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哈利·波特诞生的喜悦: 创作伊始

几年以前,如果有人预测说有一套全新的丛书会在跨越新千年的5年之内被翻译成50种文字出版,销售亿册,人们一定会对这样的书抱之以极大的好奇、讨论还有猜测。这些书可能是科幻小说,比如写在火星上生活的内容;也可能是一部教人如何活得更好更健康长寿的辅导书;或者还会是什么著名的哲学家冒出来的一些关于如何才能找到幸福、快乐的建议。谁也不曾想,甚至包括罗琳自己也没想过,一个才11岁、不知道自己是个魔法师的孤儿院的小男孩的故事能这么引人入胜,这几乎就不太可能。那么哈利·波特系列故事是如何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孩子和成年人?是什么使读者们那么痴迷,排着长队等待每次新书的首发以及最新故事的揭秘?正是哈利这个角色和他那些小伙伴身上的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和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以及故事中曲折离奇的情节使得现代人体验到一种全新的魔幻奇趣。一些哲学家、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这种“哈利·波特现象”,与此同时这种现象也一直持续着。要想得到结论恐怕还需要几年的时间。与此同时,哈利·波特正如其创作者一样,马力十足地前进着。

1990年是新千年到来前的最后10年的开始。环顾全球,那些年里发生了不少大事件,比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苏联首脑戈尔巴乔夫赢得诺贝尔和平奖。纳尔逊·曼德拉从南非监狱中获释。一幅凡高的画创纪录地被拍到了8250万的高价。凯文·科斯特纳凭借在《与狼共舞》中的表演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格里安·克劳斯的《狼》赢得了“卡内基奖”,路易斯·罗瑞的《数字星》赢得了“纽伯利奖”。保罗·马克卡内出版了《快乐神奇旅》,这部作品中收录了很多他在1989年“泥中小花”活动中甲壳虫乐队现场演奏的怀旧歌曲。美国宇航局也在这时推出了能让科学家更加深入地探测宇宙空间的哈勃望远镜。

或许了解一下在1990年的那个夏天,哈利·波特这个小男孩如何进入乔·罗琳的头脑中,并由此引出她源源不断的想象,会对我们有所帮助。那时的她刚刚与男友约会完,正从曼彻斯特乘火车赶往伦敦。他们用了整个周末的时间,想在附近找一处合适的公寓。她的男友已经好几次提出来想让罗琳搬到曼彻斯特来住,这样他们可以离得近一些,但是当时罗琳仍要赶回伦敦,开始下一周的工作。

从曼彻斯特乘火车回伦敦行程150英里,历时40多分钟,乔安娜·罗琳已经不是第一次乘坐这趟列车了,所以那天的旅程对她来说丝毫没有特别之处———既没有什么不同一般的创作冲动,头脑中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灵感。事实上,火车上的她觉得百无聊赖。那天的火车开得非常慢,很长时间连动都没动一下。这一耽误,40分钟的行程就需要两个小时了。乔安娜·罗琳坐在车里,眼睛盯着窗外的牛群,这时一个有着一头凌乱的黑发、长着绿色眼睛、带着一副已经破了的圆眼镜的11岁小男孩哈利·波特突然出现在罗琳的脑海里。她知道这个以为自己和普通人别无两样的孩子正乘火车赶往魔法寄宿学校。哈利的形象一映入她的脑海,她便知道这个孩子是个魔法师,但哈利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更不知道自己实际上还是个非常厉害的魔法师。他一出场便没有了父母,而罗琳并不清楚为什么他会成为孤儿,他的父母又是如何去世的。她静静地坐在车上,通过想象力塑造着这个小男孩,一个又一个的想法从她头脑中蹦了出来,让她来不及理出个头绪。此时的罗琳就好像被人施了魔咒,或者就像在霍格沃茨寄宿学院的那成百只落木而栖的送信猫头鹰哗然而至,或者像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开始,霍格沃茨寄宿学院寄给哈利的邀请信从德思礼家每一个缝里飞进他的家。乔安娜说自己从未因为一种创作冲动而产生过类似的兴奋。这种感觉对她来说就像是与一个陌生人相见恨晚;你知道自己会喜欢上这样一个人,而且非常想了解他的更多事情。乔安娜·罗琳说,自己第一次在想象中见到哈利·波特这个形象时,内心的那种狂喜是一种自然的冲动,这种冲动使得她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引领着她去探寻他们之间更多的故事;在她看来,这种感觉就如同坠入爱河一样甜蜜,让人充满期待和幻想。

