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 这本书也是历史变迁的一粒沙
作者:Vince |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TVB经典台词汇编,不如也摘录书中一些常用句式作为引子:(大意,不保证完全相同)
1. 生活啊!生活! 你就是这样跌宕起伏!
2. 我们不得不为她的命运感到叹息。
3. 他不禁泪眼蒙蒙,激动的矿下走去。
4. 命运!你为什么这么无情!
5. 她看着他,不禁眼含热泪,紧紧的拥抱住了他。
6. 我们的小说...
这部作品波澜壮阔的展现了从文革之后到改革开放80年代西北一个农村里的人们的命运故事。描写范围从时间跨度到人物跨度都相当广泛,出场人物百余,人物典型形象众多,思想变化路线也很具有代表性。全文主线是农村的人物命运变化,主要人物孙少平,孙少安作为典型的农村年轻人的代表,如何成长为煤矿工人(孙少平),农村企业家(孙少安)的故事。其他人物有村一级别的领导人物,村民,省市一级的领导干部,以及他们的子女。爱情线索主要是孙少平与田晓霞/矿工班长老婆/ 高中女同学,孙少安与田润叶/ 爱莲。全文同时难能可贵的侧面展示了官二代们是如何帮助农村亲戚获得贷款,帮助农民企业家发家致富的。
我读过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不多,不敢妄自菲薄乱下结论。之前读过的《穆斯林的葬礼》,和这本书有类似的感受:作者十分深入生活,现实细节描写功力深厚,到位,但由于作品要输送一种正面的价值观,总是想“教育”读者,因此相对忽略了人物的人性基础,人物心理活动过于程式化,戏剧化,可信性较低。
对生活的观察上,路遥无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从西北农村生活的风俗习惯,地区领导的音容笑貌,到井下煤矿的生活场景,大学生活的描述,这些描述真实,生动,可信。与薄弱的人物心理描写形成了反差。
人物心理描写的薄弱,不在于没有,而在于虚假。具体表现在:人物感情过于丰富,泪腺特别发达;说话以叹号结尾;”爱,命运,理想,生活,思想境界“等词频繁出现。这让读者觉得每个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像是话剧舞台上的独白者,他化了妆,排练酝酿了很久的感情,随时随地受到任何事件波澜都能如岩浆一样将感情喷薄而出。我有时感觉脸上溅了他滔滔不绝时的口水。
作者站在了全知全能的角度,像是在给我们讲故事,讲着讲着,来一段中心思想总结,或者发一通生活命运跌宕起伏的感慨,真正好的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是有坚实可信的心理动机的。当这种动机缺乏的时候,作者能做的就是设定"正确”的故事方向和人物命运,还愁找不到心理变化动机么!或许可能我不能理解那时候的人是不是都是那么想的,我不太相信。所以读到后来,我会明确的知道末段心理描写将会使人物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我只要大篇的往后翻就可以了,越过那些叹号。
我完全相信这部书的时代意义,完全相信会对50~70年代生人造成积极的人生影响,完全理解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的意义和地位,完全拥护路遥成为茅盾文学奖得主。但是,这部文学作品是否能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用不消失光亮的,经得起打磨的明珠,我怀疑。
怀疑是来自于,人性,这个我相信是所有伟大艺术作品应该承载和描写的内核,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