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托尔金来说,上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是他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遍地开花的后果可能就是结果较不易(好几个故事早就开始写作,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完成),没人能确定托尔金是什么时候开始写《霍比特人》的,甚至他自己也不记得了。像其他故事一样,这一开始都是孩子们的床边故事,作者推测,最早在1931年这本书就完成了一部分,除了他的家人,刘易斯恐怕是最早读到这个故事的人,他立刻被故事吸引住了,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他称自己“有了一段愉快的读书时光……阅读他的神话故事,教人觉得这不是虚构,而只是描绘了一个我们三人(指作者、读者和读者的朋友)都能进入的世界”,他的意思是托尔金仍然保留着童年时代所培养的清晰的幻想世界,从表面看,书里有他幼年时代的各种生活记忆:他的简姨妈就住在伍斯特郡的一个被当地人称为“袋底”的小屋里;安德鲁·兰的故事里(托尔金小时候喜欢的书)也常常提到龙的形象。另外,《圣诞老人的来信》(托尔金每年圣诞节假托圣诞老人给孩子们写的信)中的大多数精神也写进了《霍比特人》。
自他的书出名之后,托尔金曾非常开心地宣称自己就是霍比特人,虽是玩笑,但托尔金的性格和典型的霍比特人的确有相似之处,托尔金怀疑、甚至是蔑视二十世纪,他认为科学与科技对人类命运毫无建树,他反对买车,从没买过电视机,也极少听收音机,讨厌现代文学作品、音乐和戏剧艺术(无语….),也无暇关注当代政治,或许正是对现代社会的不认同心理刺激了他的创造力吧,他更喜欢“中土”。不过从现实的层面来看,霍比特人是一种典型,是托尔金所熟悉,并和他一起长大的同伴的典型。霍比特人是以一群已近绝迹的英国男女为原型,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中部的人为模仿对象的人,例如,二战前的英国电影演员们(不是说讨厌现代艺术吗-___-),比尔博·巴金斯属英国中产阶级,与托尔金一样,他不赞同进步与创新,宁愿躺在舒适的坐椅里抽烟斗也不希望出外冒险(后来被某个老骗子拐出去的事不算啊);而像山姆.甘吉这样的霍比特人,则代表着英国劳工阶层,是边吹着口哨,边骑车去上班的挖地工,手推车货郎或杂货店伙计之类的市井小民。为了给这些角色设计出一整套的性格,他所认识的人——他在伯明翰的亲戚、利兹大学性格坚毅的大学生、战壕里他很想交往的士兵、餐厅学监席上的教授,牛津市中心市场的杂货商,全都进入了托尔金的熔炉(据说《围城》里也影射了钱钟书的好些同事朋友,所以不要得罪作家啊)。
有一段时间,《霍比特人》的手稿一直没有完成,被遗忘在办公室的抽屉里没人理睬,要不是托尔金偶尔会打开抽屉将草稿借给信任的亲朋好友比方刘易斯,还有“因克林”读书会所起的鼓舞作用,这本书或许永远也不会出版。
在较早的版本中,比尔博本会溜进恶龙斯毛戈的巢穴刺杀它,还有一些细节的不同,比如名字,甘道夫是矮人领袖的名字,巫师则叫布莱多辛,后来的修改中,他保留了甘道夫,而决定所有矮人的名字都取自古冰岛史诗集《老埃达》。
托尔金以前的一个学生,伊莱恩·格里菲斯,也曾读过书稿。1936年,她在牛津为伦敦的乔治-艾伦&昂温出版公司修改《贝奥武甫》的翻译时,与她的旧友,该出版社编辑苏珊·达格纳尔提到托尔金教授写了一本非常好的儿童故事,并已借给她看过。她建议苏珊·达格纳尔当天去拜访托尔金,看看他是否愿意将书稿借给她一看。
出乎意料的是,托尔金欣然将书稿借给她。由于好奇心驱使,她在由牛津回伦敦的火车上就展读了书稿,几天后也如约归还,并附信说,她认为这部手稿极有潜力,但必须先写完,这样她才好交给出版公司的主管们评估。
受到这个消息的鼓舞,托尔金立刻着手,那是1936年8月,正是他写书的好时间,因为正值暑假,离开学还有两个月的空闲时间。当时已年近16岁的迈克尔在学校被窗户的碎玻璃重伤了手,但还是靠单手帮父亲打字(好孩子!),到十月三日,《霍比特人》顺利写完并已修改好,在手稿封面上,托尔金打上了“霍比特人历险记”。
苏珊·达格纳尔拿到新手稿,激动不已,立刻交给公司董事长斯坦利·昂温,他也立刻喜欢上了,但他希望试试目标读者的反应,于是将书稿拿给十岁的儿子雷纳,并给他一先令让他写一篇短短的读书报告,这个男孩的结论是,这本书一定会吸引五到九岁的孩子。
不到一周,乔治-艾伦&昂温出版公司便回函托尔金,表示愿意出版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