和很多作家一样,罗琳走到哪里都带着纸和笔,随时记录下一些想法。但那天很奇怪,她翻遍了书包,却只找到一枝写不出字来的笔。当时,她不但没有一枝铅笔,就连一枝能在紧要关头让她当笔用的眉笔都没有,所以她只好四下张望,用脑子努力记住那些冒出来的想法,而不能把那些细微的内容马上用笔记录下来。她自称如果当时自己不是老老实实地坐在位子上,无所事事地任由思绪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自由驰骋,恐怕当时自己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想象冒出来。之后她让自己放松下来,这个时候她意识到如果不能记住之前在她脑海里闪现出的那些片段,这就说明那些片段根本就不值得记下来。

火车依旧缓慢前行,转动的车轮不断发出扎扎的声音,车窗外夏日里的曼彻斯特和伦敦乡村的景致让人尽收眼底,乔安娜·罗琳发现自己脑海中出现的不仅仅是哈利·波特,还有哈利的朋友罗恩·韦斯莱、海格、差点没头的尼克、皮皮鬼。她还看见一座以前从没见过的城堡———这就是霍格沃茨寄宿学院。在她的想象里,这里一定是一处位于苏格兰远离城市喧嚣的僻静之地———罗琳对这点非常肯定。罗琳自己的父母就是在一趟开往苏格兰的火车上相遇并坠入爱河的,这样的经历尽管当时并没有在她自己的身上发生,却同样成为她的一次奇妙之旅。在火车上的这些神奇的想象让罗琳觉得自己恐怕至少要用7本书的篇幅才能把哈利的故事全部讲完。在回伦敦的路上,罗琳一直在思考着这个故事,但是在回到她位于克拉彭路口的公寓以前,她什么也没有写下来。

从那天晚上开始,罗琳拿出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本子开始做笔记。她把所有在火车上想到的人物都写了下来。她还记下一些有关这些人物的细节。有几个人还没起名字呢。然后她开始设想霍格沃茨寄宿学院的样子,猜测学生们在那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她开始罗列一些学生在这样一个学院里可能学到的科目,最终她列出了7门课程。当罗琳记录下来这些最初的创作想法之后,就去睡觉了———这样才好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从这些富于想象力的念头源源不断地蹦出来到罗琳真正创作完成第一本哈利·波特小说,5年时间已经过去;从她在火车上的想法产生到作品出版,其间历时7年。这之间,罗琳一直在干着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她利用业余的时间潜心创作,时常泡在咖啡馆里做笔记,并完成了很多草图设计。她至今仍保持着这种创作状态,一直按部就班地以最初的设想进行着这7部故事的创作。罗琳说自己在火车上就知道哈利·波特的故事会非常有趣,这话如果让期待着她下一部作品的读者们听到,其精神就会为之一振。这个故事的创作让罗琳屡屡感到沉醉,甚至一想到这个故事就要写完了时,她就时常感到有点怅然若失。

那么罗琳的笔记和草图是怎样的呢?罗琳解释说,虽然哈利·波特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她最初在头脑中想到、遇到他的时候,自己也有过不少的疑问,而且花了不少时间去摸索、研究以期找到答案。这恰好说明罗琳是如何能够那么真实地体验到哈利的世界。比如,她很详细地记录下所有人物的生平,以便了解他们各自的经历及背景。读者们也许从未有机会读到罗琳为这些人物所作的那些详尽的笔记。罗琳说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笔下的人物,从而能真实、准确地按照人物的性格、经历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总是有一些新的想法不断地在罗琳的脑海里冒出来,于是她随时随地抓住手边任何东西把它们记下来。比如有一次她就要登机时,突然想起了霍格沃茨寄宿学院四间学院的名字。于是她很快地把这几个名字记在了飞机上呕吐袋的背面。很显然,对罗琳来说,旅行真是让她硕果累累。

