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征辽之役

I

贺廷玉、字伯阳。与名叫花木兰的“少年”相识在大业七年,黄河下游的河畔。黄河下游一带的秋天,一望无边的蔚蓝天空,无边无际的黄土大地。黄河好像半面大地在地平线上缓缓爬行。陈肪的对岸什么也看不清,只知道有草和树,还有人群,从遥远南方走来的充军行列到这儿也中断了。要乘船到对岸,拉车的牛和马以及车上的鸡猪等,都要在这儿用渡船运到对岸。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讲话南腔北调,彼此之间连话都难听懂……牛在叫,鸡在鸡啼,差人在大声吼着,商人低头前哺细语,牛扭曲着身子一动也不动,受惊的马在狂奔,一片混杂让人感到耳鸣头痛。

贺廷王身高六尺有余,虎背狼腰,自古以来优秀的武人都是这种匀称的身材。他出生在武威郡,当地是长安与西域各国相连的通路,当地居民很多人头发和眼睛的颜色都和汉族人有区别。贺廷玉头发眼睛是黑色的,但头发有点波儿,很细柔,高鼻梁,眼窝深陷,给人一种机敏、温和的印象。他也是代替年老疾病缠身的父亲应征充军的,不过,对他来讲这回不是初阵,在少年时代他曾经参加过讨伐吐谷津的战斗。吐谷浑人生活在荒凉的青海高原,这个游牧国家的人生来彪悍强健,他们时常袭击旅途中的商队,掠夺他们的财物。炀帝亲自带兵讨伐他们,他们认输了。于是,隋征服了西域各国,并取得垄断大陆贸易的权力。

贺廷王武艺高强,马上的刀枪功夫,在武威郡周围四个县一万一千七百人之中无人能与他匹敌。他正反复考虑着,如何参加征辽之役,而后再如何平安地返回家乡这些问题,信步来到了黄河的下游。因为黄河上游到中游都发生了大洪水,没办法清河,好不容易才在下游找到边河场所。

突然,一股强盗偷袭过来。这些家伙以掠夺运输中的粮食、衣服、被褥为目标,他们并不是反抗暴政的侠义之士,而是彻头彻尾贪得无厌的戚寇。近八十人的强盗,武器装备齐全,各个身体强悍,大声怪叫着冲杀过来。人们在哀鸣中四处逃散,连牛都惊叫着奔逃。手无寸铁的充军征辽的士兵,因为没有统一指挥者,抵抗大概也是无用。贺廷玉向四周环视了一下,心想眼下只有自己来保护自己了。正在这时他觉得一阵风从他左侧迎面袭来,瞬间一个骑马的强盗冲到他面前,只听一声惨叫,那个强盗一个倒栽葱摔倒在沙烟之中。贺廷玉正莫明其妙,发现是在他左后方的一位少年射出的箭,使强盗中箭丧命,贺廷玉十分佩服少年箭法和胆略,并且非常感激他救了自己……

.经过二人一番拼杀,贼定留下二十几具尸体,仓惶地巡走。贺廷玉和少年相互通报了姓名,两人之所以言语能沟通,是因为贺廷玉的家附近有一位江南出生的商人之故。贺廷玉也知道了这位少年则花木兰,字子英,今年十七岁,贺廷玉看木兰不像有十七岁,充其量也不过十五岁。少年长得英俊、长长的睫毛,脸皮细嫩,气质高雅,动作敏捷,并看到他的剑法和弓技相当出色。

“你也是来从军征江的吗?”贺廷玉问木兰。

少年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点头。在阳光的照耀下,眼睛跳动着的光。木兰在通报姓名时眼中已经充满了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光芒。

本兰原想自报一个听起来就像男子的假名,如花虎、花龙那样的名字。但又一想壮士带兰字的名字先例也不少。实际生活中使用多的不是名,而是宇。再说,当时也常以家中兄弟的进行顺序来称呼,字子英也可以不用,那么自己作为花家长子,叫“花大郎”的话岂不更好。就那么一、二年一直掩盖着,可又一考虑,也还得这并非长久之策。

“长相和名字都像女子。”

贺廷王心中这样想,但没说出口。他知道这会伤害对方,使他生气的。贺廷玉的这种思虑,与其说他是出生在边远地区的年轻人,毋宁说他比住在长安洛阳的老江湖更会体谅人。

这样的人离开亲人,参加万里之遥的征程也着实够凄惨的。贺廷玉又想,自己小时,也有一个同胞兄弟因病死了,如果还活着,应和这个少年年纪差不多,心里暗自决定要多照顾木兰。

对木兰来说,男子都不怎么能靠得住。因为考虑到自己的说话声音会暴露身份,于是尽可能少说话。回答贺廷玉问话时,只是点点头。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天。但是,木兰心中已经很清楚贺廷玉不是坏人,到了琢郡二人又分在同一个部队,这才放下心。

征江大军一百一十三余万,浩浩荡荡地超过万里长城以东。数万军旗迎风招展,各路兵马军装颜色不同,看上去好像荒野中盛开着无数鲜艳花朵。《隋书》中有这样记述:“族旗飘千里,自古以来,从未有过如此盛大的出师场面。”

在翻越长城之前,征辽大军可以看到右侧有大海,内地来的士兵对大海感到陌生、神秘,大部分人生来还是第一次见到海,-有些人高兴地说:“当兵真好,还能看到大海。”有人则好奇地问:“海是什么呀?”

