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十四节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周培公应该算是一个很有特点知识分子。根据林风所了解到的,这个时代的儒生很少有象他这样好爱军事这门学科的,当然这里的这个“爱好”不包括那些翻阅《三国演义》的清谈者,务实、严谨以及愿意花费巨大的精力进行实地调查这些特征把周培公与那些吹牛分子严格区分开来——这样的人材在这个时代确实非常罕见,据说在最近这几百年内类似的家伙只有袁崇焕等少数几个。
拟定军事制度是一项非常之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且能够完成此项工作的资质要求很高,最起码也有三点:第一,具有军人的经历以及对当代军队具有整体上的认识;第二,具备高级别的文案工作能力;第三,这样庞大的工作显然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那么,这就需要负责人具有相当强悍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从而能够领导一个精悍的参谋军官团完成此项工作。
其实在林风原来的想法中,让周培公干这样的工作实在是有点浪费人才,这个人若在军队中好好锻炼一下的话是有能力独当一面的,不过到了现在却别无选择,因为就目前汉军将领级的素质来看,也只有他才能胜任这个职位。
在这个漫长的冬季中,汉军的全军整编的工作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开始了。在开始召回下级军官的时候,林风心里其实非常之紧张,老实说军队这块虽然发展得非常极为迅速,但显然缺乏足够的凝聚力——换句话来说林风本人对军队中的中、下级军官缺乏足够的影响力。
这些军官的出身成分非常之复杂,其中一半于跟随林风杀入北京的辽东军系和福建军系,而其他的一半则于新近提拔的直隶北京本地军官和投降的清军军官。之前因为紧张的政治斗争和强大的军事压力,为了能够迅速的编组出一支能够作战的军队,林风给予了手下将领最大的自由,所以军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施行的是部队长制度,也就是说各支部队的主将对麾下的部队具有百分之百的权力,这里就包括军官的任免,可以想象,现在在汉军中服役的所有军官都是当然都是各自的长官放心的人,那么根据这个理论推导,若是某一个将领有一天忽然对林风有了不满,那他绝对可以非常轻松的拉走他麾下的部队。而林风现在开始大规模的调动中下级军官本身就是直接侵犯了手下将领的权益,当然害怕这些军方大将进行反弹。
这个过程进行得非常之谨慎,根据后来将军们的反应来看,林风显然是有点多疑了,实际上眼下汉军的政治处境虽然谈不上好,但也不算很差,至少还没有多少人对前途感觉到失望,而林风大帅本人在这段时间的表现也是非常之令人信服的,所以这些将军们压根儿没想到要去造反独立什么的,这个在林风看来“生死攸关”的军事命令落在将军们的眼里稀松平常,此刻他们都沉浸在升官的喜悦之中,丝毫也没有察觉到这个军令背后的深刻蕴意。
改革的第一步当然是进行收买。在这个授意下,大汉军元帅府了一系列的升迁命令,周培公被任命为大汉军总参谋长,授少将军衔,号曰“军师中郎将”,驻守大同的赵良栋将军被授予少将军衔,号曰“寇北中郎将”;其后王大海、孙思克、刘老四等人也得到正式军衔,号“建威中郎将”,这里陆军方面只有赵广元的封号奇怪了点,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民族关系,他得授少将号曰“蒙古中郎将”——这对于蒙古各部落来说可以算是某种挑衅了,但可惜的是因为文化素质方面的干系,当代的蒙古贵族没几个人了解当年匈奴的历史,所以当这个消息传播出去之后倒也没搞出什么民族冲突。海军方面虽然简陋得很,实际上就目前的武装来看,汉军拥有的那几条破船也仅仅能够走走私运运黑货,打海战那是决计指望不上了,但尽管如此,施琅、杨海生的资历和战功摆在那里,不封赏一下确实有点说不过去,所以两位提督也分别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号曰“伏波中郎将”。
