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面壁十年 第3节 坚韧

●坚韧

小人物能进军官场,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勇气。走上官场之前,认为自己已经准备充分,是块当官的料了,但是不是为官之料,是不是闪闪发光的金子,要到官场上试验才能知道足不足份儿,要在官场上反复沉淀,就像淘金,要反复把这块金子上的沙子淘掉。很多想当官的书生往往以为自己读了些书,学到了齐家治国的本领,就雄心勃勃地想到官场上干大事,结果大事没干成,倒是碰了一鼻子灰。前秦时期的苏秦就这样孟浪过。

苏秦年轻时,踌躇满志地开始了夺取权势的行动。他的当官梦想之强烈,使他像鹰一样每天盯着各国的地图。不久后,苏秦就决定将秦国当做当官发财的第一个目标。为了能顺利进入官场,苏秦以较为便宜的价钱变卖自己家中所有家产,凑足盘缠后前往秦国。临走前,他特意去买了件名贵的黑貂皮外衣穿上,好让秦惠王知道他并不是因为缺银子花才跑到秦国来的。

继承王位不久的秦惠王接见了苏秦。在会谈中,苏秦把早已准备好的一番高瞻远瞩的大道理讲了出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点明了当时天下的大势,极力怂恿秦王凭借自己强大的力量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

无奈秦惠王对苏秦这番高帽子不感兴趣,认为苏秦只会讲大话,不切实际,婉言回绝了苏秦。

但是苏秦却不甘心,一直待在咸阳,先后十次上书秦王,大谈强有力的武力可以通向统一全国的路。可是秦惠王仍丝毫不为所动,他将苏秦视为一个只会高谈阔论、华而不实的小人物。时间一长,这对苏秦来说就惨了,钱用光了,名贵的黑貂皮衣服也穿破了,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人也变得又黑又瘦。后来他连鞋子都没有了,只好自己编双草鞋,背着又脏又烂的行李打道回府。回到洛阳,苏秦的老婆见他一副穷困潦倒的倒霉蛋模样,连正眼都不瞧他一下,父母也懒得跟他说话,嫂子也不给他做饭。

对于秦王的拒绝和家人的冷落,苏秦决定一切从零开始,发愤读书。他找来古代的《阴符经》日日苦读,揣摩其中博大精深的谋略,还四处搜寻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对当时各国的具体形势作了充分的研究。当时,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对自己治国的方案苏秦自称:"这真是能够说动当世君侯们的策略啊!"

苏秦再度出山了,这次他跑到北方弱小的燕国,晋见燕文侯时,苏秦陈述了燕与别的国家结盟的必要性:燕之所以能够安乐无事,不受到强秦的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作屏障。秦要攻燕,必须经过赵而跋涉千里;赵要攻燕,不需百里即抵燕都。赵国之所以不攻打燕国,全因为强秦在后面牵制,而燕却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于未然。所谓"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于是,苏秦建议燕侯先与赵国结好,然后再与其他各国联盟抗秦,这样,燕国就可保安全。他出色的口才和一语中的的言论打动了燕文侯的心,于是燕文侯拿出车马金帛助他去赵国游说。

苏秦来到赵国之后,便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晋见赵侯。他向赵肃侯指出,秦国强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凭各国的实力,都难以单独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国而各国援助,则秦虽强,亦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亦可相安无事。因此,苏秦请赵侯出面倡议六国合纵抗秦。赵侯当即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拜苏秦为相国,派他去游说各国,以订立合纵盟约。苏秦遂又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去其余各国说以利害,并成功地得到各国君主的赞同。回到赵国之后,苏秦被封为武安君。至此,苏秦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单凭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国同盟。他的身价也随之提升百倍。

当苏秦被波浩浩荡荡的车马簇拥着前去出使楚国时,途中经过了故乡洛阳。他的父母听说他回来了,赶紧雇人来粉刷房子,把路打扫干净,准备了音乐、宴席,跑到13里外的地方去迎接;他老婆见到他时毕恭毕敬,不敢抬头正眼看他一眼;当初虐待他的嫂嫂从地上爬过去,跪在他的面前向他道歉、请求他原谅自己当年的怠慢。苏秦对世态炎凉感慨不已,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富贵权势的重要性。

也许正因为受过挫折,苏秦明白,一个人要真正地走上仕途,让自己手握权力,必须得经历一些磨炼。在这方面,苏秦也磨炼了自己的同窗好友一把,这个好友就是苏秦的同学张仪。苏秦当着众人的面侮辱张仪,又在背后帮助张仪走上仕途。当然,在苏秦之前,张仪也同样遭受过类似的侮辱。

