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 有功之臣

电报中说:

我们坚持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四五月间,长春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七月间,长春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线之八、九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又因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只要你们十天内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

这封电报中一连用了三个“不敢打”,就差把统兵百万的林彪说成是百无一用的“胆小鬼”。电报中措词之严厉,语气之严峻,用语之尖刻,在毛泽东起草的数万份电报中是绝无仅有的。

刘亚楼在机要室看完电报,苦笑一声,双手一摊:“果然挨批了。罗政委的意见还是正确的,幸亏我们又发了一封电报去,不然更糟。”

林彪犹豫不定,自有他的道理。毛泽东不顾葫芦岛增兵,下令攻锦确实是一步险招。整个辽沈战役的关键不在于能否攻下锦州,而在于能否阻止住国民党在锦州西部云集的东进兵团。蒋介石在葫芦岛弹丸之地猥集了十一个师,而东北联军担负阻击任务的部队只有八个师。一旦锦西防线被突破,国民党东进兵团便可与近在咫尺的锦州守敌夹击处于坚城之下的攻锦部队。为确保夹击取得成功,蒋介石带着空军司令周至柔、海军司令桂永清、联勤司令郭忏亲临葫芦岛指挥,他要与昔日的学生一决雌雄。他含着泪,用哽咽的声调对部下说:“万一你们这次打不过去,那么,只好来生再见了。”

塔山一线是交战双方的生死线,也是林彪最放心不下的软肋。攻城前夕,林彪还在强调:“攻击锦州最重要的保证,是要把锦西方面的敌军挡住。据报告,葫芦岛早先只有二个师,后来增加了四个师,现在又新添了五个师,总共有十一个师。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能火速集结如此之多的兵力,葫芦岛一定有人物。如果我分析的不错,蒋介石可能就呆在那里。两锦相距五十多公里,机械化部队一个冲锋就可以洞穿,一定不能让他们合拢。”

刘亚楼报告了塔山防线的部署情况:“四纵部队在这两天已先后到达了塔山、白台山、高桥等地区,已命令他们在塔山、高桥及其以西以北部署顽强的攻势防御,现正在积极地构筑工事。我们还有十一纵在他们的侧后构筑二线阵地。我看问题不大。”

“问题不是不大,而是很大。”林彪命令一纵进驻锦州和塔山之间的高桥地区,作为战役总预备队。这是一支准备与蒋介石东进兵团拼老命的本钱。在整个战役期间,无论攻打锦州的部队如何兵力吃紧,林彪一直不敢动用这支部队。

罗荣桓也看到塔山防线的危险性。他建议派作战处长苏静去四纵协助指挥作战。林彪同意后,罗荣桓又把苏静叫来,开门见山地说:“苏静同志,决定派你到四纵去,那里将有一场恶战。四纵、十一纵另加两个独立师的任务就是把敌人隔在锦州以西,以便保证我们能够顺利攻下锦州。四纵的任务可能更艰巨。你的任务就是当参谋,出主意,协助四纵首长死守塔山,叫敌人尸骨成山,血流成河,不能前进一步。要告诉吴克华司令员、莫文骅政委,指挥员要不怕牺牲,不惜代价,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要死死地顶住敌人。”

塔山阻击战首先打响。战局的发展,的确如罗荣桓所说,是尸骨成山,血流成河。这八个字,不仅是对敌军的形容,也是对联军的描述。整个辽西防线,特别是塔山防线,都被鲜血重新浆洗了一遍。国民党军队整团、整师,甚至整个集团军发起一波波成建制的冲锋,满山遍野都是人的海洋,阵地反复易手,有的阵地,反复争夺达十次之多。在六天六夜的苦战中,仅塔山一地,国民党军队就遗尸六千多具。无论战争何等艰险,东北联军最终守住了阵地,从而也就宣告了攻锦战役的胜利。

10月14日,林彪登临锦州城北四五九高地附近的帽儿山。这天,大风骤起,云烟茫茫。上午10时,林彪一声令下,总指挥部的总攻信号拔地而起。攻击锦州的战斗终于打响了。经过三十一小时的激战,到15日下午6时,全歼国民党锦州守敌十二万人,我军付出了伤亡二万四千余人的代价。

国民党上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兼冀热辽边边区司令范汉杰被俘后,押解到虻牛屯指挥部。望着在这间小土屋内的林、罗、刘三大巨头,他忍不住叫道:“真没想到,你们竟然就在这破房子里指挥打仗。”

林彪冷冷地问道:“范将军对锦州之仗有何观感?”

范汉杰哀叹一声:“锦州好比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扁担断了。”

林彪又问:“那你对锦西战斗怎么看?”

一提锦西,范汉杰气就不打一处来:“我真想不通。从葫芦岛到锦州不足百里,六天六夜,侯镜如率二个军另六个师,爬也该爬过来了,可就是只闻炮声不见人影。还有廖耀湘,停在彰武迟迟不动,真是岂有此理!”

