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第15——16章

第十五章寿日

那天被她们从桶里捞起来后,我昏睡了一整天,醒来就恢复了正常,多想无益,徒增烦恼,干脆和锦书一样投入到她们紧张的准备工作里去了。而且,在这个时代,良妃母以子贵,回府祝寿,是一件相当于《红楼梦》里贵妃省亲一样的大事。整个廉亲王府为此忙碌了这么久,到时候谁出差错都肯定会完蛋的。而且,我记得后世有一种猜测,说良妃身份低贱,却能得到一向只以政治利益决定后妃身份的康熙皇帝的宠幸,升为妃子,就是因为她是后宫最美貌的女人,所以,我对这个娘娘也充满好奇。

我和锦书显然都很乐意投入地做事,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用去想那些永远想不出答案的烦恼了。在最后两天里,我们几乎都很少说话,有什么意见交流时只需要交换一个眼神。但是这种默契也让我产生了无限的惆怅——这件事一结束,我和锦书就要离别了。我虽然很想念有邬先生在的那个暂时能平静避世的书房,但回四爷府之后,也许我就不能再住在书房了……而锦书,我担心她的命运,就像担心我自己的命运一样,甚至,我真的很希望能保护她。我有一种强烈的念头,想要保护在这个世界里,如此美好却又如此柔弱无力的珍贵事物。

但是对于我这个自身难保的人来说,这愿望就像人类面对时间流逝时一样无奈。良妃的寿诞日到来了。

沁芳阁里的人们一大早就全都起来收拾各种应用的东西,等待消息。

吃过早饭,就有人过来向我们交代事情:娘娘上午向皇上请旨出宫,中午歇过午觉后,凤辇起驾到廉亲王府。这之后自有种种礼仪程序,祝寿,等等,我们都要在这边乖乖回避,不得乱跑,以免冲撞凤驾。待娘娘安定下来入了席,会由娘娘和主子们点戏,北京有名的祥庆班早已过来候着了,那时候自有人带我们也去后台候着,点到谁的戏,谁就去表演。如此到傍晚,正式的筵席开始——那自然也没我们的事。晚筵结束后,与筵众人会陪娘娘小歇一会儿,此时我们编的舞就该出场了。娘娘之前已经说了,不耐烦老看戏,闹得慌,八阿哥才请了锦书他们过来的——主要是为了这场压轴表演。之后如果没有意外,娘娘就会准时起驾回宫。

我们其实没有多少事情要做的——我这么说肯定会被一群女孩子白眼,因为没事的其实只有我一个人而已,我早已得到锦书的谅解,不会出现在台前。特别是现在这个状况,要去面对那群人的众目睽睽,我还是能躲便躲吧。听说胤■原本只想办成一个家筵,除了他们兄弟,一些在京的皇亲,外人就只请了张廷玉、马齐两个上书房大臣而已。但是无奈他现在在官员中的人望势力实在是太大了,全京城的官员们早已一窝蜂地奉上各种寿礼,打点好门路,要来寿筵上蹭个位置。

在胤■前面正堂服侍的一对丫鬟有天过来看锦书她们的戏时,闲谈中说起,现在连廉亲王府的看门人都比那些二、三品京官架子还大,天天不知道多少人求着他们要通报、送信儿,一天下来人家塞的银票都一大摞。“啧啧啧,你没见他们那个样儿,给银子一律不睬的——嫌口袋放不下!”“还不是因为咱们爷是出了名儿的‘八贤王’?谁不想来巴结啊?别说北京城里这些官儿了,听说好多外省大员,一个月前就借故动身来北京了,什么金银珠宝的送了都嫌俗气!听说云南运来一个好大的碧玉观音像,是整块儿的玉雕的!要不是娘娘信佛,吩咐给结算银子买下来,八爷还要退回去呢!”

我一直皱眉听着,没想到如此繁华热闹不堪,胤■已经吃过一次树大招风的亏了,现在还是摆脱不了这个形象啊。这么闹腾,康熙岂有不看在眼里,暗自大皱眉头的?我还可以想象到邬先生一定在乐呵呵地对胤■说:“看他们闹去,闹得越有阵势越好……”

当时锦书还奇怪地拍拍我,似乎在问:“怎么你也关心起这些俗事来啦?”