在英国广播集团和美国艺术和娱乐广播公司(A&E)的电视节目《哈利·波特与我》里,罗琳向观众展示了一些凝聚了她10年创作精华,很具代表性的笔记和草图。在节目中,她的稿纸、记事本还有画铺了一地。她说,她画这些草图是为了能更清楚地把自己笔下的人物,比如哈利、韦斯莱一家、阿不思·邓布利多、海格还有其他一些人的相貌描述出来。然而,其他一些发生在霍格沃茨魔法学院里具有魔力的画面也被她用笔记录了下来。比如她在镜头前为观众展示了自己为通向对角巷的那面墙上的砖头该如何开启所作的设计,而当电影导演克里斯·哥伦布问到罗琳如何想出这样的设计方案而且能让它这样打开的时候,她自己也说不出来。观众们可以看到,罗琳最初设计的是一种让墙砖呈螺旋式自动展开的效果,而不是电影里展现的按顺时针方向呈锯齿状展开的那种效果。

在罗琳的笔记中,有一段详细地列出了哈利在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上一年级时几个同学的情况,她用一些符号表示出他们分属于霍格沃兹寄宿学院的四个学院———格兰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劳、斯莱特林中的哪一所,还有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及魔法威力大小。这些细节对她来说很重要,当她要表现这些人面对死亡复活节各自不同的反应,以及他们对别人的忠诚度的时候,她就可以去参考这些细节。她的这张清单看起来水渍斑斑,略带磨损。在罗琳看来,作为创作者,她需要知道每一个人物的经历、背景,故事是靠人物来推动发展的,所以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感到作者比他们更了解每一个人物的特征。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只有相信作者能做到这一点,才能对这个魔幻世界的故事更加投入。

在创作过程中,罗琳颇为关心的一个细节就是哈利·波特的生日。她把主人公的生日定在了7月31日———她自己的生日那天,因为在罗琳所认识的明星里没有一个与她同一天生日的,这就显得有那么一点特别了。而且按照故事的需要,哈利·波特要在夏天的时候过生日,这样那封从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寄来的邀请信才能在此时寄到哈利·波特的姨妈家。十分凑巧的是在前两部电影里扮演哈利·波特的小演员丹尼尔·雷德克里弗与作者罗琳及哈利恰巧都是同一天出生的。

在那次节目上,罗琳还为观众展示了一本用葡萄牙文记的日记,日记没有写完,她说自己从来没有用完过一个日记本。在这个日记本的首页上写着一些拉丁文的单词和短语,还有翻译过来的注释和随笔涂鸦。罗琳自己解释说,这些东西是她在琢磨给那些摄魂怪起名字时信手写下的不同名字。罗琳还向人展示了一叠又一叠的纸,上面布满了她的笔记。还有一些纸的背面也被她写满了字。她在节目中给人展示了背面让她写满了字的住房福利申请表。她用速记的方法先写在本子上,然后再用打字机或者电脑打出来。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她还没有电脑,于是她利用在公司或者在学校的时间将手稿用打字机打出,甚至在打字机上把初稿完整地打了出来。

在这些凌乱的稿子中,有一份据她说是第一部书的至少第15遍草稿。她说在写第一章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收不住话题,似乎在7本书里要讲的故事,在这一章都要交待完了似的。她说,如果把这15份稿子放在一起的话,那么整个故事都要被讲完了。同时,罗琳给观众看了一份黄色的文件夹,里面装了一个绿色的本子,上面画了很多中间写满了字的白色三角形,还有一些散乱的插页,据她自己说这是故事的结尾,也就是第7本书的最后一章。她说为了激励自己,她把从目前的创作到完成最后一章当作一个目标。这样做能让她感到自己正在越来越接近结尾,有那么一天她会完成,当她真正完成的时候,那部完成的作品就会等待着她。在故事的最后一章里,她讲完了所有人物在离开了霍格沃茨学院后发生的故事———也就是那些幸存的人的故事。据她说,故事中会有更多的人死亡,甚至有一些深受她本人和读者喜爱的人物也会死去。

在她创作哈利·波特第1个故事的时候,罗琳常常泡在咖啡馆里。一些不了解她的同事们还以为她在中午约会情人,所以总是和她开玩笑,问她是否有这么回事。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她确实是在赴一场约会,不过和她约会的是哈利·波特,正是哈利带给了她无穷无尽的灵感和创作激情,20多岁的罗琳忠实地信守着自己与哈利·波特的秘密约定,因而放弃了与年轻同事们出去的诸多机会。

