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太多作家都去写剧本了。”
柳建伟则坦言,目前我国的军旅文学创作正处在整合期。“我们大家都在积聚力量,新一轮的崛起已经在酝酿当中。”他认为,军旅文学最大的可为之处在于革命战争题材。“一方面,诸如《集结号》的原著小说《官司》开启了军旅文学对于我国战争历史的反思反省;另一方面,随着大量珍贵历史档案纷纷解密,又有不少战争回忆录出炉,我国已经沉淀了60年的战争历史便能得以有效挖掘。我们完全可以寄望于一部这样的作品横空出世——这部作品拥有史诗的品质,不但要像《战争与和平》那样善于架构,还要像《静静的顿河》那样牢牢地把握个人的命运。”
上一篇:商业社会的文学阅读 小说转型从“揭黑”到“商战” 下一篇:张承志、王安忆、阿来、刘震云、张炜谁最杰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