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走出炼狱

在“文化大革命”运动发展到:一九六七年夏天,也就是所说的“形势大好,越来越好”的时候,正是“文攻武卫”和“全面内战”最激烈的时候。从南方的天涯海角,到北方黑龙江边陲的漠河,从东海的明珠上海,到西方的帕米尔高原,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各省、市、地、县,为了夺权,全都分为誓不两立的两大派。各派都为自己起了正常的(如“延安”“井岗山”、“大联合总部”)或者奇怪的(“如”屁派“、”好派“、”轰派“等)名字。在”全面内战“高潮时,也正是”打(内战)、砸(砸监狱、党政和政法机关)抢(抢军队的武器)“的时候。双方都说自己是真正的造反派,是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也都攻击对方是”保皇小丑“等等。所以”毛泽东思想红卫兵“和”毛泽东主义红卫兵“,打得你死我活;”延安造反兵团“和”井岗山造反兵团“拚个不共戴天。他们喊着同样的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誓死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坚决和保皇派血战到底!“因为双方都抢了军队的武器库,连大炮、坦克都用上了。……这种怪现像,无论在中国或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无古人“──恐怕也不会”后有来者“了。

到了一九六七年六月,以刘吉有为首的省委造反派,联合各省直机关,成立了一个名为“革命到底”造反兵团。其对立面是号称二十万大军、由各中专技校组成的“长征红卫兵”。这帮“红卫兵小将”,在武斗中最为凶狠。有一次攻击省委办公大楼,死伤了数十人,仍然不肯停止进攻。和解放战争中四平的攻坚战十分相似。

经过十多天的攻击,刘吉有眼看守不住了,和“兵团”的头头们商量,要把“部队”转移到某个和自己有同一“观点”大学校园内死守。那里筑有坚固堡垒,易守难攻。大家取得一致意见后,随即商量对他们掌握的省委走资派的头头们应如何处理?当时因为忙着“内战”,很长时间没有批斗他们了。但是他们认为,手中握有这批“走资派”,是一笔“财富”,现在由他们批斗,将来建立“革委会”的时候,再由他们“解放”、“结合”。刘吉有提议:暂时把他们送到监狱里关起来,将来建立“革委会”时再说。

那时,公、检、法机关,都被“砸烂”了,公安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长、法庭庭长,个个被批斗、关押,他们的“罪状”都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想揪谁就揪谁,想斗谁就斗谁,真正是无法无天的日子。刘吉有给属于“一个观点”的市郊某监狱的造反派头头,写了个条子:(按照当时写任何文件、信件的“格式”先引了一段语录):

最高指示:什么人站在革命人民方面,就是革命派,什么人站在

反革命方面,就是反革命派。

宋高潮革命战友:

现将省委大走资派、彭德怀死党、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张敬怀暂时寄押你处,

等待以后批判处理。

谨致

文化大革命敬礼!

革命战友刘吉有年月日

没有任何法律文件,就这么一个纸条,张敬怀进了监狱。因为监狱只管关押犯人,不管别的。这样,张敬怀在监狱里,一直关着。当时全国农村公社书记以上的,工厂车间主任以上的干部,百分之八九十,都打成“走资派”,当时的“敌人”也真多,有一句顺口溜可以说明: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分子、)叛(徒)、特(务)、走(资派),外加一个“臭老九”(知识分子),一共九种敌人。成立的专案组,千千万万,张敬怀的案子,只是千千万万之一罢了。从一九六七年的“全面内战”,“你方唱罢他登场”的夺权,后来号召全国造反派大联合,建立革委会,谁还记得“张敬怀”这个案子呢?

这样,他在监狱里一关就是九年。没有人开他的批斗会,没有人要他写“交待材料”,也没有人审问过他,他周身是伤,也没有医生给他看病。每天“放风”时见见太阳是最幸福的时刻。

为了看到文化大革命到底怎么收场,张敬怀决心活下去。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人的生命有时候很脆弱,有时也很顽强。几个月后,他居然能站起来走动,慢慢恢复健康了。但是,最使他难于忍耐的是时间太难熬煎了。他住的房间,窗户全用报纸糊死了。他向看管人员要求看书看报,得到的是一顿训斥。他熬过时间的方法,一是在室内做操,二是面壁默默数数:“一,二,三,四,五……”一直数下去。有时数到一百或二百,忽然发现数乱了,再从头数,按一秒钟数一个数,一小时数三千六百下,有一次居然数到一万二千五百三十四个数,都没有乱。为创造了这项“新纪录”,他高兴了大半天。他常常追求创造更高的纪录。

他不知道外面在发生什么事,文化大革命发展到了什么地步,也不知道哪天是几月几号,更不知道星期几。他和外界完全隔绝。可是每过一天,他早晨就在墙壁上画一个道道……时间就这样流淌过去了。

他也经常问问:“什么时候审判我?”