兵士们不久得知此山叫“竭石山”。这地方风景诱人,是座名山,田石山看上去并不险峻,但它南端面临大海,海上布满小岛和奇石。风浪冲刷着岛屿和礁石,景色壮观。从前秦始皇和汉武帝出游时都登过这座山,从山顶眺望大海,再遥望万里长城的雄姿,大地和海连成一片,使人陶醉。

征辽大军左边是用石山,右边是大海。木兰骑在马上,欣赏着这壮观景色,信口吟了一首诗``

¥R%\\\\\\\\\\\\东临万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达甚至哉,歌以咏志。¥R%``

本兰小声地咏诵,想不到旁边竟有人能听到,注视着木兰的贺廷玉憾慨万分:

“子英,你作的诗真棒,我也很喜欢诗,只可惜自己不会作。”二木兰正想说“不对,这不是我作的诗。”时,听到对面发出笑声。

“魏武的诗,想不到竟在此处听到了。”

说这话的人是个青年男子,比贺廷玉年纪多少大几岁,他肤色颜白,眉目端整,双眼和嘴角显露出性格开朗的样子,给人一种亲切的印象。

“是魏武的诗没错。”木兰回答。

魏武就是魏武帝——曹躁。比当时早四百年之前,曹躁在旅途中登上了竭石山,作了这首诗。

“我家乡在吴兴,叫沈光,字总持。”沈光自报姓名。木兰也向对方通报了自己。沈光目不转睛地看着木兰说:

“名字像花名一样秀美、芳郁,人如其名。名字和人都能成为一篇动人的诗章。”

木兰听后,心中一惊,心想,他是不是把我的身份看破了?可是又一想,沈光并没再多说什么,也就放下心了。贺廷玉不由得南响自语,心想,沈光真是个矫柔造作的家伙。

II

大业八年三月十五日,炀帝来到辽河的西岸。全长四千余里的湍急大河,出现在征辽大军面前。用肉眼勉强看到被称为辽东大地的彼岸,这里已经全成了高丽国的领地。估计驻扎着五、六万的高丽军队,他们将迎战比他们多数十倍的隋军。

高丽对于隋军的行动计划,早已知道。通风报信的是百济,百济是隋的友方,为了联合行动,隋把讨伐计划事先通报给百济。在隋看来,百济背信弃义,但在高丽看来,百济如此做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反正不管哪边打赢,百济都希望自己能活下去。

辽河上没有桥,成为军事防卫上一道天然巨大的壕沟。高丽军计划在河的东岸打击渡河的隋军,在给予防军最大可能的打击后,再把兵力撤回辽东城内,固守城池。但是意外的事把高丽方面惊呆了。隋军把按一定规格制作的大量木板和柱子,从河的西岸组装起来,眼看着三座人工浮桥就要拼装成了。

浮桥的设计者是天才的工程师字文档。他和宇文述是同姓,但不是同一家族。姓宇文这个姓的人,在当时北方和西方不同民族出身的人很多。宇文馆是工部尚书,负责土木,水力、矿山建设以及屯田、工艺和预防灾害等技术工作,是这方面工作最高行政官,用现在的官职来说,是建设局长兼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他的才干决不辱没了他的头衔。

公元七世纪初,在宽五里的河面上架设人工浮桥,而还是在敌军用前架设。在当时的世界上除了宇文恺之外,好像也没别人了。桥正在架设,高丽军惊慌失措地向防军发动攻击。高丽一方已经意识到,桥一旦架设成功,隋军就能发起大规模的登岸进攻战。于是,为了阻止并破坏浮桥的架设,高丽军在河东岸向建桥的精兵放箭,银箭犹如暴风雨的雨点落在精兵身上,建桥兵士一个接着一个倒下,也有掉人河里的。河水被鲜血染红。防军建桥工程受阻,进行反击又很困难。

隋军的先锋部队指挥官叫麦铁杖,是一员猛将。他站在还没完成的浮桥前端,挥动着大刀抵挡飞来的敌话,两眼怒视敌军。大喊着从桥端跳进河中,水花四溅,他披着到腰间的水向河东岸奋进,把一个正抬头指挥的高丽将领的头一刀砍掉,敌人喷着鲜血倒下,成为开战后高丽一方第一个死者。随后孟金叉、钱士雄二员大将也亲到东岸,但因为高丽军的弓箭手万箭齐发,防军的后继将士冲不上来。二员大将在敌军中处于孤立无援的险境,成了高丽军刀箭攻击的主要目标。

