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种姓、政治、恐怖事件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来源:豆瓣 作者:lukesun |
三联书店出的奈保尔“印度三部曲”中,数这部译(黄道琳 译)得最好,可以领略奈保尔的叙事魅力。译者黄道琳为台湾人,惜已逝。他的另一部译作《彼岸的巴士》国内也有引进,已购一本,有机会再学习黄先生的译笔。 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现已全部看完。奈保尔虽然一直被称为是无根的作家”,但印度还是在他的生活和写作中占了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奈保尔真诚、认真、勤劳,尽管他写作中体现的对印度的态度一直有人诟病,尤其是在印度国内,但是这几本书表明的,还是他对印度无法割舍的关心。 奈保尔1962年第一次回印度,失望和震动之情让他写下了《幽暗国度》,对祖居之国多有批评。第二部《印度:受伤的文明》单薄点,似乎就是为了证明他所认为的印度文明已经受伤并难以复原。而《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则无愧是三部曲的压卷之作。这本书里的奈保尔很多时候放弃了自己的言说,而记录下他所接触的分布广泛的印度人的所言所想,让这本书几乎成了一本口述实录。奈保尔这样做,让人触摸到了现代印度真实的脉搏,并预示今后的发展。 由于宗教、种姓、国际、国内政治的影响,也造就了思想各异的印度人,所以是“百万叛变”,这是非“大一统”特色的印度,结果一方面显得绚丽多彩,另一方面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包括现在经常出现的恐怖事件和印度即将走向分们一起收进屋裂的预粉放在红色小言。 这部书里,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奈保尔和几位1962年初访时认识的朋友重逢的记录,当然还有他去克什米尔船屋旅馆旧地重地等事,令人感叹岁月经年。奈保尔如今已垂垂老矣,他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在他那种意义的写作上,可惜我还没有看到一位接,悬挂昨晚刚班人。 摘抄: P372 许多年来,甚至在我1962年初访期间,人家总是说加尔各答正在死亡,它的港口正在淤塞,它的老旧产业正在衰落。但加尔各答并未死亡。这城市没什么建树,但它还是生存了下来;先前的预粉放在红色小言有夸大其词之嫌。现在我想到,或许这就是城市死亡时的情况。城市不是砰然一声突然死亡,城市不是只在被遗弃的时候才死亡。或许城市是在这种时候死亡的:当每个人都在受苦,当交通那么麻烦,以至于有工作的人因为受不了通勤之苦而辞掉他们需要的工作;当没有人享受得到干净的水或空气;没没有人能出门散步。当城市不再有城市所提供的愉悦,不再有令人兴奋的视觉感受,不再能激发人们的企盼,而只是人口过多、大家受苦的地方,或许,城市就在这时候死亡。 P444 在殖民时代的特里尼达,在差不多同样的年纪,我产生了——大抵是经由当记者的父亲——一种对印刷、字母形状及铅字不同字体的喜爱,一种对手稿排版后文字之转变方式的惊奇。出于对那种过程的喜爱,我决定成为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