我向她笑笑,无法表达心里这种突然的虚无感,现在越热闹,我就觉得越悲哀。

眼看热闹真的到来了,我还是有些好奇,到底有多少官儿终于挤进了这个筵席?二阿哥此时还没有复立为太子,但是被放出来仍在毓庆宫“读书”,身份尴尬,他有没有被邀请?

我们乐得自在在沁芳阁一直躲到下午,吃过午饭,大家开始细细化妆,我一再推迟,要求她们都化完了再给我弄——实在是害怕那一层厚厚的粉。

等了一个多时辰,突然一个小太监一溜儿烟地往这边跑过来,远远地就叫:“快!快!拿好东西随我来!”

大家一时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收拾齐了,静悄悄地随他出了小山后的小门,往府里新建的念慈阁走去。

我很满意自己最终还是没化妆——反正我又不出去表演,帮锦书拎着沉甸甸的装裹盒子,一路上观察着来来往往的人。虽然个个都是急匆匆的,但是忙而不乱,各自有条理地直奔自己要去的地方,看上去场面操持得很不错,这里面,那个王熙凤般的八福晋功劳应该不小。

从后门进了念慈阁,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大的戏园子,临水而建,远近都是一派清雅风光,设计这景致的人,也实在是用了心的。

我们在后台——一个水边的二层小楼里停下来,忙着挂出衣服,头饰,全都是备选的戏有可能用到的,因为早得了吩咐,大家虽不停地在动作,却一声也不敢出。

果然,不多时就听见远远有人拍巴掌示意,一路直传到这边,静听时,有太监声音尖声宣着什么,细细的听不清楚。然后杂沓的人声便相继响起,竟持续了好长一阵子。中间夹杂着一些随从小厮们四处奔走为主人取用东西,人们互相低声招呼的嗡嗡声,隔着戏台,听上去场面似乎比之前预料的还大。

一个小太监飞快地跑到离我们不远的另一处房屋,还在门外就叫道:“第一出《麻姑献寿》!快!快!第二出《八仙庆寿》快准备!”

我和锦书相视一笑。她早就说过,这种场面,开场戏必定要热闹,吉利的献寿戏,必定没她们的事儿,果然如此。

只见一群早已穿戴齐整的各色“麻姑”、“仙女”、“神仙”奇形怪状地匆匆沿回廊小跑进了就在我们前面几步路的后台,舞台上一阵紧一阵锣响,鼓乐大作,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乍然开唱,震得我这个回古代之后早已习惯安静的耳朵嗡嗡直响。看来,这个祥庆班是铆足了劲儿要在这盛筵上好好表现一把了。

我骇然捂着耳朵笑起来,其他人此时也放松下来,现在说话倒是没问题,反而是不大声叫的话,别人都听不见。

兰香突然兴冲冲地从后面出现,拉着我就往小楼外的湖边走,她嘴里在说着什么,我一句也听不见,不过看她的意思,一定是看热闹了。于是还有几个女孩子也好奇地随我们出来——反正不远,就是从楼的另一边出来而已,如果有事立刻就能看到。

我舒服地站在松软的湖边浅草里,原来从这里往侧前方走一点,躲在粗壮的树干和柱子后面,可以看到戏台高高的侧面,我们想看的当然不是戏台了。戏台下面,特别是对面坐着的人,才是女孩子们,包括我好奇的对象。

戏台对面环绕着一圈儿三面二层楼阁,楼和戏台之间的天井里黑压压一片人头,说黑压压,其实还不对,因为他们都戴着官帽,各种我不认识的顶戴此时真是翎顶辉煌,密密麻麻挤在一个个大圆桌后面,此时看戏的不多,拿眼睛四处乱溜的、前前后后交头接耳说话的倒是不少。

其实最显眼的,是二楼正中间向两边掀起的一道长长的明黄软帘,隐约可以看到软帘后两边各站着一个太监服色的人,软帘后面应该就是良妃的位置了——她的位置似乎坐得很深,从我们这么远看过去,也只能看到两排侍女,却看不到她,想必这也是礼仪上的精心安排吧。

