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斯 简介
约翰·福尔斯(John_Fowles)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名。他之所以名噪一时,不仅仅因为他像托马斯·哈代那样是一个讲故事、描摹景物的高手。他的出色之处还在于:他的小说从不重复同一个内容,文体也因书而异,给人以不断推陈出新的新鲜感。
福尔斯1926年3月31日生于泰晤士河口的埃萨克斯的雷昂西,二战期间为躲避德国法西斯的狂轰滥炸而举家迁移到特摩尔南端德文郡的小村庄。英国的乡村是迷人的。少年福尔斯在此地对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这种无尽的神秘和美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他的《收藏家》抨击了猎取和收集生物标本的行径,认为这些收藏家们破坏了美。
福尔斯孩提时就酷爱大自然,喜欢离群索居独自游嬉。这一习惯保持到他成年之后。二战时他应征入伍,在皇家海军陆战队服役两年,任中尉。在此期间他被送往爱丁堡大学进修,进修期满时正巧二战结束,因此他并未领略战争的惊心动魄。战后福尔斯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法国和德语文学,对法国语言文学的研究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福尔斯很崇敬法国的存在主义作家艾伯特·加缪和让-保尔·萨特。他就读于牛津大学时,谈论存在主义已经成为哲学界和文学界的时尚,这两位法国作家也在欧洲大陆有许多追随者。
获得牛津的文学士学位后,福尔斯动身前往法国,后来又去希腊的一所中学教英语。希腊的自然风光和异国情调使福尔斯着迷,并驱使他从事文学创作。在希腊的斯佩德西岛上度过的这两年对他后来的生活和创作都有启蒙和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大法师》就是这一影响的产物。
福尔斯是一位业余博物学家,崇尚博爱和个人自由。他醉心于英国、法国、希腊的自然景色和文化。博爱和追求个人自由的思想使他强烈地憎恨老板、领袖、统治者和组织者,对用绝对权力控制别人的人和事他都深恶痛绝,并因此而创作了《收藏家》的故事。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他则刻画了神秘、对自由的向往等思想行为。
福尔斯是当代英国文坛的一个勇于创新的作家,二战后,欧美文坛新潮迭起,而英国文坛则反其道而行之。一股复古的、崇尚十八、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的作品的潮流在四、五十年代涌起。这是在批判后现代主义之后,向另外一个极端的倾斜。多数评论家对此颇多非议,认为这种风气保守、狭隘,缺乏新意。
福尔斯是六十年代英国作家逐渐摆脱传统的束缚的突出一例。有的评论家称他为“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是“后现代小说”。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点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有明确的表现:它明确地告诉读者:小说纯属虚构,只是一种文字游戏或幻象,邀请读者步入这个虚构世界。而《法国中尉的女人》用十分贴切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语言、对话、文体再现了这一时代,复制了这一时代的小说。在此同时,他也公开声明,这部小说是抄袭,是说谎。
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福尔斯在他的作品中宣扬人在一个荒诞、丑恶、冷酷的现实世界中为获取存在和自由而陷入的焦急不安、彷徨和痛苦。他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在作品中表现得极其鲜明。《收藏家》中的米兰达因失去自由而死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为了保持自由和独立而拒绝了查尔斯的求婚。同时,该书中的神秘色彩十分浓重,萨拉的不可测的神秘贯穿了整本书,而作者创作《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缘由是:他曾经看见一个女人孤零零地站在空荡荡的码头尽头,眺望着大海。这个形象浮在他的心头,拂之不去。这个形象是神秘的,又带着浪漫,这是一个维多利亚式的女人,她站得远远的背对着作者,因此福尔斯觉得她是一个被英国维多利亚社会所遗弃的人,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谴责者。此时,福尔斯正在创作另一部小说,而这个女人的形象不断地袭上作者的心头,他终于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开始《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创作。
福尔斯的作品是二战后的英国小说中异军突起的杰作,他使得当时对英国小说的保守和虚伪性颇多微词的评论家们刮目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