麦铁杖的大刀像车轮似地旋转飞舞,砍杀袭来的敌兵,他每喊一声“杀”,就是一蓬血雨标上天空,高丽兵士的头和手腕被应声砍下。敌人渐渐退缩,包围环扩大了,麦将军咆哮如雷,越杀越勇。但是,不幸的事发生了,大刀砍了二十多个敌人的盔甲,终于也折断了。徒手的麦铁杖被前后三支前刺中,他毫不畏法,拔下刺在身、上的一根就,反手把刺伤他的三个敌人也扎死,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下了,接着敌人的五支前刺向他,壮士血染战场……孟金叉和钱士华二位猛将也死于敌方乱刃之中。

南军对麦铁杖的壮烈牺牲,皆是一阵静默,他不愧为猛将豪杰,他的事迹保(水流传)中的英雄们一样流传千古。

麦铁杖出生在陆统一全国之前的南朝陈国的一个贫苦百姓家。“铁杖”不是他正式的名,是大伙儿起的一个绰号。他原先爱喝酒,赌博的恶习总也改不了,后来堕落成强盗,彼官府抓住当了官户。包户就是朝廷中的奴隶。他白天伺候宜人贵族充当奴隶,夜间离开;宫廷,到百里之外重躁旧业,仍是作强盗。中国的奴隶比起西欧一些国家的奴隶自由。有这样一个笑话:主人命令奴隶去给他买风奴隶回答,我的工作是看守先祖的坟墓,买酒这类的事契约中没有写,主人没办法,只好自己去买酒。

强盗之谜惊动了陈国的朝廷内外。知道麦铁杖真面目的人把他暗中作贼的事密告给官府,但没人相信白天在宫廷认真干活的麦铁杖,黑夜能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当强盗。但因为这个强盗总也抓不到,一个叫蔡征的大官想了一个办法,目的是试试谁有这种扭人能力,他写了一张告示,。告示内容如下:

“聘求今夜到徐州衙门送公文,明晨能返回府中的壮士,能完成者赐黄金一百两。”

麦铁杖应召来了,他果然当夜到徐州,次日一早返回府中。蔡征大惊:“这个人果然就是犯人!”本该处死,但一想他腿脚快,实属超人,杀了怪可惜的,于是,免去死刑,把他流放了。

他时转运来是在隋统一全国之后。隋朝名望很高的大臣杨素看中了麦铁杖的能力。麦游泳过长江的速度和鸟飞一样快,他一个人杀死三十多个强盗,使杨素感到惊讶。就这样在杨素的提携之下,麦铁杖当上了将军,他在参加与突厥的战斗中和平定叛乱中屡建战功。因没上过学,目不识丁,作文写字的工作,最初完全无法胜任。后来学了些法律,彼任命为汝南郡太守,强盗的事洗手不干了,并在事业上作出了不少成绩。

麦铁杖出生在贫苦家庭,又没读过书上过学,却闯出了名声,这引起一些人的嫉妒。有一个叫窦威的大官嘲弄他说:“姓麦的可真罕见哪广言下之意是说,麦这个字带乡土味,是下层人家的姓。麦铁杖全无动怒,若无其事的对窦说:“麦也好,豆也好,有什么稀奇的?”利用窦与豆同音这一点,巧妙地把窦威当众问的哑口无言,面红耳赤。

此后,麦铁柱又晋升到右屯卫大将军,并授予他往国的称号,他成为越受排挤越步步高升的朝廷重臣。度过了坎坷前半生的麦扶杖在回顾自已经历时,愤慨万分地说,人生至此,死也无议从征辽之战一开始他就热切地期待当先锋,当时的一位叫吴景贤的医师忠告他要保重身体。

麦铁杖却说:“男子汉大丈夫,生来总是要死的,用药用灸的,亦不过是让人安安稳稳地死在儿女手中而已,免了免了!”

恐怕安铁杖真的实现了他本人的愿望。他的生年月日不详,从经历上推算,战死时约五十岁。

炀帝是个阳刚气息很强的男子汉,不单身材高大,野心大,感槽也丰富。对麦铁杖等三员大将的壮烈牺牲悲痛万分,热泪盈眶。历帝作出决定:悬赏寻回三人遗体,并给予厚葬。

隋军要为麦扶杖报仇雪恨,就必须早日架好桥,与高南军决一雌雄。采取一边用盾牌防住高丽的箭,一边加紧建桥的对策,很有成效。二天后桥建成了,防军发起渡河攻击战,高丽军有了与麦铁杖战斗的经验,使用各种武器并死抵抗,但终因兵力相差悬殊,短时间激战后留下一千多具高丽人的尸体败阵而逃。

木兰和贺廷玉当天中午过了河,踏上辽东的大地。杨帝乘车过了辽河,各路人马再次集结到辽河东岸。这时候,高丽军迅速撤退到他们的重要军事据点——辽东城内,企图藉着这座城的坚固,城出高的优点,固守城池与征辽百万大军决一死战。防军也把辽东城做为攻击的第一个主要目标。

在广阔的辽东原野上,小村庄里没留下高丽的居民,高丽军对战斗早有准备。全部的征辽大军暴露在异国的原野上,防军恨不得一下子杀到辽东城内。

隋军的先锋部队开始攻城,后续部队也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百万征辽大军围攻辽东城,辽东城淹没在人海之中,成了大海中一座孤岛。万箭从城上射向城下,数十万支箭又从城下飞向城上,纷飞的箭来来往往,如同一道银灰色的瀑布一般。