看管人员只是狠狠地训斥他两句话:

“你老实点!”

“不准乱说乱动!”

因为没有任何关于他的“罪行”的法律文件,监狱什么情况也不了解,只负看押他的责任,连一次谈话要他交待问题也没有过。原来住的监狱,他已经记不得住了多少天。据说是因为武斗,后来他又转移到了另外一个监狱。他仍然每过一天在墙壁上画一道。可惜他不记得在以前的监狱中,画了多少道道了。好像“断代史”似的,这真是一大遗憾。

令他想不到的是:形势急转直下了。

有一天,两个军官模样的人突然向他宣布:“张敬怀,你可以回家了!”

事情来得太突然,他一时反应不过来,问:“怎么回事?”

“我们也不知道,叫你回家,你回家就是了。还问什么?”顺手递给他一个释放证。

张敬怀迟疑的问:“我到哪里去呀!”

“你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

张敬怀不再多问。他来监狱的时候,两手空空,现在出监狱,仍然两手空空。

那床破被褥,还是监狱借给他的,从来没有拆洗过。他没有可以向谁告别的,他惟一的一件事是要再数一数墙上画的道道。他数了好几遍,才清楚:啊!二千九百二十一道杠!是八年,八年抗战呀!八年,我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我在这里数了八年数!这八年,他好像被世界忘记了。他这个“大案”,“要案”,就这样不了了之?

张敬怀出了牢房,向门外走去,他这才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内有几十座平房。一圈很高的大墙上,绕了电网。他走出大院时,把释放证给警卫看,警卫一点头,表示认可。他通过狭窄的小门,走出院子。他回头。又看了一眼那院子,忽然想起,凭印像,这是座早年他也带领部队参加修建过的监狱,那时哪里会想到,自己要在这里住八年呀!

他走了一段路,站定脚步,往上一看,天怎么这么蓝呀!难道天是蓝色的吗?不,天并不总是蓝色的。他有时会阴云密布,有时会电闪雷鸣,暴雨瓢泼。但现在天上飘着几片白云,分外美丽。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白云。空气怎么这么新鲜呢?他深深呼吸了几口。怎么也呼吸不够。

“总会过去的。”这是八年中鼓励他活下去的默念的口号。

监狱的大门外是一条小街。他见墙上贴着许多标语:“沉痛悼念毛主席!”

“庆祝粉碎四人帮!”

“打倒王、张、江、姚反党集团!”

“哦!形势已经大变了!”他想。那些标语,经风吹雨淋,已经斑驳不清,可见这些形势的大变化已经发生好久了!

他不知道在这八年,外面世界发生的这些天翻地覆的变化,是怎样一个过程。

中国政坛演出了怎样的悲剧,喜剧或闹剧。

他问了过路行人,才知道自己是在顺阳市和省会海天市之间的郊区。这里距省会不到五十公里。过去是有长途汽车的,可是他从来没有坐过。他又问过路行人,打听到汽车站,他身上还装有以前每月发的几十元生活费,买票上了公共汽车。汽车向省会海天市驰去。

汽车进入海天市区,他在长途车站下了车,看着那纵横交错的街道,穿梭般的车流,张敬怀像进入迷宫那样,连方向都辩认不清了。从他参加解放这个城市起,在这里已经住了三十多年,他从来没有坐过公共汽车,甚至不知道怎么买票,也不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法。他问了过路行人,才明白回到他家要换两次车,到一座大商店往右拐,走一段胡同,然后就是他的家了。