这个收买活动虽然没花什么钱,但却给予了各级军官极大的心理满足,因为这个繁琐复杂的体系极大的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虽然他们已经成为直隶这片土地的实际主人,但实际上仍然对自己的身份缺乏自信——简单来说很多人虽然平日里趾高气扬,但内心深处却隐隐默认自己的“反贼”身份并且因此自卑,而这次大张旗鼓的授衔活动无疑大大的抹杀了这一点,许多人直到今天才从内到外的认可的自己的“官军”身份,作为合法统治者在这块土地上发号施令。
为了迎合这场心理上的翻身仗,授衔仪式被办得非常之隆重——为了搞好这场面子工程,林风在新年过后冒着军事风险召回了所有的大将,在天安门举行了数十万人的大集会,数千名换上刺刀的火枪兵和骑兵排着整齐的仪仗队,校阅两边,大鼓齐鸣唢呐齐奏,在最光亮耀眼的场合这些少将被逐一授衔授军旗,此后隶属中军的宪兵部队在骑兵的引导下大举出动,携带大批新式军官服和军衔奔赴四方,为驻扎在外的其他军官授衔换装。
许多将官在这个时候根本没有注意到,从今天开始,汉军的各支军队再也不能用主将的姓氏作为军旗标志,而是开始实用元帅府授予的番号旗。
根据各支军队的组建的时间以及战场资历,大汉军队正式整编成六个军又两个炮兵旅另两个海军分舰队,分别为赵广元骑兵第一军、刘老四的第二军、王大海的第三军和孙思克、赵良栋的第四、第五军,而林风大帅的中军则被特意命名为“近卫军”——这个类似于“御林军”的名字充分地表明了大帅的野心,所以各级军官理所当然的认可了这一点。
随着军衔制度的正式实施,军官轮训的计划也着手实施,限制于目前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这次的军官训练计划被缩短为一个季度,按照林风的观点来看这个活动若是叫“上军校”自然是很可笑的,若是真要学习军事理论以及战斗技巧,这短短四个月根本毫无作用——实际上就目前马庄武学的条件来看,所谓“军事理论”以及“战斗技巧”也近乎没有,虽然林风于后世,但若要他来编写某些军事教材肯定是非常荒谬的事情,所以大汉武学第一期军官课程到目前为止就成了一个大杂烩——这段时间内周培公领导那帮进士出身参谋军官查阅了兵部藏书库的无数资料,勉强按林风要求编写出了一份简单课程大纲,这份姑且称为“军事教材”的玩意按专业的观点来看简直是不堪入目,这些非常之缺乏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家经过十来天的努力,从《孙子兵法》、《练兵纪要》、《兵法十三篇》等传统教材中生挖硬补,搞出了一个谁也看不太明白的东西,幸好受训的军官们大都是带过兵打过仗的老兵,听着讲座好歹总会有点心得领悟,不然这个误人子弟的名头绝对坐了个十成十。
不过林风倒也不太关心这些军官是否懂得《孙子兵法》,实际上在他心目中,这些人能在这几个月里能学会写字就谢天谢地了,至于他们能学到多少理论那无关紧要,而开这个武学的目的也与军事目的无关,这些人来这里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洗脑。
不管林风是否愿意承认,洗脑工作才是此次军事改革的核心部分。
这个工作主要分成三个步骤,而各步骤所针对的特定人群也是不一样的。首先接受洗脑的是这些暂时充任武学讲师的进士们,这些知识分子相对来说也是最难洗刷的一个人群,到底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千里跋涉走南闯北,个个都有见识有经验,如果不编造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那的确很难能骗倒他们。
这个时候林风文科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管他当年成绩如何之差,但因为高考的关系这个历史课倒也过了关,所以这个体系就从历史开始立论。
针对这些知识分子,林风联系目前的形势创造了一个“领导中心论”——这个东西按现在的观点来看技术含量不大,不过在当时却还算是得到了市场认可。在林风的授意下,陈梦雷先生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拿南宋与大明的灭国历史进行了探讨和阐述,南宋那块主要讲述大宋王朝对抗元运动的精神作用,那段历史因为元朝当年大肆诬蔑封杀的关系现在已经变得有些模糊,所以林风在这个大肆篡改抹杀其他义军领袖的作用,总的论调就是根据经验来看,如果一个民族的领袖被干掉的话,那其所领导下的臣民自然也就失去了反抗的信心——支撑这个观点的证据是象山之战后蒙古人就迅速评定了江南,而之前他们付出巨大代价,甚至连蒙哥皇帝都战死沙场也未能完成这个战略任务。
