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阅读: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作品集
99年的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韩寒的文字,那时候我初一,我和我的同学们在写作文时总是循规蹈矩,——从前我们习惯上是把写文章称之为写作文的。我在老家的先锋书店里买到了两本当年的新概念作文选,对韩寒崇拜不已,并把那篇《杯中窥人》认认真真地抄写在了自己的周记本上。
新世纪来临的前一年,我读完了大概不到六本长篇。我妈妈对我说看大部书是坏孩子才干的事,可是我丝毫没觉得可耻。现代小说家写的小说,我最喜欢的是金庸,所以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我是看着《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之类的武侠小说度日。我的父亲也有一些藏书,我有时候也会抽出一些来看。《废都》,《看上去很美》都是那时候看的。在我十四岁的时候看来,贾平凹很黄,王朔很暴力。而写着《三重门》的韩寒显然是太纯情了。林雨翔在距离Susan不远处,两手之间将牵而未牵的那一段在我脑海里印象颇深。
新概念一年一年走着下坡路,萌芽杂志也远不如90年代初的时候那么给力。有时候我在家里翻箱倒柜找书的时候,偶尔看到92、93年的萌芽,就会想10年代的图书市场,是不是已经完全被八零、九零后的青春期和荷尔蒙所占据。活跃在博客上的韩寒,却已经成为或者接近了这社会的精英阶层。而在十年以前,他还只是作为一个反面的教材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胡戈的短片里,韩寒扮演了一只写博客的宅居动物。他所写的博客经过长时间的审核,最后变成了“该页无法显示”,而胡戈写了一篇同样的博客,就被抓了起来。这并不是个笑话,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有些人有适度的话语权,而另外一些人则没有。韩寒就是那拥有适度话语权的其中一个。
因为当我发现我每转载一篇韩寒被新浪博客的编辑推荐置顶的文章以后,就会收到同样是新浪编辑的删贴通知。对此我表示理解——做论坛管理员的那阵子,我也是每天坐在电脑前看着一篇又一篇的帖子,要么删除,要么封IP。我会在论坛的后台把一些特定的敏感词设置成诸如“版主我爱你”、“我没有女朋友”之类的句子。
韩寒是什么人?有些话他可以说,我们却不可以说。十年前,当他独自面对整个教育体制的时候,我们无能为力。十年以后,当他面对更高的高墙,我们所能发出的声援仍然有限。
网络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曾经接受过的教育,被灌输进的观念,有很大一部分是虚假的。我们曾经崇拜和敬仰过的人有很多根本就是杜撰。我们引以为豪的历史或者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污点。我们不喜欢说假话,可是有时候不自觉地就说出了假话。当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就会考虑到底是去改变这个世界呢,还是改变我们自己。
我一直相信王小波说好的文学作品是有趣的。韩寒的小说就很有趣,它们可能零碎、并不像普通小说那样讲求逻辑,我们记住的往往是其中的一些片段。幽默的,带着点儿嘲讽的色彩。最关键的是,看似虚幻的故事总是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管他什么文学!鲁迅先生已经死了。在这片怪诞的土地上,在这个畸形的年代里,只有钱才是这个社会的核心。没有钱你可能买不起房子,没有钱你可能看不起病,没有钱你可能找不到女朋友,没有钱你会觉得没有自尊。当然,这一切都是不正常的。中学课本里曾经让我们无比厌烦,现在却让我们无比推崇的课文已经被删除了,就像我们电脑上的该页无法显示。我们有时候像李雷一样忧伤,因为我们没有泡到自己喜欢的妞,没有像哈佛女孩刘亦婷一样嫁给一个老外,没有能力像姚明一样让自己女儿拥有美国的国籍。
我们身边多的是《1988》里娜娜那样的女孩子。对未来有着良好的憧憬,她从未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羞辱,她只是想要把自己的孩子生下来,抚养长大,送他/她出国留学。
我生活的城镇就是韩寒笔下的诸多城镇之一。时而整洁,时而肮脏。在《他的国》里,在《一座城池》里,在《1988》里,我都看到了自己家乡的影子。
在我看来,韩寒所有的小说都是同一部小说。发生在城乡结合部的,发生在不发达地区的,真正的中国土地上。这部小说即是由韩寒对童年的怀想、社会新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或远或近的理想,甚至悲剧本身所构成。
可以这么说:我听到身边人无数次的嘲笑着凤凰传奇和慕容晓晓,在大街上听到最多的却还是他们的歌。在不发达的地方,一个乡下的青年人,他听着这样的歌也许就和大城市里的人们听着涅槃什么的差不多。而在大部分的青春小说家的笔下,出现最多的是后者,而韩寒的小说其实是写实的。别忘了,中国五分之四的人口是在现在各种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里被忽略了的人口,他们除了爱得起国,什么都爱不起。
在《1988》里,韩寒开着他1988年的组装车,和一个心怀理想的妓女踏上了三天或者更久的旅程。这之间夹杂的回忆荒唐而让人心慌。其中有这么一段回忆:陆子野和孟孟讨论温水煮青蛙的问题并对此进行试验,当他们慢慢将水加热的时候,青蛙想要从锅子里逃出来,孟孟“一把用盖子扣住了锅,旋即把火开到最大,青蛙则在里面乱跳”。看这一段的时候,我想起自己曾经看过的另外一篇故事,这个故事是我大学的学长所写:一只被剁了头的青蛙从饭店里逃出来,穿过公路并逃向远方。
从如此压抑的生活现实里逃离,是每个平凡而卑微的人梦寐以求的。《1988》里的丁丁哥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虽然他也干偷人摩托车的坏事,但是从他说“我想和这个世界谈一谈”的时候开始,我就知道他不会有一个好的下场。丁丁哥哥是一个符号,是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由渴望的化身,只不过他永远死在了陆子野的童年。“10”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丁丁哥哥的另一面,他圆滑世故,刁钻无比,他也是一个符号,只不过他死在了陆子野的成年。所有韩寒小说中死去的人,都如同《像少年啦飞驰》中的铁牛一样,他们披着粗制滥造的所谓圣衣,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圣斗士,却没料到还没有来得及对这个世界宣战,就已经倒在了路上。所有韩寒小说中的姑娘,不是变成了妓女就是消失不见。刘茵茵死了,孟欣童成了卅城的头牌,黄晓娜失踪了。当看到这里时,我无限怀念《他的国》中的富二代女泥巴或者《三重门》里的Susan。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社会真的会有所改变,我有千万个理由相信那并不是韩寒们同这个世界谈判的结果。他自己也写到,我们普通人的真实状态:当我开始发呆的时候,别人已经在思考了;当我思考的时候,别人已经在行动了;当我行动的时候,别人已经翘了。于是我又不敢行动了。
《1988》:我们都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可惜我们力量不够强大,所以——谈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