他按照人们的指点,果然看见了他住过的四合院。然而却面貌全非了。

院墙已经破败不堪。隔着不高的院墙往里看,四合院已经一分为二,在正当中,砌了一道墙,门也分成两个。房子好像已经很久没有修缮过了,房顶的瓦楞上长满了草。他敲了敲门,里面没有回应。原来过去为了保卫张敬怀的安全,附近五十米内没有盖房子,也就没有邻居。他回头走到五十米开外的一座平房门前,敲开一家老百姓的门。他忽然想起来了:他刚搬进小院的时候,有两三次吧,在春节时,他去向邻居拜年。有秘书,警卫员陪着。他没进屋时,人家热热闹闹的,他一进屋,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大官,便十分拘谨,大家都忽地站起来,像一群塑像似的,纹丝不动,他觉得尴尬,以后也就不去拜年了。

随着轻轻的敲门声,那个他曾经拜望过的近邻的门打开了。是一位和善的老太太,一见他就认出来了:“呵,……是你,你回来了?进屋坐,坐!”

这老太太没有像造反派那样对他“怒目金刚”,令他十分感动。他没有进屋,急切地说:“我们家里的人呢?”

老太太说:“都下乡了,听说是走’武器(五七)道路‘。你那房子,在夺权时候,两派头头,还发生过武斗。吓得我们不敢出门。你喝水,喝水。”试着很麻利地为他倒了一碗水。

他觉得这位老人家不会知道很多情况,喝了碗水,便告辞出来。他想,既然监狱释放我时,让我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我当然是应当先到省委机关报个到。问问确切情况再说。

他走了有三十分钟的路,到了省委机关,门外挂着“革命委员会”的大牌子。

两个卫兵分立两旁。他向卫兵询问,卫兵示意他到收发室。

收发室老头认识他,也很热情:“你回来了,请稍等,我给单主任挂电话。”

不多时,单主任出来迎接了。好像十年中一切都不曾发生过一样,他热情地说:“啊,你回来了。张主任知道你今天回来,叫我在这里等你呢。跟我来。”

“张主任?哪个张主任?”他问。

单主任说:“就是以前的张环友书记,建立革委会时,结合’进革‘的。现在是省革委会的副主任。”

张敬怀明白了。这位张环友同志,是原来一位副书记。因为对一把手有意见,“文革”前,长期不上班,基本上是处于“靠边站”的状态。“建革”时,原来主持工作的省委领导人凡是有水平有能力的,都被打倒了。按照“建革”的“三结合”原则(造反派、解放军、老干部),总要有一个老干部参加。对于原来的当权派,到底结合谁,各派难于达成协议。张环友这些年没有工作,当然也没有错误。有人还说:张环友是受旧党委迫害的好干部。他在“文革”中又没有参加任何派别,有人一提出他作为结合对像,各方很快达成了协议。张环友便捡了个“新生红色政权”省革委会的副主任。

单主任领着他往大楼里走,有许多认识他的干部,有人感到惊奇,有人走到对面,却转过脸躲着他,也有人问:“你出……回来了。”

单主任把他领到一个大办公室。原来的张副书记,现在的张副主任,正在批阅文件,一见他就问:“你回来了?好!”很热情的样子。又接着问:“身体怎么样?”

“还可以,还可以。”他随便答。

单主任马上给他倒了一杯茶。

张主任告诉他:“敬怀同志”

这位现任革委会的领导,居然称他为“同志”(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就没有人这么称呼他了)这使他甚为感动。

张环友诚恳地说:“你的问题不归咱们省里管。上边叫放人,我们就放人。

至于以后的事,只好等上边下了文件再说。你先住在招待所等吧!你到财务处把工资领出来。我这就给你开个条子。还有,最近要开’三种人‘的批斗会,你可以参加。”张主任回头,向单主任交待,“给敬怀同志一张门票。”

张敬怀沉吟了一刻:“我的问题,……怎么个说法?”

张主任说:“现在问题一大堆,你的专案材料也不在省里。耐心等着,看上边是怎么个说法吧!”

“我爱人和孩子呢?”

“艾荣同志和孩子走’五七道路‘了,现在都在乡下。我们已经做了安排,先让她们回来。我估计,一个星期就到。”

办公厅单主任说:“走吧!咱们先到财务处把工资领出来。先解决吃饭要紧。”

张敬怀便和单主任一起到了财务处。现在的财务处长,是原来的一个老会计师,姓孙。张敬怀过去从来没有和财务处的人打过交道。但孙处长认识他,一见面也问:“你回来了?”

