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书评:JK·罗琳的新小说《偶发空缺》

作者:卫报

人们称它为“拒绝营销”模式:我们保护JK·罗琳的书就像是守护王冠上的珠宝,直到出版日的到来。对于《哈利·波特》来说这样做的确合乎情理,因为整个世界和那只狗都想知道,那个会魔法的男孩和他最卑鄙的敌人的故事。然而罗琳的最新小说《偶发空缺》(The Casual Vacancy)却有那么点儿“反高潮”而行。故事发生在一个很小的西部小镇,和当地的教区选举有关。

在这里,故事有些兴奋、也有些浅薄,故事中的小青年们干的事儿,哈利·波特连想都没想过:嗑药、自我摧残、肮脏的随意性交、只喜欢哼蕾哈娜的歌。新书中还时不时冒出几个脏字儿、和让人难忘的语句“奇迹般地无防备的阴道”——在正式出版前的亮相中,泄露出来的这句话引起了Twitter上和哈利·波特及“奇迹般地无防备的阴道”有关的一连串笑话。

事实上,《临时空缺》是一部最传统、最实实在在的英国小说。小说的背景设在“佩奇福德一座漂亮的小镇上”,对乡村小镇生活的仔细品味,再加上各色的人物和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这正是JK· 罗琳从伊丽莎白·盖斯凯尔①和乔治·艾略特作家身上获得的灵感源泉。和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相同的是,小说中刻画栩栩如生且卑鄙无情、心胸狭窄的小镇居民。小店老板、爱趴窗户的邻居、看《每日邮报》的居民大多都是遭人恨的麻瓜们,是更加现实世界里的维思里一家。维思里一家很可怕,他们让可怜的哈利·波特在楼梯间的壁橱里呆着。看来这本书注定叫做“麻瓜向前行”了。

挂着鲜花的吊篮、战争的记忆、清新的农舍,所有看似友好、和睦外表下的佩奇伍德小镇却是滋长仇恨、势力、性挫折和掩盖不了的种族主义的温床。小说的故事情节完全在动态中展现,当读到第五页时,书中的主角巴里·费尔巴帝死在了“规模不大但是却自命不凡的高尔夫球俱乐部”的停车场里。他的死使教区理事会空出了一个职位,熟食店主人胖子霍华德· 米尔森代表了邪恶势力,此时他看到了自己突然空降,可以掌控大局的机会。

巴里是个“非常慷慨”的人,同时也是一项计划的主要反对者。另一阵营的人们计划把已经破败不堪的费尔兹庄园划拨给临近的雅威尔镇,这样人们就会推卸掉为染毒瘾的居民治疗的责任,为了附近学校孩子们的健康,他们也会被赶到下游区去。接着,“鬼魂巴里·费尔巴帝”发表在议会网站上虽然无礼但却是真实控诉的贴子,顿时使选举陷入焦灼状态。

《临时空缺》这类具有传统风格的英国小说既能使读者心甜意满,有时也会让人沮丧。读者阅读小说时,会沉浸在各色人物众多且想像力无限丰富的世界。据报道,罗琳的小说还融入了她在英国西部各郡不太开心的童年生活,她曾经在布里斯托尔及后来的切普斯托周边的小镇生活过。让人心惊的幽闭恐惧症就这样很不错地上演了:每个人都认识对方;霍华德总是从出售手烘焙饼干和本地奶酪柜台后面起坏心眼儿。罗琳很善长为不快乐的情侣或青少年,特别是男孩们撰写小说。她的小说会向读者传达出社会正能量和呼唤为他人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小说中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是很有规律的;就像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一样,在繁复的外表下面,罗琳总能把故事叙述得井井有条。

另一方面,这类小说也会被传统束缚。把罗琳小说中的人物和英国历史上最有富有的作家笔下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较,看来罗琳小说中底层社会的人物还不是那么坏,但是很遗憾的是,罗琳使用了概括性的、狄更斯似的底层社会语言风格,这种语言更多应用在文学模式上而非我们日常使用:"I takes Robbie to the nurs'ry"; "Tha's norra fuckin' crime"; "No, shurrup, righ'?"等。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没什么悬念,而且还需要大量的编造情节,在最后一幕又会突然变成了一出情节剧。这类小说需要这种写作方式,读者看小说时会不断地会心微笑,但同样会使我们有些失望。

我猜,没人读罗琳的小说是因为她的优美语言。有时她的文字还会词不达意,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最恨突然死去”。谁不是这样想的呢?她的比喻也不太准确,一个人物的性表现“就像共济会会员握手一样有预见性”。在这个比喻中我们能预见什么呢?

《临时空缺》称不上什么旷世奇作,但也不赖:智慧、精巧、有趣。我想即使没有罗琳的品牌效应,小说也能进入理查德和朱迪读书俱乐部②,或者干脆被改编成三部曲电视剧集。罗琳的忠实“粉丝”可能发现小说有点让人失望,因为小说缺少《哈利·波特》的温暖和魅力,因为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太可怕了,他们或者痛苦地自杀或者痛苦地死去。事实上,你可以说,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小说没能获得媒体的疯狂追捧。但是,如今哪个人还会认为赞誉和露脸儿是一码子事儿呢?

上一篇:狠心短命的小鬼张无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