在罗琳开始创作哈利·波特6个月之后,罗琳的母亲去世了,这之后她搬到了葡萄牙去住,在那里她完成了几篇手稿。罗琳承认说第一本书的感情基调以及厄里斯魔镜的情形,就是对她母亲辞世的最直接的一种反应。一开始,在写第一本书时,她很自然地就把哈利写成了孤儿。6个月后当她自己的母亲去世时,她更加同情哈利这个没有双亲的小男孩,可怜他小小年纪就失去父母的疼爱,在厄里斯魔镜一幕里,哈利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他看见爸爸妈妈对着他微笑,罗琳与自己笔下人物和自己母亲之间有着一种感情的联系。罗琳说,如果她可以通过这样的一面镜子和母亲对话的话,那么她会告诉她所有关于自己女儿杰西卡的出生,有关她的书大获成功的事情,然后在还没来得及问问母亲去世的感受这样一些重要问题的时候,与母亲的对话就结束了。和哈利一样,罗琳希望她能与母亲再多呆上一段时间,哪怕只有5分钟。事实上,据罗琳自己说,死亡不仅是第一本书,更是这7部书的一个主题。当一些孩子的家长就这样的主题是否适合孩子们阅读而质问罗琳时,她回答道,她按照自己最初设想到这个故事时的思路而进行创作,而不在乎孩子们是否对它爱不释手。故事中确实有一些谈及善恶的情节,包括一些让人痛苦、悲伤的死亡,她创作的目的在于真实地按照自己的灵感记录这个故事,而不是让孩子们感到有一种被保护的安全感。

1993年夏天,罗琳的女儿杰西卡出生,她的写作也一帆风顺,《哈利·波特与智慧石》的前三章也写得几乎和问世后的新书一致,剩下的一些内容也写得十分顺手。随后罗琳和女儿于那一年末离开了葡萄牙,来到她妹妹黛安娜家,她把笔记和手稿也一同带了来。

尽管罗琳的前任丈夫乔治·阿朗特斯说他是第一个与罗琳分享《哈利·波特》的人,但罗琳坚持说她妹妹才是在1993年到1994年的那年冬天里,第一个读到哈利·波特故事的人,那时她刚刚离婚,举家迁到了爱丁堡。罗琳说当时自己情绪十分低落,在对自己和生活都失去了信心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妹妹黛安娜一听到哈利·波特的故事就那么喜欢,高声笑着,从而给了她很大鼓舞的话,她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继续写下去。直到那时,罗琳已经为这个故事付出心血达3年时间了。但这就像是他们还是小女孩时,罗琳在街上同妹妹一起与波特家孩子玩,罗琳在尼克勒斯巷里给妹妹讲故事,黛安娜那时就像波特一样笑着,然后鼓励她的姐姐把故事继续讲完。

尽管罗琳坚决地要把哈利·波特的故事创作完,但是她现在有一个孩子要养活,所以她也没有遗忘她父母曾努力灌输给她的人要学会现实的想法。当罗琳发现要想在爱丁堡当一名法语老师的话,她需要教更多的课来获得经验,这样才能维持自己和女儿的生活。她面对的经济困难和每个单身母亲遇到的都是相同的———如何才能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自己以适应职场的需要。罗琳是一个有些好面子的人,她知道要靠自己出去找事做,即便她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于是罗琳收起她的面子,申请了政府补助,还去了专业咨询师那里,希望把自己的生活理出个头绪来。与此同时,她一直坚持创作。

在爱丁堡居住的这一段时间,后来引发了那些听说了罗琳个人经历的母亲们和购书者们对这位曾经一度生活很不得志的小说家的想象,人们对于她和她的小说感到十分好奇。罗琳曾经居住过的爱丁堡利斯区南罗内宫7号新月花园28号的公寓现在已成为带有传奇色彩的一处老屋。但是在1994年的时候,这还是罗琳母女赖以生活的一处庇护所,虽然这里的环境有些沉闷,这和哈利·波特曾住过的姨夫家楼梯下面的隔间相差无几。二层的公寓有一间很小的卧室,很小的厨房,和一块用于起居的活动区域。她们虽然搬了家,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刚搬进来的时候连家具也没有。然而,这个小屋住起来也还算温暖,周围还有商店和其他店铺,与她家仅几步之遥,在离她家一英里之内的地方,有一个叫做“海滨”的餐馆正在修建,其中包括一些为吸引游客来参观爱丁堡老区而建的小酒吧和咖啡馆。然而,要想在“海滨”吃午饭,当时却不是那么让人开心的事情,因为她没有足够的钱在外面吃饭。罗琳说她在这间窄小的公寓里完成了一大部分故事创作,也是在这里,她第一部小说中那些独立的章节和笔记被整理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在这里生活的那段时间也是罗琳人生经历中最痛苦的一段。