张敬怀点了点头。

他又想,在“文化大革命”中,无论开什么会,每次都要读语录“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可是十年过去了,到底什么是“走资派”,也没有定个政策界限。他糊里糊涂被“打倒”,糊里糊涂被关押,又糊里糊涂被“释放”,现在对自己是什么问题,仍然没有个说法……不要想了,正如张主任说的“回来就好”。

这是最主要的。

孙处长说:“我们补发你的工资。过去每月只发给你三十元的生活费。这么多年,扣除每月的生活费,你存有三四万元呢。按政策得给你补发。”

孙处长想了想又说:“你现在连个家也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存放呀!我们的意见,你先领一万元。原来的家也没有了。总得置买一些生活需要的东西吧!其余的钱,我们先给你存着,你什么时候需要,再来领,好不好?”

张敬怀首先感到亲切,一听那个钱数吓了一跳。张敬怀没有想到,他被打倒这么多年,还能补发工资,说:“可以。”

于是他从孙处长那里领了一万元,分别装在内外衣两个口袋里。单主任把他送出大门。他拿着住宿证,按照单主任指示的方向,向招待所走去。

张敬怀等来一趟公共汽车,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挤上车。买了票。只听售票员在报了站名之后说:“革命的同志们,请注意,下车时,不要把东西互相拿错。”

张敬怀一时不明白,问:“什么’互相拿错‘?”

售票员说:“你这个老同志,现在经过文化大革命,广大群众提高了觉悟,形势一片大好,社会道德空前提高,如果说还会有小溜小偷什么的,不是否定’文化大革命‘成果吗?”

“哦,哦。”张敬怀说。

“挤,挤,往里挤。别自己一上车就不管后边的人了!”

人们在车上拥挤着。

坐了三站,张敬怀下车,一摸兜儿,外衣口袋里的一打票子没有了。过去张敬怀从来没有关心过钱的事,一切都由夫人和秘书管理。他又掏里边口袋,还有。

原来外面口袋装了三千元,里边装了七千元。这就是说,大头还有,也算是万幸。

到了招待所,被安排住进一个单人房间。一躺下来,他觉得这一天的经历很有意思,对于他这个“罪该万死”的反革命,现在居然已经没有人歧视他,可见世界的变化太大了。他两眼一闭,就睡着了。

他一直睡到次日早起,第一件事是赶忙找那只铅笔,要在墙上画道道。可是墙壁雪白雪白,原来我画那两千多道呢?

揉揉眼睛想了半天,哦,我住的是招待所!

这天下午,他忽然想起明天要去体育馆开什么批斗大会。一听“批斗大会”,他从心底就反感,他掏出张主任给他的那张入场卷,上面印的是“批斗三种人大会”。这时一个服务员进来倒开水。他问:“什么是’三种人‘?”

服务员笑着说:“你这位老同志,怎么还不知道呀!一定是在真空里生活太久了……我明天还要去呢。据说早晨八点准时开会,要开一天呢,中午也不休息。

你得买点吃的带着呀!”

“哦,哦。”张敬怀说,随即出了招待所,到了大街上。

他在大街上转了好久,他想,买几根黄瓜,买两个面包,也就够吃一顿的了。

他来到一个菜摊,见有个卖黄瓜的副食店,但人排的长龙有一百多米。他在排尾站下,很快人们又在他后面排了很长。前面有几个年轻人要“加塞”,后面同时有几个人高喊:“遵守秩序,遵守秩序!”“不准加塞!”“文化大革命的觉悟提高到哪里啦?连这位老爷子都站排呢。”

前面的人不听,继续加塞。最前面的人一下买了十斤。又有人喊:“每人一斤,你们买那么多,我们后面的人还吃不吃了?”

他看小摊上那黄瓜,剩下的不多了,即使排到他这里,也买不到。便主动退出了长龙。

他又到一个副食店买面包,也排了队,但不像买黄瓜的人那么多。他参加排队,二三十分后,排到他买了。他掏出两元钱,服务员问:“粮票呢?”

“还要粮票?”