在良妃的位置两边,阿哥们似乎是围坐在一个个小桌子旁边,从我们这低处只能看到他们肩膀以上的样子,连表情也看不真切。我第一眼就看到胤■,坐在隔开良妃的帘子的右手边,这张桌子有三个人围坐,除了胤■,另外两个应该就是二阿哥和三阿哥了,因为他们明显年长一些,大阿哥已经被圈禁了,他们就是最年长的几个阿哥。和他们隔了一张桌子,才看到十三阿哥胤祥。同样格局的良妃左手边,第一张桌子就是胤■、胤■、胤■这三个死党,胤■就在他们旁边一桌。除了这些人,其他的我知道一定是他们兄弟,但都没见过,不认识。不过那个在最边上坐着,身后还紧跟着两个老妈子的小孩子,应该是现在最小的十七阿哥吧。

二楼两翼同样挂着软帘,只是一般的珠帘,帘子后面,可以看到各福晋女眷同样围坐在小桌子旁,一个个花枝招展,头上的“两把头儿”装满沉甸甸亮闪闪的珠玉首饰——真替她们累。

而在一楼,一溜儿小圆桌后面坐着的都是大臣,正中间最显眼的一桌只坐着两个中年人,可以看到他们官服上方形补子里的图案是一只白鹤,想必就是张廷玉和马齐了,沿他们两旁坐的,应该也是品级较高的一些重臣。

除了这些人,各位阿哥、福晋、大人……的丫鬟小厮人数更多,还要稍微有头有脸的才有资格捧着自家主子的东西站在四周各个不显眼的角落。这么下来,感觉这个地方现在装了足有二三百人,还好这地方临湖,绿树碧水,视线开阔,空气流通、清新,重要人物们的位置安排都高高在上,一片阔朗,还真是皇家才能办出这样的大手笔。

感叹了一阵,听着第一回戏热闹喧天地结束了,大家又急忙转回屋子——前头选的戏牌子应该下来了。

果然,第二场戏锣鼓开场时,一个小太监送了牌子过来,一出《满床芴》,一出《长生殿·春睡》,这《满床芴》唱的是郭子仪子孙俱为朝廷高官,一家富贵的,《长生殿·春睡》是著名唱段了,唱的是杨贵妃美貌国色,海棠春睡,都是锦书她们的拿手好戏。一时间她们忙忙碌碌地准备起来。看着她们一个个装扮起来,我一点忙都帮不上,又跑到外面湖边,不想再看那百官群像,朝湖水发了一会儿呆,我沿湖向着戏台相反的方向走去。

现在这边很少有人路过,越来越远的戏台鼓点和人声喧嚣在湖面上远远泛开,好像是一场梦里的背景音乐。

对着湖水发了一会儿呆,不敢走远,又往回走,远远一个小厮在门口张望,一见我,连忙跑过来说:“哎呀!姑娘你去哪儿了?我们爷找你来了,四处都不在,急坏了……”

我看他有点眼熟,但又想不起来究竟是谁家的,停住了问:“请问,你家主子是哪位爷?”

“是我!”

胤祥站在台阶上乐呵呵地看着我。

他一身皇子装扮尊贵齐整,更显得英俊挺拔,气势不凡,但我还是觉得亲切——相比他那些哥哥,他真是可爱多了。我行了个礼,说:“十三爷你该坐在前头的,怎么跑到这后面来了?”

他走出来,大大咧咧地说:“坐在那儿有什么意思?老十比我还早出来‘方便’呢,呵呵……走,随我去转转,你们就在这儿候着。”

沿着我刚才走的湖边,他一边走一边问我:“什么时候演你那新鲜的曲子?”

跟他在一起,我轻松不少,笑着说:“我就不会出现了,但我花心思编了一曲舞,曲子新,舞也新,晚筵之后由锦书她们演,十三爷你可要做好准备哦,到时候不要流口水!”

他又笑了:“这么得意?那我们这些人今天能看到凌姑娘编的歌舞,不是好眼福?哈哈……不过你不演,又实在是可惜了。”

他回头看看,我们已经走得有一段距离了,四周空旷无人,才说:“你不露面也是好的,我估计四哥也是这个意思。老九的事我回去就听说了,呵呵,你做得好!就凭他?以为天下好事儿都是他的?凌儿你,他也配得上?”

