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后,曾经支援“布拉格之春”的赫拉巴尔受到严密监视,他索性搬回布尔诺过起隐居生涯。就在1970年~1976年,几乎诞生了所有赫拉巴尔的经典作品,本书所选的回忆录三部曲《一缕秀发》、《甜甜的忧伤》和《哈乐根的数百万》就是这段时间的结晶。
三部小说篇幅不长,叙事平和,韵味十足。在时空叠加,光阴映射中,主人公通过记忆勾勒凸现了小城的风土人情,洋溢着尘世浓浓的烟火味。
片段一:“黄昏是我们小城最美的时候。这时所有大小店铺的橱窗都亮了灯,卷帘门开始放下,店铺里干活的人们也因为快要享受一个自由的晚上而变得动人美丽。我看到每一个售货员都在边卖东西边瞅钟表,微笑地看着那表盘仿佛在对他们说:‘再等一下就下班了,再等一小会儿。’
随后他们便用钩子将卷帘门拉下,一直挨到地面,又将它栓在一个钩子上,然后迅速锁好店门。教堂的钟声回旋在这朦胧的秋日黄昏之中,人们从各个店铺里走出来,大家都因这黄昏而变得更美。
我喜欢这亮着煤气灯的小城,我喜欢跟在朗博乌塞克先生后面走过大街小巷。他总是那样兴致勃勃地在每盏路灯架前举起那根带钩的长竹竿,就这么一拉,夜幕降临中的小城的煤气灯便一盏盏地亮起来。一开始,那瓦斯喷灯还一晃一晃的,慢慢地,那黄里泛绿的灯光便放射出来,照亮四方。朗博乌塞克先生就这样走遍小城,在他前面是漆黑一片,在他身后便是明亮的灯光。 ”
这就是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笔下温暖小城的一个即景。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们就叫他赫拉巴尔。这座小城容纳了他对童年岁月的回忆,寄托了他对那些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和留恋。小城里的人,小城里的花草,小城里的动物,都是他的朋友,都有他们的故事,也因此,这也是赫拉巴尔心中的精神之城的倒影。
今年是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逝世十周年,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河畔小城》中译本的问世可算纪念他的最好礼物。自1993年《世界文学》第二期首次译介他的作品,2003年开始中国青年出版社陆续推出他的《过于喧嚣的孤独》等七本作品中译本,赫拉巴尔其人其文在中国虽不闻“喧嚣”略显“孤独 ”,但已渐渐在越来越多读者的阅读视野占据一席之地,呈现着不同于哈谢克和昆德拉的别样精彩。
《河畔小城》这部作品由《一缕秀发》、《甜甜的忧伤》和《哈乐根的数百万》三部曲组成,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小说中,头尾的《一缕秀发》和《哈乐根的数百万》,都是以赫拉巴尔母亲的视角和口吻书写的。
相对于《过于喧嚣的孤独》的集中和密集,相对于《严密监视的列车》的紧张和快速,相对于《巴比代尔》的荒诞和变形,《河畔小城》更加从容,松散,自然,仿佛作家就坐在你的面前,贴着你的心灵,娓娓讲述着一段段美丽的时光。它更像我们所理解的散文或回忆录,而不是小说。
作品的时间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背景设在赫拉巴尔的家乡尼姆布尔克,一座河畔小城。这一回,笔下是他的家人和乡亲,依然是些普通百姓。赫拉巴尔从来只写普通百姓,特殊的普通百姓,在赫拉巴尔的话语世界里,有这样一个词语来专门形容这样的捷克人:巴比代尔。比起媚俗,巴比代尔更难在中文世界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转换,这个词语来自赫拉巴尔1964年的代表《巴比代尔》,形容那些能够通过“灵感的钻石孔眼”来领略生活荒诞,忽略不幸的生命意志与坚忍精神。