沈光,字总持。这个青年人的英雄本色,此时表现出来了。他跃上战马来到城下,高声命令:

“山冲梯!”防军正式攻城开始了。

什么是冲梯,说白了就是攻城用的梯子,下部安装车轮,顶部有个没有盖子的箱子,顶端的高度与城墙上敌人位置高度大体相同。可以站在箱子里与敌人战斗。沈光飞身爬上一台冲梯,别人刚爬到梯子一半。他已以惊人的速度上了梯顶了。从冲梯顶端到地面足有十五丈高,他在空中稳稳地拔出剑来。

(隋书-沈光传)中说,沈光有个别名叫“肉飞仙”,意思是说他能在空中飞,是个少见的超人。

冲梯刚一接触到城墙,城上的高丽兵立刻对沈光一个人群起攻之,伴随着呼喊声,刀砍朝刺,沈光挥舞手中的宝剑,剑光之中鲜血四射,悲鸣声中,高丽士兵的尸体一个接一个坠落到城下。

只见沈光剑气纵横,人血在空中扯出一条长虹,被杀死的高丽兵一半跃在城下,一半仆在城头,身上鲜血直流。敌兵胆颤心寒,向城墙后面退缩。杀伤了十多名敌兵的沈光,从冲梯跃上城墙。突然,高丽兵们一齐向他扑过来,几支刀枪同时向沈光疾刺,幸亏盔甲防住了前尖,没刺中身体,但他平衡一失,从冲梯上翻身落下。

城下的隋军都“啊”的一声,叫出声来,闭上眼睛,人们不敢看沈光从十五丈高地方掉下来会摔成啥样。但沈光不愧为“向飞仙”,有超人的本领,在摔下来的一瞬间,他看见身旁有一根高高耸立的旗杆,旗杆飘扬的旗帜上还系着长长的飘带,他顺势抓住了这条带子,在即将坠地的瞬间硬是止住身形,悬在空中荡来荡去。顿时,城上城下都发出了呼喊声。城下的隋军在欣喜欢呼,城上的高丽兵在愤怒咆哮。也不知他是怎么练成的,在飘带上用力一绷,几个起落,又再度窜上城头,站在冲梯顶上的箱子中与城头敌人展开拼博。高丽兵拼命防卫,沈光终究没能杀人城内。乘车观战的扬帝看到这种场面,抚掌称赞:

“太好了!技高胆大,快把这位英雄叫过来。”

远征开始以来,炀帝还从未看到过今天这样使他快活的场面,所以他非常高兴。

为了凑皇帝的兴,沈光还来不及更换战袍,就被叫到皇帝面前。银灰色的盔甲还沾着敌人的血迹,全身上下还带着战场上惨烈的气味。从大本营幕后偷看热闹的女眷们小声议论。沈光的英姿与三国时代、南北朝时期的青年勇士相比毫不逊色。沈光跪在皇帝面前向天子谢恩后,炀帝问起沈光的姓名、字及出生地等。

“嗯,田的字叫总持吗?”

扬帝高兴地问道。

“朕的别名也叫总持哪。”

扬帝信仰佛教,年轻时曾皈依天台宗始祖智频门下,得法名“总持”。扬帝他生在北朝,却热爱南朝的风俗文化,乃至佛教等。

平时胆大的沈光,遇到这样偶然巧合的事,心里有点不安,怕皇上为了“避讳”不知又会做出什么事,炀帝却没有他预期中的反应,大笑说:

怎么,‘总持’这字不是挺好吗?没有必要改,我为能有天下无双的英雄和我同名而高兴,任命你为朝请大夫,以此来勉励你。”

炀帝不但爱美女,而且也爱英雄好汉。人也好,建筑物也好,反正炀帝就是喜欢那些看来气派的。

朝请大夫,说白了就是宫廷中的书记官,称不上是特别的职务。总而言之,可以让沈光正式待在皇帝身旁。就他的性格和才能当秘书做个护卫官,当个说话聊天对象的角色最适合不过了。沈光接受了皇帝的厚爱,下跪谢恩。不久之后,杨帝由于赏识这位英姿飒爽的武士,为能让他经常在自己身旁,任命他为折冲郎,即现在的近卫军高级军官。

III

征辽之战不单是只有陆战,在杨帝围攻江城的时候,水师大都督来护儿的三百只战舰也已经从东来港出发,劈波斩浪向高丽领地进军。山东半岛到朝鲜半岛约七百里,水师大都督打算横渡黄海进人识水(今日的大同江),然后逆流而进直袭平壤城。这是一个宏伟的作战计划,来护儿所率的总兵力,按每艘战船二百人计算,总共有六万人之多。