听他语气,似乎对这个“老九”殊无好感,再怎么说,九阿哥是皇阿哥,我不过是个没身份的“奴婢”,怎么会“配不上”?我有些诧异地看了看他,没说话。

“他自以为是个什么东西!整天一副不瞧人的样儿,自小仗着宜妃娘娘得势,不就是能欺负我这没娘的弟弟吗?什么好本事!我就看他不上,跟假惺惺的老八和草包老十在一起,能成个什么气候!我听说你给他没脸,他当时就恼了?你不知道,他到今天还是一副看什么都不爽快的样子,呵呵……凌儿你真出气!”

我愕然,好笑地看着这个十三阿哥,我根本没有要给谁没脸的意思啊,我已经尽量做到不能再委婉了,总不能就硬邦邦地说“不愿意”吧。而且,后来我才想明白了,那天胤■的做法,根本就是要逼我让九阿哥死心,甚至……让他觉得丢面子,从而恨我。想到这一层时,我为自己的将来被控制在这样一个人手里而打了个寒战。但此时,我却无从辩解。

“十三爷,奴婢没有那个意思……”

“我知道,那场面确是为难你,不过四哥也确是恼了,回去把你的抬籍文书都拿回来了——正白旗赫舍里氏,房子也布置得差不多了——就在书房侧门对面一个小院儿……”

我的心又一下子沉了下去。我不爱九阿哥,但这也不代表我爱胤■啊,爱、平等、相知、尊重,这些根深蒂固的概念让我怎么以小妾的身份生活下去?我还清清楚楚记得新《婚姻法》的条文:“夫妻有相互忠诚的义务。”但我却要从此在那一圈红墙里,计算着怎么去斗福晋和别的女人那冷冰冰的目光?

他见我没有跟上,诧异地转身看我:“你怎么了?还不知道?呵呵……害羞?”

我艰难地抬起头:“十三爷,我问你一句话,你不要告诉四爷。”

“什么?”

“喜欢一个女人,就一定要把她弄回去关起来吗?哪怕自己已经有了一大家子女人?”

他收了笑意,认真地想了想,才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这是圣人礼义,我们男子本来就该如此,纳妻妾,广生子嗣,是家族大事,你喜欢骑马,喜欢出去玩,四哥自然会带你去的,他那么疼你。”

什么圣人!什么礼义!我呆了半晌,愤然拂袖转身往回去。

“哎?你怎么了?等等!”

胤祥大步随着急匆匆的我回到后台,我站在台阶上,想了想,又诚恳地对他说:“请十三爷不要把今天这话告诉四爷!”

他皱着眉看了我一会儿,说:“好吧。我要回去坐规矩了,等着看你编的好曲子!”

等了一阵子,锦书几个先下来了,照常有赏。又过了两个唱段,晚筵时间到了。外面的主子们自然要转移到最正式的地方设筵。我们这边一会儿也有人送了饭过来,随便吃了几口,我就忙忙地帮她们收拾装扮起来——把唱戏的油彩妆洗掉,重新化上歌舞时要用的淡妆,一个个娥眉微挑,眼泛横波,红唇欲滴,又穿上我们特别新做的舞衣,好一阵忙乱。

眼看天色渐暗,庭院里开始有丫鬟一队队地进来各处点灯,我知道他们又要过来了,再嘱咐了一遍负责演奏的众人,大家把各种乐器搬到戏台后面——这个才是真正的后台。

天色已经变成深蓝,院子里两层楼阁檐下四周高高地挂满了大宫灯,地上也摆了大座灯,桌上都是明晃晃的烛台,照得如同白昼,一片流光溢彩繁华世界。

我指挥着把向来用做给台上照明的座灯都取掉,又把做好的宫灯都取来放在靠戏台墙的地上,拿我们绳子牢牢系了,从梁上扔过来,找好固定灯笼的柱子。忙乱一阵,又听见远远传过来肃场的巴掌声,我们和还在台下摆灯的丫鬟们都慌忙退出来回避。

又是一阵喧闹,不过这次听起来比下午要轻松许多,这应该是酒足饭饱的效果。

一个小太监飞跑下来,说:“娘娘说了,你们有什么拿手的曲子,拣有意思的演一出,不要那些老没意思小家子气的,演好了有赏。”

把这个“赏”字拖得长长的,他瞥我们一眼,又一溜烟儿跑回去了。

之前夸的海口要拿出来实现了,我胸有成竹地把各种事宜快速想了一遍,再次检查了锦书她们十二个人的服装头发。此时所有的人,连锦书她们都看着我,我产生了一种当导演的满足感,对锦书笑道:“过会儿恐怕满地都是‘大人’们掉下来的眼珠子。”说得她们都是一笑,这才点点头对众人说,“就照我们平日排的,大家用心吧。”