比如在《甜甜的忧伤》中有一个细节,向往大海的小男孩在教堂偷了钱去找刺青人,刺一个神气活现帆船,结果被作弄——不知情地被刺上了一个上身赤裸的美人鱼。小男孩成为全镇人的笑柄,也免不了父母的喝斥。但过了几天,男孩不沮丧了,甚至认为“我当时要得就是一个美人鱼”。
主人公弗朗茨进了养老院后就一直在听广播,担心错过什么世界大事,人比预期的老得快,世界和平的消息永远等不来,倒是日常生活的每一刻对于个人体验来说都具有庄严意义,这样朴素而谦卑的高贵从来不逊色于世界的帝王。
赫拉巴尔说:“巴比代尔就是那些还会开怀大笑,并且为世界的意义而流泪的人。他们以自己毫不轻松的生活,粗野地闯进了文学,从而使文学有了生气,也从而体现了光辉的哲理……这些人善于从眼前的现实生活中十分浪漫地找到欢乐,因为眼前的某些时刻——不是每个时刻,而是某些时刻,在他们看来是美好的……他们善于用幽默,哪怕是黑色幽默,来极大地装饰自己的每一天,甚至是悲痛的一天。”这段话极为重要,几乎可以被认作是理解赫拉巴尔的钥匙。
巴比代尔不是完美的人,是有个性、有特点、有想像力、也有各种怪癖和毛病的人。也许正因如此,他们才显得分外可爱、饱满,充满了情趣。 《河畔小城》中的母亲和贝宾大伯就是典型的巴比代尔。
母亲一头秀发,浑身弥散着野性,蔑视规矩和体统,喜欢奇遇、偶然性和突发事件,时常沉湎于浪漫的想像。当丈夫在书写时,她总有一个印象:“弗朗茨那些大写字母是按我的头发样子写出来的,是我的头发给了他灵感……弗朗茨用那活动圆珠笔写下开头的字母,然后拿起柔软的笔,根据印象,轮流蘸上绿色、蓝色和红色的墨水,在第一个字母周围,开始描绘我那耸起的波浪式头发,就像亭子附近的灌木丛一样。”
表面上,母亲整天疯疯癫癫,常常做出一些让丈夫哭笑不得的事情,可她却富有爱心,温柔而又善良。她心疼他的丈夫,深知他“最大的操心事就是我。从他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起,就无形地背负着我”。
她也有多愁善感的时刻,当她最后让人剪去她的长发时,“闭上眼睛,下巴低到胸前,哭了起来”。于她,这意味着剪去了一个时代,剪去了一个标志。可无论多么痛苦,她也愿以此方式开始新的生活。贝宾大伯则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人行道那儿站着一个人,头戴椭圆小帽,有条纹的马裤塞在蒂罗尔式的绿色长筒袜里,鼻子上翘着,背着军用包。”他说起话来,“嗓音如雷,像旗帜在空气中抖动,像军官发布口令”。
三部曲中,《甜甜的忧伤》是赫拉巴尔本人的童年自传,这一部分包含23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优美、隽永。孩子的视角天真好奇,不加掩饰,也无所顾忌,让这些文字充满了迷人的气息和丰富的感觉,简直就是一幅小城全景图。
我们下来看小说中一段有趣的情节,小男孩“我”原本打算给胸前刺一只小船,不想纹身的师傅欺骗他,给他刺了一条其实很好看的美人鱼,结果惹怒了父亲。幸亏贝宾大伯帮忙才没有挨打,但是回家后还使提心吊胆的;父母看电影《惊人事件》回来后,因为母亲夸赞影片中的男主演,惹得父亲吃干醋,结果父亲拿出了手枪,这把小家伙吓得半死,于是,他巧妙的化解了一场家庭悲剧:
P97我已经站到我家的门口了----p100我们再看一遍,好吗?
读完这些故事,我们大概很难忘掉“我”背上的美人鱼,很难忘掉“我”想当个无业游民的真实志向,很难忘掉“我”眼中的父亲、母亲和贝宾大伯,很难忘掉那只深夜栖息枝头的黄鸟,很难忘掉一刀砍掉自己左手的教父……有些故事让我们会心一笑,有些让我们唏嘘不已,有些让我们无比温暖,有些则让我们潸然泪下。
欢乐和忧伤,温馨和冷酷,无辜和丑恶,这些故事中都有。我总记得书店老板富克斯的形象。他不只是一般地卖书,他会先问你买此书的目的,接着给你上一堂有关此书的课,然后才卖给你,“遇上宝贵的书,他便不舍得卖掉;如果非卖不可,他便让人从布拉格寄来同样一本书摆到货架上”。
作者有关他眼睛的描绘极其生动,传神:“这是一双大眼睛,只是眼珠子有点移位,就像我爸爸那辆403型斯柯达汽车上没有调整好的一对前灯:一个照着壕沟,另一个却照着天上。”而他用这双眼睛“一只看着最高处的永恒,另一只看着地面”。
