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很少产大人物,但小城故事多,而且故事总不嫌弃老套。
神奇的啤酒厂,乱哄哄的码头,邋遢的小酒馆,忧郁的养老院,加上有着一头傲人秀发而叽叽咕咕的母亲,买双份保险最终还是沦落养老院的父亲,整日吹牛流连酒吧但不乏真诚的贝宾大伯……捷克小城尼姆布尔有福了,因为它是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家乡,这位最有捷克特色的作家在作品中不断对家乡致敬,而这本《河畔小城》,从不同角度临摹了小城风物,亦有对旧时代的见证之意。
1914年,赫拉巴尔出生在布尔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小城尼姆布尔克度过。赫拉巴尔出身优渥,父亲是当地啤酒酿造厂的经理,母亲为业余演员,成年之后却自我放逐,混迹下层,做过多份杂活,甚至还在做过推销员,做过临时工,呆过废纸回收站,也跑跑龙套。直到60年代,捷克文学迎来一个创作高潮,此时赫拉巴尔才开始专职写作,以《底层的珍珠》等书登上文坛。颠沛动荡的生涯使得其小说天生亲近底层,具有抗拒流俗的勇气,最终成为捷克文学的巅峰代表。
1968年后,曾经支持“布拉格之春”的赫拉巴尔受到严密监视,他索性搬回布尔诺过起隐居生涯。就在1970年~1976年,几乎诞生了所有赫拉巴尔的经典作品,本书所选的回忆录三部曲《一缕秀发》、《甜甜的忧伤》和《哈乐根的数百万》就是这段时间的结晶。《一缕秀发》和《哈乐根的数百万》从母亲视角出发,描写了青年以及老年母亲经历的寻常悲喜;《甜甜的忧伤》则是第一人称重现赫拉巴尔的童年体验。市井,戏谑,嬉笑,诗意,狂欢构成了《河畔小城》的主要元素。三部小说篇幅不长,叙事平和,韵味十足。在时空叠加,光阴映射中,主人公通过记忆勾勒凸现了小城的风土人情,洋溢着尘世浓浓的烟火味。
哈维尔认为《河畔小城》是赫拉巴尔创造的赫拉巴尔世界,但是我更倾向于认为是小城鲜活人与物在赫拉巴尔的书中自行获得了生命力,他们不是在走台与对话,而是在真实地生活。传说中有着100个塔尖布拉格长期处于被占领地位,暴力,流亡,放逐如影随形,这个城市的历史影响了这个国家的思维方式,在多种文化激荡下的合流形成“悖谬”的独特景观,乐天而又悲观的布拉格精神:如果痛苦难以承受,不如哂然一笑。
在赫拉巴尔的话语世界里,有这样一个词语来专门形容这样的捷克人:巴比代尔。比起kitsch(媚俗),巴比代尔更难在中文世界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转换,这个词语来自赫拉巴尔1964年的代表《巴比代尔》,形容那些能够通过“灵感的钻石孔眼”来领略生活荒诞,忽略不幸的生命意志与坚忍精神。比如在《甜甜的忧伤》中有一个细节,向往大海的小男孩在教堂偷了钱去找刺青人,刺一个神气活现帆船,结果被作弄——不知情地被刺上了一个上身赤裸的美人鱼。小男孩成为全镇人的笑柄,也免不了父母的喝斥。但过了几天,男孩不沮丧了,甚至认为“我当时要得就是一个美人鱼”。
“有一种谦卑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既没有拿破仑的英名,也没有他那些丰功伟业。可是把这种人的品德分析一下,连亚历山大大帝也将显得黯然无色。”这是哈谢克笔下的《好兵帅克》,但也可以加入巴比代尔们。主人公弗朗茨进了养老院后就一直在听广播,担心错过什么世界大事,人比预期的老得快,世界和平的消息永远等不来,倒是日常生活的每一刻对于个人体验来说都具有庄严意义,这样朴素而谦卑的高贵从来不逊色于世界的帝王。
提起赫拉巴尔,我第一想到却不是哈谢克,而是无处不在的小城故事。马尔克斯的魔幻小镇马孔多、萧红寂寞无奈的呼兰河、废名挥之不去的桃园生涯、巴别尔苦难黑色的敖德萨、舍伍德·安德森的虚妄焦灼的温斯堡,甚至奈保尔的淫荡古怪的米格尔大街……世界很大,小城很多,但是还是有无数的小城让我们不禁屏息凝神,砰然心动,我们在对小城的追忆中回家,接近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