第十六章惊艳

此时深蓝天幕低垂在湖面上,远处低低地挂着一弯上弦月,又温柔地倒映在湖水中。戏台下众人不经意地嗑着瓜子喝茶聊天,此时戏台没有灯,一片阴暗,灯光下的他们就被看得分外清楚。我站在戏台一边的布帘子后,从缝隙里往对面二楼看。此时胤■正赔笑着恭敬地和明黄帘子里的人说话,阴沉沉的胤■拿着杯子不知是在灌茶还是酒,还不时往这边瞟一眼,胤■则在不知朝着哪儿傻笑。正看着,胤■突然朝这边投过来一眼,锐利的目光好像直接穿过了这薄薄的布帘,吓得我连忙转身靠在墙上。

早安排好的丫鬟们已经把十几盏莲花座灯放到戏台四周,这是我们仿造江南“放灯节”时常做的莲花灯做的,只是做得更大一些,再像座灯一样在下面加上和戏台一样高的木制座台。

眼见戏台被一朵朵莲花簇拥,人们好奇地把目光投了过来。我也不顾去分辨和观察这些目光了,莲花灯一盏一盏被点起,本被外面明亮的灯光反衬得一片黑暗的舞台,突然泛起了柔和的光芒,模模糊糊不甚清楚,就像不远处月光下的湖面,莲花亭亭,我们放在蜡烛中的香料散发出阵阵清香,在空气里悠悠散开。

人们已经开始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我连忙回身示意。最擅长吹笛的乐手悠然横笛,一丝清越的笛声似乎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响起,一丝一丝在夜空中飘荡,只细细地迂回环绕。透过布帘缝隙,我看到已经有不太沉得住气的人在诧异地四处张望寻找。一片散漫的场面渐渐静了下来,本来正在说话的人也停了,侧耳细听。

见这一步的效果达到,我向锦书示意,于是她带头,十二个女孩子轻轻、悄悄地碎步走出。我满意地看着她们在舞台正中朦胧的光线中摆出一个个凝固的姿态,好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

本来正在努力动用耳朵的人们又突然睁大了眼睛。

她们的造型的确非常特别:头上绾的是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也非常“古装”的高高的发髻,这是我仿造唐代仕女图设计,让她们研究着梳出来的,为的是与汉乐府风格相搭配。我特别叮嘱,只要一头乌油油的发髻,不要首饰,每个人头上只要一支简单的累丝攒花钗子,有一串儿珍珠随着她们的舞动而晃荡就足够。

与之相配的是她们穿的汉代古装,在模糊的光线中显得非常古朴厚重,让她们凝固得更像庙里的女神雕像。看似平凡的一身装裹,料子却是大气华贵的锦缎,这是我特意坚持的要求——绝对不能用现在乐女们常穿的,流行的轻纱舞衣,那样太轻佻,就完全不能显示出这支古乐府神话般厚重典雅的感觉了。

眼看已经有人在座位上往前倾,努力想凑近些看清楚。胃口吊得差不多了,我又转身示意。

此时,编钟、磬、鼓齐鸣,这音乐俨然是清朝祭祀时才用的远古庄重曲风。同时亮起的是简洁大气的木框宫灯,由我们在墙后点燃,一盏盏拉着从墙后缓缓升起,悬挂在锦书她们身后上方。渐渐升起的明亮灯光下,她们身上的衣裙质地泛出流动的光,一身纯白锦缎汉服,裹着同样质地宽宽的大红腰带,纤腰如束。

终于看清楚她们的一瞬间,台下的人又是一片诧异,看看台上这群古装素裹,微抬莲足,双手捧心的娇俏佳人,听着这似乎完全不搭调的严肃音乐,一个个都满脸糊涂。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呵呵(而且锦书她们已经凝固至少十五秒了,很累的),我满意地笑着,又转身示意。笛声顿时消失,“正常”的音乐随之全部响起,丝竹声中,一群庙里神女般的女子在莲花簇拥中款款舞起来。

灯光刚亮起时,我窃笑着看了看几个坐在戏台前张大嘴的“大人”,满意地看着这群被我成功“包装”的女孩子。要知道,台下坐的这些满清贵族,朝廷重臣,平日看惯了穿着水桶一样掩盖身段的旗袍,因为踩了“花盆底儿”而不得不走路挺胸凸肚的旗人女子,现在乍然看到这样一群汉装紧裹着妖娆身姿的女子,俨然从屈原宋玉诗赋中走出的洛神仙子,岂是一个“惊艳”了得?