攻锦战斗的胜利,实现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把蒋介石在东北的反动统治的“生命线”(沟通华北的咽喉)一举切断。诚如毛泽东10月3日电报所称:

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10月17日,被长久围困的长春守敌一个军宣告起义;19日,包括一个兵团部又一个军的守敌余部全体投降。曾经是伪满洲国首都的长春获得解放。

我军在锦州、长春的得手,证明了毛泽东关于南下北宁线指示的正确性。对于毛泽东惊人的预见和出神入化的谋略,林彪不得不再一次折服。

10月20日,毛泽东致电林彪,指出:在敌人“西进兵团没有向沈阳撤退,反而由新立屯、彰武地区西进的情况下,放弃攻打锦(西)葫(芦岛)的计划,改打廖耀湘兵团,这一点我们和你们一致。”21日,从沈阳出动后一直迟疑逡巡的敌军“西进兵团”即廖耀湘兵团由彰武南下,从23日开始与我军接触,无论哪个方向都遭到英勇顽强的阻击。在林彪指挥下,攻锦主力,迅猛回师,其他各路也作向心集中,约五十万大军26日将廖耀湘兵团合围在黑山、大虎山的约一百二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

廖耀湘兵团是蒋介石最精锐的王牌部队,主要由新一军和新六军组成。国民党有五大美式机械化主力军,其中新一军和新六军就是其中两支。

也是廖耀湘霉运当头,我三纵一个营摸进胡家窝棚,见这里天线林立,电台“嘀嘀”的声音响成一片,估计大有来头,于是胡乱一阵手榴弹,竟然将廖耀湘的总指挥部炸成一锅粥,几十位高级官员全飞上了天,西进兵团指挥系统全部瘫痪。廖耀湘后来回忆说:“解放军第一棒子即打碎了西进兵团的脑袋,使我感到兵团的命运已处于万分危殆之中!”

包围与反突围,穿插与堵击,追击与逃跑,由于战术动作变化太快,国共双方军队在辽西走廊上搅在一起,全都乱了套。不仅国民党部队兵找不到官,官顾不上兵,解放军的建制也分解成师、团、营。原来林彪所定的斩头断尾击腰的战术无法实施。

刘亚楼建议:“林总,现在战场混乱不堪,像个立体滚筒,全挤到一堆了,不如来个大胆穿插,全面渗透,以乱制乱,乱而取之。”

“太罗嗦了!”林彪来的更干脆:“告诉部队,哪里有枪声就往那里打,哪里枪声密集就往那里冲。纵队不要去找师,师不要去找团,大家都去找廖耀湘就行了。”

一时间,辽西平原烟尘蔽日,吼声震天,几十万大军南北奔逐,鲜血重新浆洗着这片黑土。经过两天一夜的战斗,廖耀湘兵团十余万人全部被歼。

兵败被擒的廖耀湘对林彪的战术十分恼火。他不敢朝林彪撒野,却把邪火对准了刘亚楼。

奉林彪、罗荣桓之命,刘亚楼设宴款待被俘的国民党将领。廖耀湘拒绝与他碰杯,气咻咻地质问道:“你们共军打的什么仗?根本不懂战役,也不讲究战术。如不相信,请转告林彪将军,我们把部队摆开,重新打!”

“不是我们不讲究战术,是你看不懂我们的战术。”刘亚楼话中有话地说:“我们以能打胜仗为原则,以有效地消灭敌人为目的,事实不是已经证明了吗?”

一句话呛得廖耀湘满脸通红,他恼羞成怒,抓住酒杯朝桌子掷得粉碎:“像你这样的‘洋八路’有几个,都是些‘土八路’,用些巫术来打仗。”

刘亚楼睥睨地瞥了他一眼,厉声训斥道:“廖将军,你不要以为自己上过美国军校,又有美械装备,就天下无敌了。这些统统靠不住。告诉你,蒋介石反共反人民,是注定要失败的,你不过是他的殉葬品之一。”

刘亚楼回来把宴会风波讲给司令和政委听,两人都哈哈大笑。林彪说:“他廖耀湘既懂战役,又讲究战术,但进入东北以来打过什么胜仗!”

蒋介石在北平得知廖耀湘兵团覆灭的消息后,气得吐血不止,沮丧地在日记中写道:

东北全军,似将陷入墨尽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

11月2日,我军乘胜直下沈阳、营口,历时五十二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在辽沈战役中,我军以六万九千人的伤亡,歼敌一个总部、一个边区司令部、四个兵团部、十一个军部、三十三个整师加十六个团(内一个军起义、一个军团部并一个军投诚),共四十七万人。

辽沈战役是震惊世界的三大战役之首。中共中央接到胜利消息后,马上打电报给林彪等人,电贺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结束后,林彪一反往日孤僻冷漠的性情,热情洋溢,笑容满面。作为东北战场的最高指挥者,他虽然有南下北宁线的犹豫,顾虑两锦作战的担心,未断海路致敌一部逃跑等失误,甚或还有抵触、对抗军委和毛泽东指示的错误,但作为这场战役的主要组织者、策划者和指挥者之一,他是有功之臣。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也不否认这一点。他认为,在1949年以前,林彪对于中国革命是功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