高丽士兵从海滨看到巨大的战部,从南面地平线逐渐出现在海面上,各个胆颤心惊,惊谎不安,基本上,和一个比自己大很多倍的敌国作战时,就会有一种无法消除的恐怖感,一只船足有十栋民宅那么大,船上装备各种进攻武器,船队傲然驶进岸边,逆识水而上,直逼平壤城。高南军队的总统帅乙支文德接到报告后镇静地说:“隋军强大早有所闻,不必惊慌,我们自有对策。”

高丽国已经知道隋会从水陆两面攻击他们,是百济向他们提供的军事情报,百济一方面给丽通风报信,另一方面把军队集结在国境上,与高丽两军对峙。百济想在战势对高丽不利时,突破国境分享隋军的胜利成果。百济需要巧妙地把握时机,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新罗与百济相较,反对高丽的态度较不明显,这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它离隋比较远,离百济近,对百济有警惕心,另外对一海之隔的倭国也有提防,自己不轻易采取任何行动。以上情况对高丽意义重大,如果高丽不能击退征辽大军,就意味着高丽国彻底失败。

高丽的战术是主动放弃平壤外城,退缩到内城,伺机反攻。

隋军不经战斗就顺利把船靠了岸,很多士兵一上岸则进人外城,开始在无人的市街内大肆掠夺。来护儿对士兵的掠夺没有制止,认为这是士气高昂必然的行为。为士兵们从心里不想出征打仗,必须让他们有机会发泄不满。

高丽军暗中观察用军的行动,寻找合适时机出击。正当隋兵完全沉迷于略夺之中,完全失去军队秩序时候,元王之弟连武用问电袭击战术,一举把掠夺者击溃。混乱之中,来护儿受到自己儿子的保护才勉强从市街逃到河边,到将周法尚正在那儿等着主帅,派兵把主帅救上战船。

靠周法尚的正确指挥,经过激战,打退了高丽军的追击,才幸免全军清政。来护儿乘战船驶往海上,高丽役有海军力量,来护儿到了海上才算脱离险境。

来护儿的陆战兵力几乎全部损失,想再发动登陆作战是不可能的了,隋的海军实际上已无作战能力。他并没有太执着于昔日自己显赫的功勋,如实地向皇帝呈了败战报告书。

报告书中写道:

“荣国公从平壤败退;目前海军在海上急待增援陆军部队。”

炀帝接到战报很生气。荣国公是皇帝授予来护儿的爵位,没有显赫战功,是得不到国公这种称呼的。这说明来护儿不单有功荣,还受损帝的赏识。身经百战的老将吃了败仗,也使杨帝十分失望,为此他对各路兵马颁发了命令:

“禁止孤军作战。”

颁布这项命令目的,是避免一些人为了个人功名而随随便便与敌对阵。从这之后,全军的一切行动,不论是前进还是后退都必须听从炀帝亲自指挥。于是重新整编队伍向辽城发出猛烈攻击。

这次猛攻还是拿不下江城。隋军一方面继续攻城,另一方面采取了攻心战术,声称为表示炀帝仁慈的度量,如果高丽军自动投降,隋方就撤军。在隋军眼看就要攻陷辽东城时,高丽军为瓦解隋军攻击,将计就计派使臣到隋营表示:

“向陛下投降,请宽大处置。”

扬帝听后很高兴,下令全军停止进攻。高丽方面,利用这段时间加紧修筑城墙,城门,治疗伤患病员。当隋军发现对方没有投降的诚意,再次发动进攻,高丽军顽强抵抗。在辽东城再度告急就快要被攻陷的时候,高丽就再次要求投降,隋军刚刚停止进行攻城,他们又继续加强防备,固守城池,前前后后反复了三次。

在两军面对面的战斗上,隋军并不弱。他们不仅有久经沙场的宿将,而且有像沈光这样的新一代勇士。杨帝攻城被对方的假投降欺骗了,当然要骂高丽手段卑鄙。做为高丽人心想一旦城池失守,战斗失败了,国家也就灭亡了。在高丽国而言,才不管杨帝是愤怒还是失望哩。

在隋军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杨帝改变了攻打辽东城的想法。并不是不要征服高丽了,而是直攻他们的国都平壤城,决心让高而元王脆倒在自己的面前,说帝想。他亲自退到辽河一带,先处理掉一些杂务,然后命令字文述挑选三十五万五千精兵,迅速向平壤方向挺进。

贺廷工知道命令后说:

“这行动很好,反正辽东城难攻,不如先攻克平壤。”

木兰却说: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等人到了平壤城,战斗力就减弱了。”

想到自己不祥的预言,再看看周围的情况,征江的将土攻城受挫,士气非常低落,似乎会被自己说中…

士兵们哺哺细语:“也不知道陛下是怎么想的。”’倘若杨帝不中敌人的奸计,持续攻城,早就把辽东城拿下了。两个多月的攻城以失败告终,又要奔赴五百里外的平壤城,按理说隋军也该休息一下,补充些粮草。此刻,大军正面临着缺粮的挑战。

扬帝很重视补充部队的营养,派出了众多的人力负责军运送粮食和物资,这是对的,但也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运送粮食的士兵自己也要吃喝,二百二十万的运输大军就需要二百二十万份口粮,千里的旅途,运送过程中粮食吃得精光,人也累得疲惫不堪,车上物资也用得差不多了,这种愚蠢的事出现太多次了。

