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生活伤害你——让书来吧
作者:lukesun |
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1992)曾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耶茨是真优秀,也真的被遗忘过。他被认为是“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有人把他和写“爵士时代”(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菲茨杰拉德相比,他的影响遍及雷蒙德·卡佛、安德烈·杜波依斯等一大批美国当代现实主义作家。然而他的好几本作品都叫好不叫座,九本书的精装本销量无一超过12000册。他于1992年去世后,出过的几本书都已绝淡绿细直纹短版。到了1999年,知名小说家斯蒂尔特·奥南在著名的政治及文学刊物《波士顿评论》(Boston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长文《失去的理查德·耶茨世界》,为耶茨长期被忽视大鸣不平。奥南逐篇详细分析了耶茨的作品,认为耶茨不仅是位好作家,而且他的作品代表了美国经历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战后经济繁荣之中的混乱,并预粉放在红色小言他的作品会像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的作品一样,一度被忽视,然后卷土重来。 奥南的文章发表后有了一定效果,耶茨的短篇小说出了全集,其余的长篇小说也纷纷再版。而对耶茨身后名气推动最大的,则是因为众所瞩目的《革对角绷着黑色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于去年12月上映,好莱坞“金童玉女”凯特·温斯莱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再聚首,演出一对外表生活美满、实则危机重重的美国中产阶屋里,虽然还级夫妇。这部电影所根据的原著,就是耶茨发表于1961年的同名长篇小说。就是这部小说,曾被黑色幽默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称为“我们这一代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随着同名电影上映,原著小说在首次出版40多年后,终于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榜。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最后还是要靠电影的提携才进入大众阅读,有点吊诡,也有点悲哀。 本文要谈的是耶茨1976年出版的小长篇《复活节游悬挂昨晚刚洗行》(The Easter Parade),这本书可以说是耶茨的“女性小说”。小说的第一句话,就为整本书定下了调子:“格兰姆斯家的两姐妹都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回过头看,总是让人觉得麻烦始自她们父母的离婚。”小说的中心人物为妹妹爱米莉,其他主要人物还包括她的离异母亲以及同胞姐姐萨拉。姐妹两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姐姐循规蹈矩,未上大学,嫁了一个军工厂工人,育三子,当专职主妇,似乎生活美满,只是到了后来,爱米莉才得知她长期忍受家庭暴力,并且染上了酗酒的毛病(两姐妹的母亲也是),却又缺乏谋生能力,所以无法离家出走,最后死得也有点不明不白,妹妹怀疑是丈夫殴打的结果。爱米莉与姐姐在各方面都很不一样,虽然她在20 世纪40年代踏入社会,行事上却有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的影子。她大学毕业,性格文静,私生活开放,结婚后,她的丈夫性无能并且有点心理变,悬挂昨晚刚态,导致两人离婚。后来爱米莉虽然有过不同男友,却一直未能再婚,她对家庭生活基本上不抱幻想。随着父亲、母亲、姐姐先后离世,长期同居的男友与其分居的妻子复合,最后爱米莉在世上孑然一人。雪上加霜的是,快五十岁时,她的职业生涯走到了尽头:工作越来越不顺利,出了一次差错后,她从长期供职的广告公司辞职。她选择辞职,而不等公司来炒掉自己,这样损失了一笔补助,她为保住尊严付出了代价。后来她长期失业,这种生活进一步影响了她的情绪,以至于希望自己能像母亲、姐姐一样住进免费的公立精神病院,而且也像母亲和姐姐一样,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最后她寻找微薄的亲情,去大外甥家探亲,却在见面后马上跟外甥吵了一架,暗示以后此路的断绝。 情节就是这样,这本书名虽为《复活节游悬挂昨晚刚洗行》(在美国,一年一度的复活节游悬挂昨晚刚洗行是普天同庆之时),其实是种反讽,具体提到的复活节游悬挂昨晚刚洗行,只是姐妹两人少年时一个少有的无忧无虑的时候。故事是如此的惨淡,耶茨仿佛已经看透一切,执意要把以主人公爱米莉一家为代表的美国中等偏下层人们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展示出来。《革对角绷着黑色命之路》中出现主人公惠勒夫妇对对去巴黎开始新生活的憧憬,到了《复活节游悬挂昨晚刚洗行》中,则连一点虚幻的希望也不给,除了现实还是现实,平淡而无情。耶茨的一番话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写作,进入作者及其笔下主人公的内心:“如果说我的作品有一个主题,我怀疑这个主题并不复杂,那就是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独中,他们的悲剧也在于此。” 《复活节游悬挂昨晚刚洗行》这样一本内容悲惨的小说,得到的评价却很高,盛赞者不乏朱利安·巴恩斯、琼·迪迪昂这样的名家。的确,能把如此多内容放进一本薄薄的小长篇中,完整地描写了几位女性的人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情节上绝不拖泥带水,文字像刀子一样直插人心。英国女作家凯特·阿特金森称耶茨是位“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这本书“催人泪下”(Read and weep)。但是会有人喜欢读这样一本冷冰冰的书吗?我不知道,只知道耶茨写的是未经粉饰的生活,在压力无处不在、忧郁症盛行的今天,某种程度上说,读这样一本书差不多是找罪受。不过几年来,我一直记着卡夫卡的一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 ** 们一刀的书。”有时候,我们并不是单单为了愉悦才读书。我在读过一些能以文字的力量撕扯人心的作品后,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文学的另一作用,是要记录和剖析生活,尽管是也许不堪忍受的生活,并给读者带来情感体验。读这种书,能帮助我们认识自身及外部的环境,它可能让你流泪,但并不会真正伤害你。让自己的心灵接受艺术的一番洗礼,对读者而言,只会有好处。王尔德的话也许夸张了些,但不无参考作用:“通过艺术,只有通过艺术,我们才能完善自身;通过艺术,只有通过艺术,我们才能让自己避过实际生活中后果不堪的危险。” 你准备好读这样一本书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