那售货员蛮横的说:“你这个人!真是,什么也不懂。没有粮票排什么队!一边去,一边去!”不容分说,后面的人便把他挤在外面了。他懊丧地回到招待所。

粉碎“四人帮”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清查“三种人”的轰轰烈烈的运动。凡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靠造反和夺权起家,挑动武斗有血债民愤,冲击国家党、政、军和公、检、法部门,抢财物,砸档案等等罪行的,纷纷被清查出来。在每一个省、市、县,都有成百上千的“三种人”被清查出来。当然,也还有在台上的“三种人”掌着权,这种犬牙交错的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为了进一步推动清查运动,制造声势,把这些人批倒批臭,这天在体育馆召开了批斗大会。从全省说,这还是第一次。

那天,张敬怀一早就到了体育馆。他与世相隔十年,他想通过这次大会,看看世界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

还不到八点钟,各机关、学校、人民团体的队伍,打着红旗,敲着锣鼓,就浩浩荡荡地向体育馆集聚。人们有秩序地从各个大门,走进中间能容纳一万多人的体育馆。张敬怀忽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批斗他的大会,也是这样的阵势。

他拿着门票,随着人流进入场。原来门票分东、南、西、北四个入口。他几乎转了一圈,才进得会场。到了场内,门票又分为甲、乙、丙、丁等若干区。他又转了好久,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才找到自己的坐位。他仔细一看,原来是在主席台的边上。又一看,台上他认识的人还真不少。他把帽子往下拉了拉,故意谁也不看,免得打招呼。他现在的问题还没有个说法,见了熟人有什么话讲呢?。

会议开始了。主持会议的人大声喝道:“把四人帮帮派分子,挑动武斗和打砸抢分子押上会场!”

于是事先准备好的数十名这样的人,各个都戴着大牌子,被两个人架着背膀作喷气式状,走到台下,站成一排。

“低头!”主持人喝令。

那些人便低下了头。

“把刘吉有拉出来!”主持人喝令。

张敬怀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拉出来被挨斗的居然是刘吉有!

主持人说:“这个刘吉有,是个大大的野心家。靠造反夺取了省委的大权。

挑动’四。二三‘大规模武斗,造成死九人,伤二十四人的惨剧。他还挑动红卫兵,冲击军事机关,抢夺武器,并对所谓的”走资派“搞逼供信,给十二个老革命造成残废……真是罪恶滔天,民愤极大!……刘吉有,我问你,有没有?”

因为刘吉有面前没有麦克,只见他点头,向四周弯腰,听不清他回答些什么。

当工作人员把一只麦克拿到他面前时,才听他说“……我,有罪,有罪!”

“交待你的罪行!”下面一阵呼喊。接着是口号:“打倒刘吉有!”

“刘吉有不投降就叫他灭亡!”

“把刘吉有批倒批臭!”

一个人说:“谅你也不会坦白!我揭发!”于是他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跳到主席台上开始揭发。

这会场的这气氛,这阵势,这方式,怎么和自己被批斗时那么像似呢?是不是我又在接受批斗呀!他想。不是,我现在在主席台上啊。座上宾,阶下囚,整整调换了一个位置。历史怎么这么无情,这样富有戏剧性呢?使他觉得不舒服的是:为什么还要采取这种方式?也许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还要继续下去吗?……也许是历史的一种贯性──历史总要重复以前的一些东西吗?

联想到自己,他不想再听那些揭发了。这时,有一个人碰了碰他的胳膊。他一看身旁坐的是京剧院姓吴的那位导演。因为张敬怀在主持工作时分工管文教。

每当排演什么重要剧目,这位吴导演常常去他家征求意见。这位吴导演有着艺术家性格和气质。别人见了像张敬怀这样的大官,总是拘拘谨谨,张敬怀讲什么都点头称是。吴导演不怕官,见了他总是很随便。有不同意见,也敢和他争论。所以,张敬怀很喜欢和他聊天。张敬怀有一种观念,官越大,越难听到不同意见,越没有谈心的人,身边全是唯唯诺诺的人,这使他感到寂寞。以前他曾经多次和吴导演畅谈,从中得到不少的乐趣和愉悦。何况吴导演很幽默,一讲话,就让你发笑。张敬怀记得,他上次和吴导演见面,也是在一次批斗会上。因为吴导演导过《海瑞罢官》,为他开过专场批斗会。不过那次演“主角”的是吴导演,张敬怀演的是“陪斗角色”。此次见面难得。两人便小声攀谈起来。

“怎么样?张书记!”先是吴导演问。

“还可以。你呢?”