隋军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疲惫不堪地向平壤方向前进,途中路经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城都放着不管,一心一意向前走。用兵巧妙而闻名天下的大将杨义臣担任先锋,他率部下直奔东南大道,刚到六月隋军就过了鸭绿江。这条河的宽度并不亚于辽河,一天当中连续击退敌人七次抵抗才得以渡河成功。河的对岸山野起伏,草木葱发。征辽大军在人夏时节忍着酷暑,终于渡过了萨水(今日的清川江)。

七月,隋军接近了平壤城。

IV

防军水陆联合作战,同时进攻平壤城的作战计划基本上是对的。但是,由于从陆上攻打辽东城没成功,来护儿从水上进攻时机又过早,结果两路大军都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现在想单靠步兵围攻平壤域取胜就很困难了。

征辽大军在平壤城外大约二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夜幕降临,数万柬火炬熏焦了夜空,从平壤城上向北眺望,无数火炬形成一条长长的带子,犹如一条巨大的火龙,把漆黑的大地割开,景色十分壮观。

在隋军到达城外的第二天,高丽军的总帅——乙支文德竟来到了防军大本营。他是为了亲自侦察隋的军情冒着被抓,被杀的危险来的。他曾有过从隋军阵地脱逃的经验,这次也依旧故作镇静,泰然自若。

杨帝的代理人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字文述会见了乙支文德,许国公心想与自己地位相同的荣国公来护儿水路进攻高丽失败,这次无论如何也要通过陆面进攻取得成功才成。但是,当前隋军正面临粮食不足,劳累过度的困境,夜晚火炬通天亮,气势宏大,是有意造成的虚势。

乙支文德来到宇文述面前,毕恭毕敬地乞求:“恭请隋天子宽大为怀,收兵回朝。敝国王认罪服罪,正在深刻反省,将来必赴随朝廷请罪,请高抬贵手下命收兵。’”

宇文述没有立刻回答他。以假投降来争取喘息的时间是高丽国惯用的手段,对乙支文德的乞求不能轻信。但也不好断然拒绝请求,因为拿出全部力量和勇气来攻打平壤城的军令也下不了手。是求合,还是继续战?“如何把握其分寸”成为宇文述思考的大问题。

‘“咱们自己也已到极限了……”宇文达心道。

征辽大军已经丧失了从琢郡出发时的战斗力和锐气。已经疲惫不堪的将士攻打平壤,在生疏的外乡持续作战取胜也很难。藉着乙支文德来乞求隋朝收军的机会,撤退征辽大军,让高丽国王到隋去请罪,反而能挽回用朝的名声。

再三考虑之后,宇文述接受了乙支文德的请求,立刻下达了准备全军撤退的命令,命令中指示:

“对敌人仍不能放松警惕。”

高丽国派出多名侦探观察征辽隋军的军情,已经察明用军在准备撤退。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大部队撤退要比大部队前进更加困难。隋军要进行充分考虑和准备后,宇文述才能下令全军撤退。

股军即处境最危险,最困难的后卫部队。指挥官是右栩卫将军兼正义大夫薛世雄,字世英。他儿提时代,与小朋友一起游戏时,就用树枝在地面画一城池,指挥小孩子如何攻占。他不仅具有天生的武将之才,而且廉洁奉公,他统率的部队的官兵从来不掠夺百姓的财物或奸滢妇女。将士都对他十分敬仰并严守军纪,是隋军目前最可信赖的一支战斗部队。

花木兰和贺廷玉也在薛世雄指挥的军队中服役。

七月二十四日,防军撤退到了萨水,准备渡河。在这之前没有发现高军追击。当二十万将士向着湍急的河水,组编座二十支队列朝着西岸渡过,走到河中间时,隋军中突然有人呼喊起来:

“右侧遭敌人袭击!”

这声音与其说是报信,不如说是惨叫。木兰回身一看,冲上来的高丽兵枪失在阳光反射下银光闪闪,映在水面上发出刺眼的光芒。隋军又惊又怒,惨叫连连。

高丽国军袭击渡河中的隋军,使得情军像断了线的佛珠,一下子七零八散。失去了秩序,渍不成军。征辽大军乱成一团,藉水逃生各奔生路。高丽军在有利的位置向河中射箭,并从河的上游投放大木头,再往木头上洒上油点火。隋兵有的被射中的,也有被木头撞死的,还有被火烧死的,几万人就这样惨死在河中。有名的大将辛世雄也在此遇难身亡。

防军兵败如山倒,四处逃散。三十万大军,只用了一天一夜就从平壤撤退到了四百五十里外的鸭绿江边,这样迅速的撤退,历史上未曾有过。从漩涡中挣扎活下来的木兰、贺廷玉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他俩是骑兵,比起步兵条件要好,由于队伍后面的将士与敌人展开了战斗,他们往往前进一段又要退回来保护俄队的战友,往返的次数自己也记不清了。木兰看到从敌人刀下进生的用兵战马被人抢走,用乡音求救的隋兵,因无人来援而眼睁睁被杀,大业八年七月下旬的这一天一夜,对木兰和贺廷玉来说,犹如作了场恶梦。到处是血腥味,交战的白刃任用作响,厮杀声、马蹄声、风声交织在一起。

