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无忌到李寻欢
来源:豆瓣 作者:無有障 |
有大胸襟的人往往是被认为难以捉摸的。 张无忌到明教地洞,知道了阳教主的事情,不禁放声长叹,为阳教主惋惜不已。而在一旁的小昭则说都是阳夫人的错。金庸借张无忌的身份说小昭真有见识。是的,小昭真有见识,但张无忌能不能想到,张无忌不是个聪明人吗? 但我说张无忌就是想不到。因为小昭的见识与其说是来于才智,还不如说来于胸襟。小昭是个有胸襟的人,张无忌缺乏胸襟,与阳夫人一样,往往做出犹犹豫豫拖泥带水的决定——小昭最终是不会喜欢张无忌的,真正喜欢张无忌的是郡主,她一开始就知道张无忌缺乏胸襟。 仁厚可以容人,可以宽恕别人,但仁厚不是胸襟。 李寻欢就为了一个女人,十几年来抑郁寡欢,终日以酒消愁,弄得身体都要跨了。 而想不到今日的愁苦是自己早日种下的恶果,自己当初就不应该将情人让给朋友,他难道不知道这是对情人的一种伤害,但仁厚遮住了他的眼睛——有大胸襟的人不会这么做,而即使是这么做他也能担当后果。所以李寻欢抑郁寡欢也是很正常的。 而更让人失望的是他终于回中原了,使得三个人的关系紧张起来。拖泥带水的决定。 李寻欢很仁厚,在危局中很自如,很机智,甚至是有智慧,对事情有见地。 一个人的犹犹豫豫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出于对思考的痛苦的逃避,象似思考,甚至自以为是在思考,但其实再犹豫10分钟他对决策仍不会有什么更新的看法。最好的例子是下棋,犹犹豫豫的人往往都是输的。 一种表面上是沉迷于思考而实际上是担心,但有什么可以担心,究竟在担心什么他也说不上来,这样的人不是胆怯,而是喜欢自找麻烦,自己纠缠自己,胸襟不足,有言而不能语,有谋而不能动。一是不能当机立断,总是希望能退一步来看看,而这是因为缺乏见识,而这种见识又来于胸襟。 而其实古龙比金庸更懂得什么是胸襟,所以让李寻欢有第二个情人小红。小红因为祖父的死亡很自责,一个女人过来妄想火上添油使她更深地陷入自责,但别人的讥讽却是她站起来了,知道自己不应该过分自责,而且不幸已经造成,已成过去。小红身上有的东西正是李寻欢所没有的。 古龙说这部小说是他写得最辛苦的一部,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在写自己,李寻欢是他的影子,而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弱点,但他终于死去,喝酒过多。而他的艺术似乎仍然没有来得及成熟,达直完美的境地,虽然在序言中他似乎对自己这部小说最满意。 金庸也许不比古龙更懂得什么是胸襟,但看过他的小说后,总是让人心情明朗的——《鹿鼎记》除外——而古龙的书往往都让人心情抑郁。《倚天屠龙记》是金庸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因为这本书里有着最多的豪杰,像常遇春,朱元璋,殷野王,灭绝师太,张三丰真让人心悦诚服,亏得作者想得出来。 胸襟是个奇怪的东西,乐观只是其中的一面而非它,宽容只是其中的一面而非它,大志只是其中的一面而非它,仁厚不是胸襟,有大志也许充满勃勃野心,似乎没有一种事情可以来专门培养它,一个人胸襟的成熟最直接的方法似乎是经历更多各样的事情。一个人可以爱慕虚荣,可以小心眼,可以傲慢,甚至可以自私,因为这些特点也许也会成为优点。一个人的谦虚,仁厚,正直也可能成为缺点。但对于胸襟而言,它不可能成为缺点。而且一个有大胸襟的人,他的缺点也会变得奇怪,他仍然是自私的,但却能真正慷慨得付出。 胸襟的确切描述也许是做事能暂且把自己放在一边。因为能把自己放在一边,所以能宽恕别人,所以能放开自己,所以能果断行事,所以能反抗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