张仪一开始到楚国就遭到了楚相的羞辱和毒打。有一天,楚相昭阳家中举行宴会,贵宾如云,高朋满座,张仪也借此机会巴结权贵。觥筹交错,好不热闹。席间,楚相昭阳突然发现自己随身佩带的一个玉璧不见了,满座哗然,议论纷纷。渐渐地人们把目光集中到了穿着寒酸的张仪身上。楚相昭阳并不认识张仪,也不问青红皂白,便命人把张仪捆绑起来,拷打逼供,把张仪打得皮开肉绽后又赶了出去。

张仪遭此毒打,跌跌撞撞赶回家来,对妻子一五一十地倾诉起来:"唉,想不到自拜见恩师鬼谷子下山以来,初涉楚国竟遭此厄运。"妻子一面给他擦洗着伤口,一面责怨道:"都怪你一心要攀附权贵,不然,哪能招来这些苦楚。"可是张仪却问妻子:"看我舌头还有没有?"妻子不解其意,笑着说:"舌头还在。"年轻人欣慰地说道:"舌头还在,这就足够了。"

此时张仪的同门师兄苏秦已在赵国当上了相国,张仪就想去投靠发达了的苏秦。张仪千辛万苦,满怀希望地来到赵国。第二天便去见苏秦,可是没有人给他通报。直到第五天,看门的才给他往里回报,那人回来说:"今天相国很忙,他说请您留下,改日去请您。"张仪只好又回到客店,耐心等待。谁知道一连等了几天,半点消息也没有,张仪生气得便要离去。可是店主却说:"您不是说过相国打发人来请您吗?万一他来找您,您让我上哪儿找去!我们也不敢把您放走哇!"张仪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左右为难,心里很是烦躁。他度日如年般又熬过了几日,总算盼来了苏秦的接见。尽管先前的冷漠已使张仪料到,此番接见肯定不会怎么隆重和热情,但实际情况竟比他的预料还要糟糕。

苏秦为他安排的会面让张仪极其难堪。苏秦孤傲地坐在堂上,见张仪进来,竟傲慢地一动未动。张仪忍气吞声地向苏秦行礼作揖,却见苏秦慢条斯理对他说:"多年不见,你好哇?"说着,指了指下面的一张桌子,说:"该吃饭的时候了,请在这儿用点便饭吧。我还有话跟你说呢。"张仪只好坐下来,见眼前摆着的只是一点青菜和粗米饭;往上一瞧,却见摆在苏秦面前的尽是山珍海味。张仪看自己的老同学竟然这样侮辱他,本想拂袖而去,但还是强忍下去。谁知张仪饭还没吃几口,却听得苏秦说道:"我知道你的才干比我强,却怎么穷到了这步田地。我要把你推荐给赵侯,叫你得到富贵,倒不是什么难事,可是我怕你没有志气,做不了什么大事,反倒连累于我。"张仪听罢,再也坐不住了,直气得七窍生烟,说道:"季子(苏秦的字)!我以为你没忘了朋友,才千里迢迢地来看你,想不到你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连同学的情义都没有。你太势利了!"说完就离开了相府。

张仪离开同学苏秦后决定投奔秦国。西行之路,关山重重,千里迢迢,张仪又囊中羞涩,想去秦国见秦王,对一个穷书生来说也不是容易的事。然而,张仪居然时来运转,刚踏上征程就遇见了一位慧眼识英雄的好心人。这位好心人是个家资万贯的富豪,不仅给张仪出钱供吃供喝,还像忠实的奴仆对待高贵的主人一样,伴他同行同宿,让张仪一帆风顺地到了秦国。要见秦王,必得有人引荐,张仪也没有这笔引荐的资财。这个好心人再一次慷慨解囊,不惜金银,帮张仪在朝廷内外频繁活动。

张仪见到了秦惠王。秦惠王正后悔失去了苏秦,见张仪是苏秦的同学,也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立刻拜为张仪为客卿,参与谋划军国大事。

张仪千辛万苦,终于如愿以偿,心中不胜欣喜。他正琢磨着该如何酬谢为他搭桥铺路的好心人,谁知那好心人却要辞谢而去。张仪很是不解,问道:"我依赖先生,得以深居显位,现在刚到报德之时,何故要匆匆辞别?"那人道:"此恩此德,纯系苏君所施。"张仪听罢,又是感激,又是羞愧,叹道:"我在他人圈套之中,却全不觉悟,我不如苏秦已显而易见,何况我又刚到异都,哪能谋攻赵国!请代我谢苏君,他用事时,我绝不贸然建言。"

无论是受挫后刺股苦读的苏秦,还是不断受侮辱仍然坚持说秦的张仪,他们都在实现自己当官理想之前,能够忍辱负重。官场上的小人物,在没有得势之前,谁也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少聪明才智;如果自以为是的在官场上瞎闯乱打,自然会遭受挫折。但是面对这些挫折,是自负地放弃自己的目标,还是继续忍受并克己修身,走苏秦、张仪那样的为官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