高丽军由勇敢的抵抗者摇身一变,成了凶猛的追击者,他们并不是从后方向防军追击,而是用相当巧妙的方法。他们先紧闭城门,注视着防军的行动,当隋军从城地附近通过时,就打开城门冲出来袭击疲惫、饥饿、失去战斗力的防军将士,征辽勇士的美名已不再具任何意义,他们有的螨地地走着,有的在声吟着……,狼狈不堪地向故国逃窜。高丽军在杀声中以刀刺向精兵胸膛,砍在隋兵的脖颈上,高丽兵的脚踏在被战斧砍下的精兵的头颅、尸体上。

高丽军士气大振,狠狠地打击了防军,充满复仇的欢乐。这可以说是因为在此之前受了太多屈辱,突然得以平反而产生的异样块感,他们似乎没有想到“隋朝无论如何都不会真被打败的”这件事,隋大军会随时再来的。因为隋朝可以说是世界性的大国,回复元气是很快的,高丽军的残忍只能说是埋下了令未来更恐怖的种子。

高丽军对溃逃的隋兵毫不心慈手软,拼命地追杀。因体力不支倒在路旁被杀死的隋兵模尸遍野。隋兵的哀号划破九霄。血腥味飘大地,高丽军脚踩隋军尸体胜利而归。

溃败的隋军当中只有薛世雄的队伍与追击者顽强战斗。使得高民军把攻击的目标集中到这支队伍之上…

木兰的队伍在翻越白石山时遭到高丽军的猛烈攻击。队伍的前后都有高丽兵在呐喊,箭像雨点般的袭来,而紧接着冲上来的高丽和陪军展开了肉搏战。木兰用盾牌阻挡往最先冲过来的敌兵,敌兵身子失去平衡,木兰立刻挥剑砍向敌人的头部,剑碰在头盔上发出任骼的声响,爆出点点火星。头盔并没有碎裂,但敌人已经脑震荡,无声地倒在地上。

随后木兰又与第二个敌兵展开了肉搏,敌人刺向她脸部的刀上已沾满了精兵的血迹,木兰闪过对手的刀,一剑斜刺对方颈部,血立刻从被切断的血管中喷涌出来。一名高丽兵翻身倒下,一道血箭拖过天空,正是被贺廷玉一枪刺中的牺牲者。高丽兵的刀刃滑在花木兰的盔甲上,火花闪闪,木兰一声不吭,抖手一剑刺人对方下颚,敌人鲜血四溅,掉下马来,木兰毫不理睬,拉紧纪绳,伏在马背上像一支射出的箭,瞬间窜到高丽骑兵面前,还没等敌人准备好兵刃,木兰战马忽然一个前立,还没落下时,木兰已断了两名高丽兵的气,让他永远失去了参加庆功宴席的机会。木兰杀得前后左右敌兵鬼哭狼嚎,正当她刺中一个高丽国兵咽喉,敌兵在惨叫声中从马上喷血掉落的时候,身旁的贺廷玉也抖动手中枪,又把另外一个敌人扎下马来。贺廷玉一边战斗,一边提醒木兰:“子英,多加小心!”

木兰仅仅报予一笑,说道:

“伯阳,这句话该给你用才对吧?”

“这可不成,我可不像你那么心慈手软哪!”

贺廷玉的这句话,即使是语言不通,高丽军也完全能够理解,他手中枪只要抖手一甩一刺,拔出之时必然伴随着敌兵的一蓬血雨。

木兰和贺廷玉是高丽人的照命煞星。他们二人,还有薛世雄率领的队伍,以无比的勇敢,顽强地与敌人战斗。在人数上高丽兵占优势,所以猛追不舍,把薛世雄的队伍团团包围住。据(隋书-薛世雄传)中记载:“贼兵团团围住隋军,高丽兵的箭像雨点一样从四面八方射向隋军,企图歼灭征辽大军。”

“快组成方阵!”

六十多岁的老将军薛世雄下令。

薛老将军盔甲上沾满了血迹和尘土。木兰和贺廷玉接着指示在精兵中传令,鼓舞着受伤和疲劳的防军迅速组编成方阵,依靠武器和盾牌筑成最后的防线。薛世雄把木兰和贺廷玉叫到身边,指着阵地一角说道:

“以那儿为突破口,率领二百骑兵冲出重围。”

老将笑着补充说:“应该能成的,年青人嘛。”

薛世雄在隋军存亡关键时刻,发现了敌人方弱处,做出了正确的指挥,不但止住了敌人的进攻,而且采取反击措施,组编方阵防住敌箭,最后成功的组织了突围。

高丽军也出现了疏忽大意的错误,他们原想用狩猎的方法将隋军包围后,一点一点地慢慢消灭掉,没料到隋军派出二百精锐铁骑突围,霎时乱了高丽军的阵脚。木兰的战马奔驰,敌人呆呆站在军旗旁,还没来得急应战,已死在木兰快剑之下。与此同时,薛世雄带领全军人马悄悄地突围成功,高丽军一时不知所措,颇为混乱,防军藉此得以撤退。