而大明的经验就更加直接——历史证明象李自成、杨起隆那样的草寇根本不能完成拯救民族的任务,这帮家伙利欲熏心鼠目寸光那是迟早歇菜的料,当他们把当年的民族领袖思宗崇祯皇帝陛下干掉之后,咱们大汉臣民就一下子群龙无首不知所措,所以满人八旗这才轻而易举的一举夺取咱们大汉的锦绣江山,由此可见这个领袖在号召以及精神引导方面的巨大作用。
文章最后得出一个观点,在当今时代,唯一能够拯救大汉民族的只有咱们汉军林大帅——吴三桂这个老乌龟的历史是如此之龌龊,所以不能考虑,而其他尚之信之类也是如此,至于台湾郑经那更是混蛋,当年在民族危急的时刻,这帮鼠辈居然为了拥唐拥桂什么自己人内讧起来,丝毫不顾大局,足见也是一帮争权夺利的小人。
而咱们林大帅则与他们有质的区别——林大帅小的时候就表现了与别的小孩不同的天赋,对政治军事有特别的感应(可以理解为特异功能或者天命什么的),而出身更是悲惨,父母双亲都死在了八旗的屠刀下(为了政治牺牲一下),属于最苦大仇深的一类,所以从小就苦心孤诣学习圣人经学兵法战略,从六岁开始就为以后的抗清工作做准备(提醒:少年老成)。
当年一批陷入迷途的大汉官兵(赵广元刘老四之类)在清军的屠刀下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伟大的领袖出现了,他的智慧以及风度折服了所有人,在经过一番斗智斗勇之后这位伟大的领袖率领大军走出迷途,抓住机会一举绞灭了鞑子朝廷,为大汉的重新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位领袖在生活上也是严于律己,生平不近女色、仗义疏财、体恤官兵、爱护百姓……总之从以上的优点来看,现在咱们大汉的唯一希望就是林风林大帅、唯一的领袖就是林风林大帅、华夏亿万子民唯一的领导中心就是林风林大帅、我们唯一的人生使命就是保护林风林大帅、在林风林大帅的领导下进行抗清斗争……
当然这个论调出场之后还是受到了不少质疑,不过可惜的是就目前的形势来说,任何质疑这个理论的行为都是非法的,在一批傻瓜因为怀疑而倒霉之后,所有人都当即表示了拥护态度,而且其中以高士奇为首的大批知识分子更是心领神会,积极参与到这个理论的完善以及补充工作中来,在短短的数十天之内,林风的这帮学生整理出了一整套的、与儒家忠君思想一脉相承的儒家理宗学术体系,使这个干瘪瘪的观点骨架初步成为一个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具有极大说服力的政治斗争理论,而同时李光地领导下的政府则相当默契的开动了最高宣传效率,北京城里所有印刷坊接到了印刷任务。
相对于知识分子,对军官的教育工作就简单多了,这些军官眼下都是汉军政府的既得利益阶层,平时也是久经愚民政策以及忠君观念的熏陶,更妙的是他们大部分都是文盲,所以当刚刚丢出这个理论,这些军官就没有任何迟疑的接受了这个上层大肆吹鼓的理论,与此同时,在马庄熙熙攘攘几天之后,李光地政府紧锣密鼓加派民夫修建的“忠烈祠”宣告竣工,在前几场战争中牺牲的各级军官灵位被大张旗鼓的放了进去,大帅本人更是一身素服,手书“英灵不死、浩气长存”命人铸成牌匾,在灵位前跪拜祭祀痛哭流涕,哽咽着大声宣布这些军官的父母双亲由政府养老送终,并且还享受超级荣誉——少将一级以上的阵亡军官父母见任何官员都无须下跪,而其他级别的军官则往下排,按军衔大小对官员的权威免疫。
这个荣誉可以说是一个超级荣誉了——中国统治阶级的传统理论来说就是“礼法孝义”,这个孝字那是看得极重,从“XX朝以孝治天下”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于是当场的所有军官都受到了一场心灵震撼,很多血气方刚的军官当场就热泪盈眶,万分羡慕灵堂里的阵亡者,而其他实际点的军官则也被这个丰厚的社会待遇所吸引——如果他的父母能享受这个待遇的话,那么即使他阵亡了,他本人在家乡也算是美名远扬虽死犹生,和这个高级荣誉比起来,那些所谓的“贞节牌坊”简直象地摊上的三流垃圾了。