最妙的是,厚重质感的锦缎穿在这群娇小的江南女子身上,怯怯的弱不胜衣,此时舞动起来,发现她们的衣襟斜斜裹着单薄的肩膀,似露非露,诱得人心里直痒痒的想看更多——可那衣襟偏偏又总不掉下来。

正在心痒难熬的时候,编钟、磬、鼓却时不时在音乐中响起,古朴悠长,典雅高贵,又像在对这群垂涎三尺的男人们宣示,这是一群九天仙子,洛神女娲,你们凡夫俗子休想染指!这种欲求而不得的感觉,就是我幻想她们舞蹈时能达到的最终效果。

我又看了看远远坐在二楼上张大了嘴,表情像在做梦的十阿哥一眼,终于忍不住得意地笑了。所有人的眼光都聚集在台上,真是比聚光灯更有效。可是胤■看上去很不一样,他直勾勾地看看台上,转头灌一口,又看一眼,又灌一口……在所有被吸引得认真看着戏台的人中间显得非常奇怪。他那样喝的,是酒吗?

已经能看到台下周围站的小厮们在悄悄地擦口水了,锦书她们才齐声吟唱: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

倾国与倾城,

佳人难再得。

舞姿就完全是锦书编的了,这是她的“专业”,到底不同:看似简单,却是最细微的耸肩、扭腰、迈着碎步撒娇般一拧身子,再回头缓缓递出水袖,勾魂夺魄。

这曲子里面的典故,是一千多年前的美人如玉,君王深情。曲中的佳人,也是词作者汉宫廷乐师李延年的妹妹,汉武帝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思念欲绝,将李夫人以皇后礼安葬,命画师将她的像画下来挂在甘泉宫,自作悼词一首,名《落叶哀蝉曲》,其词曰:“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直至其年老体衰,这思念竟从未绝断,召来方士,让他在宫中设坛招魂,祈求能再与佳人魂魄相会。求之不得,黯然失魂,终于有人为安圣心,设帷幕,晚上点灯烛,请武帝在帐帷里观望,摇晃烛影中,隐约的身影翩然而至,却又徐徐远去。武帝痴痴地看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

当年在《史记》与《汉书》读到招魂这个典故时,我悠然神往,为之神驰。那到底是怎样绝世容颜,令汉武帝这样睥睨天下的一代雄主生死难离?白居易曾有诗《李夫人》云:

伤心不独汉武帝,

自古及今皆若斯。

君不见穆王三日哭,

重璧台前伤盛姬。

又不见泰陵一掬泪,

马嵬坡下念贵妃。

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

此恨长在无销期。

但那“遗世而独立”的凄清高洁,求而不得之美,千古之下只李夫人一人而已。

我正是把对这个良妃娘娘与康熙之间的所有美好想象倾注在这歌舞里,才有了这个本应该被我认为太肉麻的创意。望着高台上的明黄软帘,我真的很想知道良妃此时的容颜和表情。

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个典故,在民间虽只是神话,但以他们应有的学识,该是耳熟能详。此时这里面的意味,一边是古时的庄严古雅,一边却又有眼前美人在无限诱惑,不怪他们神情疑惑。

眼看有几个“大人”合不拢的嘴要流口水了,第一遍结束,其他女孩子变换队形,边舞边将锦书簇拥在中间。

锦书在舞台中央翩然起舞,原本就是唱戏的嗓音清越高亢。第一遍合唱悠扬婉转,第二遍锦书独唱,一开口却是哀怨动人,仿佛是洛神寂寞的倾诉。

我也已经看得入神了,没有再顾得及看台下观众的表情,自己先看了个呆。

还好丫鬟们没有忘记该做的事,早已捧着一排铜镜悄悄蹲到台下,把台子周围的莲花灯光从台下向上反射。突然就有许多束耀眼灯光聚集在舞台中心的锦书身上,锦书在这光芒中起舞,就像一朵正在盛开的莲花。