隋军中有英雄,但个别将土的英勇顽强战斗,即使取得局部胜利,也不可能改变战后的大局,隋军征辽之战,最后是失败了。

高丽军得胜,欣喜若狂。薛世雄指挥着殿军英勇与敌战斗,虽小报一箭之仇,但防军仍是损兵大半,伤痕累累地向故国退缩。

高丽将士欢呼“胜利了,我们战胜了大精帝国!”总帅乙支文德再三考虑之后,决定把防军赶过鸭绿江就不再发动总攻击。隋军渡鸭绿江进攻高丽的部队,活着归来的只有二千七百人。与杨帝在一起的将士,虽然没有人员上的伤亡,但因粮草不足,身心疲惫,也已失去续战斗的锐气。

乙支文德可能是从自己是小国的情况考虑,打退隋的进攻后,打算相矛头转向南方比自己还弱小的国家——新罗和百济。

宇文达好不容易才渡过辽河活着回来,却又不得不面对皇帝的压怒,怒气冲天的杨帝大骂:

“伯通!你是怎么搞的?如此狼狈不堪!!”

伯通是宇文述的字。脸色苍白的字文述伏在杨帝脚边,惶恐地解释不得不撤兵的理由。此刻,炀帝热血沸腾,宇文述胆吸心寒。两人僵持了一阵,炀帝终于强压住火气:

“……好吧,撤了就撤了。”

出乎意外,杨帝对这件事居然不再追究,其他将军心情也平静下来了。杨帝注视着叩拜的宇文述,大眼中射出怒光,勉强地控制往了心情,他正在思考着另一个计划。他决定全军撤退,即日起行动,在这块土地上他觉得很不舒服。

九月十二,炀帝乘坐御女车,与女眷边行边玩地返回了洛阳。字文述被免除一切官职,关在槛车中被拉回,对他来说,能让他活着回来已经不错了。他第三个儿子是杨帝的女婿,要是没有这门亲戚关系,宇文述早没命了。他的幕僚刘士龙,就是因吃了败仗而被处死的。

隋军连累带伤,有气无力地返回家园,东向西翻越长城,再次看见褐石山风景时,众人心中皆起了一种荒无之感,去时闪闪发光的盔甲,回时已满布砂全血迹。

“能活着回来就是万幸了。”

贺廷玉笑着对木兰说,木兰心中也这样想。木兰眼前浮现出的,是一年前女扮男装告别父母的情景。战场上的血腥味代替了木兰身上原本的花香;刀朝相交的????响声取代了小鸟的欢啼,闭目沉思战场上没有翠绿泛波的水乡风光,只有黄尘飞扬日落黄昏的情景…。每思及此,木兰就更加思念家乡。

此后,隋朝进人了叛乱四起,多灾多难的时代。

“乱世出英雄。”正如(隋书)中所记述,乱世已经来到木兰眼前了,当时山东的王萍率领侠义群雄隐伏在长白山中,以及其他的不少绿林人物,都成为流传至今的有名人物。

此外窦建施的势力也在扩大中,他是一位讲义气的人,从用军脱逃后,家人被官方认定犯有隐藏之罪全被处死,为了推用用王朝给家人报仇,他开始献身于反为。

本兰历经艰难,总算回到了原郡,这儿与昔日相比已面目全非。扬帝和衣着华丽的女眷以及整天无所事事的宦官们已离开了话郡。曾经驻扎百万征辽大军的军营秋风萧瑟,荒无人烟。贺廷玉触景生情,仰天叹道:

“这景色真使人无法忍受。”

呆在琢郡无粮草供济,只有等死一途,二千人正在想今后如何办的时候,一位身穿官服手中拿着一只卷轴的人走来,呼唤着“贺伯阳、花子英”的名字。官吏核实了贺廷玉和花木兰的身份之后,装模作样地打开卷轴,这是一张诏书。这名官吏是兵部的功曹,功曹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就是国防部人事部的官员。

“二壮士征辽之战中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特授予武牙郎官位,任命为折冲郎沈光的左右副将,须即刻赴洛阳到沈光将军帐下待命。”

木兰想脱下男装归乡的打算落空了。贺廷三问这位功曹:

“我俩乃藉藉无名之辈,究竟蒙何人思宠保荐?”

“此乃正议大夫的推举。”

正议大夫就是命令木兰和贺廷玉,从高丽军重重包围中突围的老将军薛世雄的官名。老将军以推举他们作为对他们战功的奖赏。

这一年,即大业八年。花木兰十八岁,贺廷玉二十岁、沈光二十二岁。远征失败后,造反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大部分的人尚未察觉到隋朝的统治正在动摇。十月,天才工程师工部尚书宇文恺病逝。后人都说:“宇文工部死得真不是时候。”他为隋精心设计的长安城,后来在唐朝时建成,他自己并没看到这壮观景色就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