有人把罗琳在雷斯的工作方式说得有点夸张。在买完东西、给杰西卡喂完奶、穿好衣服、照顾妥帖之后,罗琳要去做咨询,为了拿到教师资格证书还要写作业,为了确保拿到政府的救助金还要和妹妹一起作回访。与此同时她还兼职作秘书,或者找一些足以让她支付托儿费并且稳定的工作,此外,一天当中她还要抽一点时间推着小车带杰西卡出去遛遛。通常他们都从家里沿着复活节大街朝着城里的方向往返走半个小时。多数时候杰西卡到南大桥的时候就已经睡着了,如果没睡,她们就会走到罗耶麦尔街上去,途中经过很多老城区里的商店,这些商店的名字都非常有趣。这里的狭窄街道、老式商店,加上为吸引游客而奏响的不绝于耳的风笛乐声,不禁让人想起了对角巷。

后来,当杰西卡睡着以后,罗琳就带她来到尼克尔森咖啡店,这家店是她的妹夫罗杰·摩尔开的,他还有一个合伙人叫做道格尔·麦克布莱德。到这家店,罗琳每次都要爬20多个台阶,这虽然有点累,但是她知道一旦她爬上来,杰西卡又睡着以后,这里将是她最棒的写作地点。这家店的装饰比较简单,桌子上铺着很多蓝色和黄色的桌布,墙上有一些玛蒂斯印花。她常常在角落里坐下来,买上一杯咖啡,把女儿的儿童车停在一旁,好随时照看着她,然后拿出笔记本,开始写作。在那么多张桌子里,她坐的那个位置非常好,可以一眼望见城里,她既喜欢这里服务员递过来的温暖的咖啡,也很感激他们为她另辟出一点私人空间,而不去打扰她。因为咖啡店里还有很多位子都空着,所以她用不着为自己占了一张桌子而感到不安。罗琳很多时候都用普通手写体来做笔记(她写字用右手),只要杰西卡这个小家伙还睡着,她就待上几个小时。或许罗琳在这里舒服地写作带有某种征兆———从店里能看到外面的繁忙街区,隔一条街就有一条叫做“波特道”的街。

关于罗琳在爱丁堡居住时的一些日常习惯,有人夸大地说罗琳之所以要去尼克尔森咖啡店创作,是因为她的公寓没有供暖设备,或者她交不起供暖费,这让罗琳感到很气愤。她多次在访谈里纠正了这个说法。她义愤填膺地说如果公寓里没有暖气或者那个房子贵到让她交不起暖气费的话,她从一开始根本就不会租这样的房子。显然如果她这样做了,是把她的小女儿置于危险中,因为爱丁堡的冬天格外的冷。其实,对很多母亲来说,不管她是在苏格兰、英国、美国或者其他很多地方,也许她们无家可归,但对于她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在夜晚能住在一个温暖的地方。即便是在她最困难的一段时间里,罗琳和她的女儿也没有穷困潦倒到无家可归的地步。

1995年,罗琳终于参加了在莫雷学院主办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学习班,这是当时由赫里奥特-沃特大学资助的一个项目,现在改为由爱丁堡大学资助了。由于受到一位不知名的好心人捐助,罗琳从那年夏天起就已经不用领政府救济了。白天她把女儿送到托儿所,而自己可以全力以赴地读书。

尽管为了保障女儿和自己的生活,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她必须去进修,但罗琳在此期间也从未间断过创作。对她来说,看见宝贝女儿坐在身边,手边有书稿要创作,这两件事情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让她聊以安慰的事情。她利用完成作业的间隙用学校的打字机完成了全部书稿的打字工作。虽然她并没有意识到小哈利会从此为她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但是哈利·波特确实在某些方面帮助着她,救她于困苦时刻。最终,在5年之后的1990年的夏天,当她从伦敦赶往曼彻斯特的火车站时,她头脑中的小男孩已经准备好要面对我们的广大读者了。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复印自己的手稿,罗琳用打字机把自己的手稿完整地打了两份出来。此刻,她已经准备齐全,就等着将稿子寄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