我脑中突然浮现出《洛神赋》: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扬轻■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休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原来真有这样的美人!原来曹植此赋,并不是凭空猜象……

……宁不知,

倾国与倾城,

佳人难再得。

本来应该胸有成竹的我,还是被她感动了。

悠远的歌声渐止,耀眼的光芒消失在天际(铜镜不是一下取走,而是将方向渐渐调整,把光束向上升至看不见的天空,再取走),她们重新凝固成一群飞天般的雕像。小厮们把挂在上方的灯笼重又轻轻放回墙后来,舞台上又回复成幽暗的莲花池。

音乐声也渐止,只有如泣如诉的笛声还在黑暗中婉转了。美人儿们突然嫣然一笑,在看不清的昏暗中,听不清的低低的随笛声哼唱着什么,轻俏转到台边,每人捧起一朵发光的莲花,分成两行悠悠消失。

舞台重回一片黑暗,刚才的一切就像洛神已然离去,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

终于,笛声细细的也渐行渐远,直至低不可闻。

我呆呆地看着第一个进来,捧着莲花,笑得比花还美的锦书。她却“扑哧”一笑,向身后示意。从丫鬟撩起让她们回来的帘子后面往外看,我一眼就看到下面人群中一只向前伸出想抓住什么的手,此时尴尬地正停在半空。

这位可怜的大人,美人儿们回到天上去了,你能抓住吗?

我也忍不住地小声笑起来。

一旁的丫鬟们一边忙着接过、吹熄一盏盏莲花灯,一边也哧哧低笑着。

舞台上的灯光消失后,观众们就被看得分外清楚,他们一个个仿佛变成了泥塑木雕,院子里安静无比,好像魂魄暂时都被这绝代佳人摄走了。离得近的几处桌子周围,人们枯坐着不动,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的怅然若失。但此时人人都在注视这什么都没有了的戏台,我已经不敢再去帘子边窥视二楼上那些真正的“主子”们了。不过也不难想象他们的表情,比如十阿哥……

锦书拉着还在忍不住发笑的我,说:“这是我跳过的最美的曲子!凌儿,你编得太美了。”

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欣赏之情,看着她,忍不住摸摸她汗湿的鬓发,说:“不,锦书,是你太美了。”

外面持续的寂静终于开始动摇了。先是窃窃私语,然后迅速膨胀,声浪越来越大,有人开始哄然叫起好来。我们还在开心地低声说话,突然几个小厮模样的人从后台侧门激动地往里面探头探脑,吓得我们里面的小厮慌忙把他们推出去,大家也紧张起来,护着这十二个不应该再被看见的美女回到戏台后的小楼里。

还要去搬乐器灯笼等一堆东西,一个太监匆匆跑过来,后面还跟着几个丫鬟,手里都托着托盘,盘上用明黄丝绸盖着。他们也都在好奇地上下打量锦书她们。

“娘娘有赏——”

一屋子的人连忙跪下谢恩,接过两个沉甸甸的盘子。

正要起来,他又叫了:

“廉亲王有赏——”

又接过四个沉甸甸的盘子。

又想站起来,这位公公却又说话了:“娘娘有话问锦书姑娘。”

锦书连忙向前跪道:“奴婢在。”

“娘娘很喜欢你们刚才的舞,说显见是花了心思的。听说姑娘已许给了九贝勒,娘娘甚慰,已经叮嘱他好好待你。”

锦书恭顺地磕头答到:“奴婢谢娘娘、廉亲王、九贝勒大恩!”

“娘娘还说,既然大人们都还没看够,就叫锦书姑娘拣自己喜欢的曲子,不拘什么,再跳一曲。”

“是!”

传过话,他们一边往回走,几个丫鬟还不时回头看看,兴奋地议论着什么。

锦书在原地呆了一秒钟,站起来急切地转身寻找我。在她看到我的那一秒,我已经知道她要跳什么了,断然说:“不行!”

她皱眉哀求:“为什么不行?娘娘说了不拘的嘛。”

她的楚楚可怜对我也一样有巨大的杀伤力,但我是为了她好:“一开始就说了这曲子不吉利,更何况是在这种场合?娘娘寿诞是大喜的事情,怎么能唱这样的歌呢?”