吴导演说:“没有死。”乐观地一笑“这种日子,就得自己找乐子,自己安慰自己。得像阿Q那样,用精神胜利法。”又是一笑。

张敬怀也向他敞开心扉:“我差一点没有自走绝路。后来想通了,才看见今天。”

吴导演说:“我当时就感到,这哪里是一场革命!完全违反一切规律的闹剧。”

“违反规律的东西也能长久。”张敬怀说。

吴导演说:“这是有历史先例的。你想想,女人裹小脚的事,它不仅违反人身体的生长规律,也违反劳动生产力的规律。可是靠某种力量不是流行了一千多年吗?”

“这种现像,值得我们哲学家去研究。”张敬怀说。

“这’某种力量‘是什么我还没有想清楚。”

台上台下一阵阵口号,一个个“三种人”轮番坦白交待。“打倒”和“批臭”之声震耳欲聋。他们不去听,会场上也没有人注意他们的窃窃私语。这时,吴导演掏出小本,快速写了点什么,随即拿给他,问:“你记得有一出戏叫《人面桃花》吗?”

“记得,记得。”张敬怀答。

吴导演说:“其中有四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互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现在面对此情此景。我即兴胡诌了几句。”

张敬怀接过条子,见写的是:

十年今日此门中,

“文化革命”大斗争。

造反英雄何处去,

老吴依旧笑春风。

张敬怀看了甚觉有趣。吴导演要回来字条,马上撕碎了。

张敬怀说:“你现在可以’笑春风‘,我可笑不出来。我虽然被释放出来了,但问题还没有个说法呢。”

吴导演安慰说:“你不用急,等着吧,好饭不怕晚。”

开过批判大会,两人在回去的路上又谈了很多。张敬怀回到招待所,躺在床上想。吴导演是对的,难得听他说的这一席“没遮没拦”的话。自己当初没有自杀,就是要看到文化大革命怎么收场!现在看到了你方唱罢他登场。座上宾,阶下囚。人际关系是这样,人民生活呢?昨天他排队买东西,已经体验过了。自己虽然又成了“座上宾”。可是总该有个说法呀!张主任要他等着,要等到什么时候呀!我得找找人,甚至到北京上访。据说,为了平反冤假错案,到北京上访的人,成千上万。过去,衙门口都有一面鼓,你一敲,大老爷就得升堂。可是到北京找谁呢?反正现在用不着击鼓。那里有好多老战友,找找他们,哪怕问点情况、形势、动向,也是好的。

在艾荣和女儿从乡下回来之前,对于他们的夫妻关系,张敬怀曾经认真反思过很长时间。二十多年来,他们夫妻间的矛盾,到底怨谁?他觉得,认为自己太理想化了,太不关心这个在战场上救过他的生命的妻子了。她一直对于她的提拔、任用和级别待遇问题,他没有为她说话而不满。和她有同样资历的同志,只要是嫁给首长的,大多已经是副厅、局级干部了。可是,她还是一个副科级。这很伤她的自尊心。可是,话又说回来:凭他对妻子的了解,她太要强,太注重官、名、利,事事爱拔尖,和谁也搞不好团结,且不管她的能力和水平,把她放到任何一个领导岗位,不闹得四分五裂才怪呢!况且,自己明知她不胜任,怎么好违背党性原则,去为她“说话”呢?不要说“说话”了,自己一想,就觉得脸红。正因如此,当有些组织部门领导主动提出:“艾荣是个老同志了,在朝鲜战场又立过功,是不是……安排?”

他一听这话就说:“得啦,她不行。我听人反映,她连一个支部副书记都当不好……”

艾荣曾经主动去向组织部门问过,她因为什么只能当个小小的支部副书记?逼得组织部长只得对她说:“你去问你的老头子吧!”