赫拉巴尔的小说情节淡化,细节却十分突出,语言也极为独特。这来自他的生活积累,也是他刻意的艺术追求。你很难相信,他在小学和中学,作文总是不及格。他硬是通过生活闯进了文学殿堂,并成为捷克当代最受欢迎的作家。
读赫拉巴尔,我们不仅会笑,也会感伤,甚至会哭。赫拉巴尔还满怀敬爱,将语言和细节提升到了诗意的高度。这既是生活的诗意,也是小说的诗意。我们可以说,市井,戏谑,嬉笑,诗意,狂欢构成了《河畔小城》的主要元素。三部作品,无论作者本人自传,还是为母亲“代笔”,全都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我”所生活的小城的人情世故和风俗景象。作品以零碎细小的场景和普通平凡的人物,映衬出捷克民族二十世纪的生动历史,可以比喻为一卷捷克风格的“清明上河图”。
导读:这部作品的第一部分《一缕秀发》一开篇的文字,描写了作者非常喜欢的黄昏时刻,文字很美,我们来分享一下:P2傍晚七点以前那几分钟---p3催人谨慎小心,沉思默想
这部作品,是翻译家万世荣、星灿、劳白、杨乐云诸位老先生由捷克文本译出,全部文字经过杨乐云审校。整部译文,忠于原作,文字流畅,通篇笼罩着亲切、诙谐的气氛,也不乏一缕如烟似雾的忧郁,正在被风吹散。
小城很少产大人物,但小城故事多,而且故事总不嫌弃老套。神奇的啤酒厂,乱哄哄的码头,邋遢的小酒馆,忧郁的养老院,加上有着一头傲人秀发而叽叽咕咕的母亲,买双份保险最终还是沦落养老院的父亲,整日吹牛流连酒吧但不乏真诚的贝宾大伯……捷克小城尼姆布尔有福了,因为它是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家乡,这位最有捷克特色的作家在作品中不断对家乡致敬,而这本《河畔小城》,从不同角度临摹了小城风物,亦有对旧时代的见证之意。
再来看这段文字:片段二:“如果遇上落雨,天黑时你看不见而只能听到打在衣服上的雨声,可是等郎博乌塞克先生一点燃这些煤气路灯,你马上就可以看见这雨有多大。在路灯的光亮中雨点会显得更大些,路灯灯罩的四面玻璃上有一道道雨水流下的痕迹,仿佛每一个暗黄的灯罩里都在放映一部旧片电影。如果在冬天下着阴雨或雨雪时,每盏亮着的煤气路灯都会冒出热气、轻烟,它的灯光会给圆石路面上的石头抹上一层油。
影子消失了,小城的街道成了溶洞和蒙了一层石灰的岩窟。行人在广场和大街上踩踏着冰冷的亮光,布满水坑的街上,圆石路面却像那些跪在教堂里接受牧师分送到嘴里的圣饼的虔诚老人们的秃顶。
每逢下雨,朗博乌塞克先生便戴着一顶旧式圆底硬礼帽,他的上了腊的黑外套因被雨水淋湿而闪闪发光。朗博乌塞克先生只要向前一弯身,雨水便从他的硬礼帽的帽檐上流下来,在煤气灯光下像水银那样闪光。 ”
整部作品的文字如此的细腻唯美,读着、读着似乎就有了漫步在小城街道的错觉。 1914年,赫拉巴尔出生在布尔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小城尼姆布尔克度过。赫拉巴尔出身优越,父亲是当地啤酒酿造厂的经理,母亲为业余演员,成年之后却自我放逐。混迹下层,做过多份杂活,为了捡拾到“时代垃圾堆”上珍珠般闪烁的小人物的美好心灵,作家服过兵役,从事过包括私人公证处助理、仓库管理员、火车站调度员、基金会保险代理员、推销员、钢铁厂工人、废纸回收站打包工、剧院布景工等等许多工作。
直到60年代,捷克文学迎来一个创作高潮,此时赫拉巴尔才开始专职写作,以《底层的珍珠》等书登上文坛。颠沛动荡的生涯使得其小说天生亲近底层,具有抗拒流俗的勇气,最终成为捷克文学的巅峰代表。
1968年后,曾经支援“布拉格之春”的赫拉巴尔受到严密监视,他索性搬回布尔诺过起隐居生涯。就在1970年~1976年,几乎诞生了所有赫拉巴尔的经典作品,本书所选的回忆录三部曲《一缕秀发》、《甜甜的忧伤》和《哈乐根的数百万》就是这段时间的结晶。
三部小说篇幅不长,叙事平和,韵味十足。在时空叠加,光阴映射中,主人公通过记忆勾勒凸现了小城的风土人情,洋溢着尘世浓浓的烟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