“你忘了我说的了吗?娘娘她说不定也喜欢葬花吟呢?”

可能?那也不能拿生命去打赌啊!我急得直截了当地说:“不行!”

“姐姐,你就让我唱一次、跳一次自己喜欢的不行吗?”她一点也不妥协。

“哎呀你们不要争了!外面娘娘她们多少人等着呢!再不准备来不及了!”几个女孩子也着急起来,劝我们。

锦书坚决地看着我:“我求姐姐为我弹琴!还有,我累了,再舞恐气息不匀,请姐姐在帘后一起唱。”

她从来没有过这样坚决的眼神,几乎是命令的口气。我叹气,既然不能阻止她,就帮她吧——要是降罪,我也好与她一起分担——我现在才真正明白了关于“红颜祸水”的说法,怎么连可能要被治罪这么严重的后果都明白了,我还心甘情愿地帮她呢?祸水!祸水呀……

我无奈地点点头,她笑了,迅速地整理了一下衣服,又补了补妆。

“台子上还没有灯呢?怎么办?”一个小厮跑来问我,我想了想,“就用刚才那些宫灯吧,仍拉起来挂到上头去。”

大家手忙脚乱地把一切打点妥当,我坐在戏台的帘子后面,面前摆着琴,还是我的意见,除了琴,就是刚才的笛子,不再用其他的乐器了。

看着灯亮起,台下前后左右议论纷纷的人们又立刻注意到了这边。

灯刚挂上,笛声和琴声就响起。锦书掀起帘子的一刹那,外面立刻一片安静,我甚至看到正前方的张廷玉和马齐都从激动地讨论中突然停下来,转头期待地看着锦书。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还是刚才那一身汉服的锦书突然高高甩起水袖,一出场就高难度地转了几个不同的圈,似乎一个少女在漫天飘落的花瓣中为它们惊心,一开口就唱得凄美哀伤。既然已经做了,就要做好!我也在锦书的影响下酝酿好了情绪,怅然而歌。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少女不忍地辗转徘徊,在为它们心疼地控诉,这“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世界。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

洒上空枝见血痕。

反复徘徊无着,少女突然愤而跃起,又轻盈地落在舞台上,如是反复,把一身雪白汉服和大红腰带舞得像正在挣扎着飘零的花瓣,叫人悚然心惊。她怨愤地向天请求:

愿奴胁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她终于绝望了,那就替花好好收葬吧,埋下一座花冢,让她们不用再在这肮脏的人世间被玷污: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她终于唱出了自己心中真正的哀悼: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我拨着弦,看着锦书早已不像在凡间的身影,不禁要怨吹笛子的乐人,怎么把这曲子吹得如此凄艳绝伦?让我陡然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似乎这是一首哀乐,我也在随之长歌当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而那个在台上飞舞的精灵只是一个透明的灵魂……

音乐和歌唱都终于静下来,锦书轻飘飘落在台子正中间,任水袖从空中散落,自己只默默伏在台子上长长地行了个跪礼,然后起身回头便进来了。我连忙一把拉着她的手,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很怕她会就这么消失了……

我们默默地站着,外面是一阵比刚才还长的寂静。显然,从佳人曲,到葬花吟,这突然的大喜大悲,而且都如此绝美,实在是给了人们不小的心理冲击力。

这次,最早发出声音的居然是二楼正中挂着明黄软帘的地方。我低头从缝隙中看了看,连胤■和胤■他们那两桌的六位阿哥,都在紧张地和明黄软帘里说什么,我担心地看看锦书,她却一脸平静。其他地方坐的“大人”们也都紧张地回头观望起来,一时气氛好像冻结了。

又过了一会,刚才那个小太监才在众人疑问的眼神中匆匆跑过来,在外面就喊道:“娘娘叫锦书姑娘!快!”

我惊恐地拉住锦书,果然要降罪了吗?她却轻轻地说:“姐姐放心,没事的。”

说着,飘然随着那个太监出了后台,向对面观戏楼走去。一路上,各色各样的眼光都紧紧锁在她的身上,我鄙夷地瞪了一眼某些色迷迷的目光,跌坐回琴前,默默无语等着那边的消息。

谁知还没过半盏茶的时间,消息就来了,那个小太监已经满脸油汗,比刚才更急地跑过来:“娘娘叫凌儿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