随后这些军官们就在武学内学习一整套的军事纪律——这个东西虽然不太新鲜,但在军官在充满归属感之后依然学习得非常认真,其中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关于“对大帅不忠、背叛投降、抗命、战场逃跑”等罪行的附加惩罚,许多人当时都被吓得心中乱跳。本来触犯这种军法当然是杀头,军官们也不奇怪,但这回的附加惩罚却苛酷到了极至,触犯这些罪名的军官家属也将受到株连严惩,其中包括剥夺军属权利、从宗族祠堂中家庭除名、没收所有财产和流放辽东等等——林风再这件事情上可也算是未雨绸缪,三次大征兵他都尽量选择有家属的青壮,为了保证官兵的忠诚他宁愿背负其眷属的大包袱,在他看来,军队的忠诚和战斗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东西与这个比起来都微不足道。
完成第二个步骤之后,这些脑袋被洗刷过一遍的军官们又开始学习如何对普通士兵进行洗脑——这个工作终端可以说是最简单也是最实际的程序,这个时候指导理论中的所谓的“忠孝仁义”或者“民族大义”分量很少,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在“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方面。林风的这些学生们把这个理论进行了巧妙的分解,把军功、军饷、家属待遇计算出一个等级收益,解释了最容易让农民得到土地的方法:那就是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勇敢作战,这样的话大汉朝廷就会非常优厚的为士兵的家庭分配最好的土地。
当然这里面自然还有晋升军官方面的诱惑,根据汉军的等级制度,士兵和军官的待遇可以说是泾渭分明,虽然林风很有限了承认了士官制度——新兵的军饷要少于老兵、经过战争的老兵待遇要高于未打过仗的老兵,而在战场上老兵还有权对新兵发号施令,但这些和军官所享受到的优厚条件自然还是比都没得比,所以这里还不少晋升条款来诱惑想吃军队饭的军人。
虽然这样对军队进行政治教育的方法部分违反了《孙子兵法》中的“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等愚兵古训,但这回却得到了汉军几大巨头的高度赞扬——这个东西不复杂,这些政治家没理由看不出这么做的巨大收益,所以为了推行这场军制改革军方和政府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支持。
当马庄武学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划时代改革的时候,大周王朝的使者终于穿过清占区到达德州前线。从使者团的人选上就可以看出,大周王朝对于此次出使可以说是极为重视,其中使者团的正使正是有“小张良”美称的江南才子汪士荣,这个人在长江以南广有才名,少年时就有“机智多变、腹有奇谋”的风评,在上一次煽动马鹞子王辅臣叛清造反的活动中就曾为吴三桂皇帝陛下立下大功,此役后,他临机处断的才能得到了许多重臣的认可,不过大周丞相、驸马夏国相大人却因为忌惮的关系,屡次在皇帝面前淡化汪士荣的功劳,称此事为“事缘机巧”而不表其功,所以在大周开朝立国之后,他未能得到相应的封赏,但所谓名声在外,这次大周群臣在考虑这个危险而重要的任务的时候,还是同时向皇帝陛下推荐了他。
事实上这个决定也相当正确,在进入清占区之后,这位正使大人不顾副使以及随行军官的强烈反对,强行将使者团化整为零,改容易妆潜行前进,在随后的路上更是胆大妄为,竟然胆敢孤身穿越清军占领下的城市,时而收买向导,时而贿赂清军,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最后终于让这次危险的旅程有惊无险的平安完成。
第一个领教他谋略的是德州前线的孙思克将军——当使者团按照汪士荣的计划在约定的地点集结之后,这支不大不小的队伍居然换上了大周的军服,在德州防线旁边公然打出“大周钦使”的旗帜,同时鼓号齐鸣,牛皮轰轰的大摇大摆,蓄意挑衅不远处的清军,而在清军忍不住派出骑兵追杀之后又迅速朝汉军阵线逃跑,差点让沉寂许久的清、汉两军防线爆发大战。
孙思克久为大将,虽然不是什么很懂政治,但这样的把戏倒也瞒不过他,对方这样做无非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向清军方面传递“汉军和大周勾结”的讯息,一方面也是侦察试探汉军方面的军备、战力以及双方在前线的军事现状。虽然知道被这个混蛋耍了一把,但孙思克倒也不敢难为他,这个使者团的外交级别相当之高,远远超出了孙思克的权力范围之外。
所以,他现在所能做的也就是让这票混蛋好吃好喝,然后派出八百里快马向北京方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