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欲静,而狼不休
来源:豆瓣 作者:cristine |
称这部书为“旷世奇书”,我认为有些过头。但是它确实是研究、详细描述蒙古草原狼的好作品。不论是页数还是内容,这都是一本厚重的书。尤其是书中对汉民族由狼性退化为懦弱的羊性的深深的思考,以及对于狼图腾追根就底的探询,为本书更增添了厚重的使命感。
现在任由蒙古铁骑和蒙古狼群纵横驰骋的游牧生活正在或者已经消失,所有那些关于狼的传说和故事正在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退化,而对于象我这样的年轻人,那些美好的记忆更是未曾进入过,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一些对于狼的道德诅咒和刻毒谩骂的文字符号。《大灰狼》的故事深入童心,狼在大家幼小纯真的心灵上牢上了恶毒、贪吃的坏形象;狼心狗肺、大色狼、白眼狼……提到狼农耕民族首先想到这些词语。而作者通过本书还原了狼的真实面貌:勇敢、强悍、智慧、狡猾、凶残、贪婪、狂妄、野心、雄心、耐性、机敏、警觉、体力、耐力、桀骜不驯。
文学批评家孟繁华曾说过:如果将本书作为小说来读,它充满了历史和传说;如果将本书当作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来读,它又充满了虚构和想象。我从没有经历过草原生活,身边也没有在草原生活过的亲人和朋友,所以我没有考证它是否符实的资格。但这本书却给了我最大的想象的权利,想象草原的辽阔、最原始自由和浪漫;想象狼群与人千百年来的激烈而扣人心弦的斗争;想象草原人之间真挚的纯真的感情;想象美丽的天鹅湖和碧蓝的腾格里。
书中作者详细描写了他作为知青到草原上的生活细节。放羊、马棺看马的艰辛、狼群夜袭马群、掏狼窝、大狼、养小狼,这一连串的“狼故事”,情节紧张刺激而又新鲜神奇。读罢的快感仿佛是心灵在草原上自由的驰骋。最让我难忘的是书中对于蒙古民族古老神秘的天葬仪式的描写。我是第一次知道蒙古人也有天葬。在一个人生命的终点,将躯体当成裸露坦荡的祭祀品,从而把自己解脱得如此干净彻底,谁还能怀疑草原蒙族对腾格里、对草原狼以灵魂相托的由衷敬仰呢?也只有信奉狼图腾的草原人能将死看得如此平凡,如此坦荡。草原人用最原始的浪漫完结了一生的坎坷颠簸,看似轻如鸿毛,却又最为厚重。与其禁锢肉体,不如解放灵魂,一切的悲伤怀念都伴随着死者的灵魂悠悠的升上腾格里。忘记悲伤,好好生活。
书中开篇描写的那段陈阵被狼群包围十分惊险,能一下子把读者带进草原这个广袤的世界。带进与狼撕杀搏斗的现场。还有十分出彩的一部分就是对于在白毛风肆虐的那个晚上,狼群夜袭马群的血腥场面的描写,看得我屏住呼吸,心跳加速。当然还有陈阵养小狼的特别经历,狼的倔强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又让人难过的落泪。书中对于狼毫、狼嗷、狼耳、狼眼、狼食、狼烟、狼旗的详细描述,让读者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狼世界,让人们看到了在“动物世界”里看不到的画面,让人们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狼的生活细节,过足狼瘾。
这是一部有关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天道的文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草原人有最原始的合理畜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他们懂得草原中的保护生物链,不把狼、獭子打绝,懂得狼在保护草原消灭破坏草场的读物上也有它的作用,所以草原人敬狼,从不滥杀狼,懂得草原好似大命,其他的都是小命,只有大命保住了才能成全小命的生存。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很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农耕人民所不懂的。在建设兵团开进草原后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就是铁证。愚昧与无知在带来了“文明”的同时破坏了草原原始的自由和草原人的大命,最后出现了草原沙化这另人心酸的场景。
书中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作者对于中华民族性格以及狼图腾的历史的深入探究。书的结尾是一篇慷慨激昂的理性探掘,是关于狼图腾的智慧的对话。古代汉人虽然几乎比蒙古人多百倍,但宫廷和民间骨子里真正流行的信仰却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华夏农耕民族得以延续至今的一种极为实用的活命经验和哲学。好死不如赖或者的“赖劲”,也是一种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又滋生出多少汉奸伪军,让游牧民族鄙视和畏惧。而对于信奉狼图腾的草原人来说死亡也是巨大的战斗力,慷慨赴死是他们的选择。华夏民族的血液中流淌着太多的“羊性”,太多的软弱,民族存在决定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决定民族命运。历史不是由一堆偶然事件堆积而成的,一路走来,就出现了华夏民族历史上的和现在的局面。
掩卷长思,我仿佛听见了狼嗷声,声声凄凉婉转悠长苍凉。那么凶猛的动物的声音却如此凄惶苍凉,如泣如诉,悠长哀伤呢;那么不可一世的草原狼的内心却有那么多的痛苦哀伤。它们仿佛在为华夏民族的羊性而高唱挽歌,仿佛在为草原的逝去而抒发着心中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