想来想去,自己不违心为她“说话”是对的。……不管怎样吧,经过“文化大革命”这场风暴,批判什么修正主义啦,天天读语录“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啦,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啦,她总该有点改变吧?经过这九死一生的磨炼,她怎么会没点改变呢?只要她回来,他一定主动和妻子和好。小女儿一向听妈妈的,从来不和爸爸亲近。这一方面都怨自己,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抱抱她,亲亲她,给她一点父爱。现在自己应当给她一点作为父亲的关爱。

张敬怀还想到,在“文化大革命”高潮中,的一次批斗会上,造反派为了让张敬怀交待“罪行”,曾经拿出夫人写给她的的“最后通牒”,说你如果再不交待问题,我就和你离婚。但这终究没有成为事实。他相信,那是造反派逼迫的结果,在那种人人自危的形势下,情有可原。这次她母女回来,改善家庭关系要紧,这些事已经过去,不能再怪她了。

过了一个星期,办公厅单主任派人把妻子和女儿从“走五七道路”的农村接回来了。据单主任说,他家原来的房子,被两个造反派占着,且一分为二(在中间修了一条墙),正撵他们搬家,院内那堵墙要拆掉,房子还要打扫修缮一番。

因此先让他们一家在招待所住些日子,还给他调了个套间。

夫人和女儿是省革委会用大汽车接回来的。当时是“净身出户”,除了日常生活用品,没有带走什么东西,自然也没有拿回来什么。

张敬怀见了母女,原来就瘦弱的夫人更瘦了,脸色黑黄,有气无力的样子,不免生出怜悯之情。见女儿长那么高,使他感到惊异,细细一想,她应该有这么高,因为她已经是个十九岁的大姑娘了。

张敬怀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和颜阅色地问:“还好吗?”

使张敬怀没有想到的是,夫人没有好声气地说:“有什么好的?你看看,我这手,我这脸,能好吗?差一点没有死在乡下!”

张敬怀一时无言以对。

艾荣又说:“人家没有从部队转业的首长,在文化大革命中,都’支左‘了。

在地方各单位当领导。人家是什么样子?我们是什么样子?不就是因为你爱多嘴多舌,讲你的’原则‘吗?”

张敬怀说:“过去了,该过去的东西,就不要再说了!”

“我就是不能忘,我永远记得,永远记得!”

张敬怀不想和她一见面就吵。经过这场九死一生的浩劫,她也应该冷静下来,现实一些了。但是他实在不能和她说清楚,便转身对女儿和善地说:“胜美,来,让爸爸看看,你长高了多少?”说着把女儿拉在身旁。他抓着女儿的手,扣在自己手上:“哦,和爸爸一样高,是大人了。”

又使他没有想到的是,女儿像被火烧了一下,麻利地从他手中抽出来。

张敬怀也知道,在文化大革命高潮中,当满街贴着“打倒”和“声讨”他的大字报时,艾荣也被开了几次批斗会,要她揭发丈夫。接着是他被关押九年。在九死一生之后,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夫人也应该问问他身体怎样,受了些什么苦。这么多年,他被关押着,彼此不通消息。现在团聚了,总有好多话要问吧!

可是夫人连一句话也没有问。又过了半天,却说:“平常没有借你的光,这次可是借光了。我们是反党集团分子的家属,等于半个反革命!我们娘俩被流放到乡下,你不觉得对我们有愧吗?”

张敬怀听了这话,几乎哭出来,随即大声说:“我有什么愧?我有什么错误?这怎么怨得着我?”

“没有错误,人们怎么斗你?”

“现在不是……回来了吗!”

“回来了怎么样?你的问题解决了吗?还没有平反啊。说不定在哪一天,你又来个’二进宫‘──我当时怎么了?怎么鬼迷心窃,嫁给你!好事摊不着,坏事老是跟你吃瓜落!”

想不到夫妻生死离别这么久,一见面就把关系搞僵了。张敬怀再想不出来要说什么。他从身上掏出一罗人民币,说:“这是补发的工资,我没有全领。你看需要什么,和孩子到商店买点东西吧!”

夫人迟慢地接过钱币,对女儿说:“胜美,咱们上街吧。”女儿一直和妈妈好,事事都信妈妈的。

两人便上街去了。

夫人说得也对:他虽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了,可是他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他到底是不是“彭德怀死党”?是不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是不是还有其他种种罪名,这可是有关他的政治生命问题,不可不弄清楚。但是,现在正在清查“三种人”,从北京到各地,有不少造反派还掌着权。他所尊敬的彭总已经与世长辞了。

有一天,单主任来看他,并建议:现在揭批“四人帮”,将来会怎么发展呢?谁也说不清楚。可是按照过去的经验,有时会风云突变。你现在的问题,上边还没有一个“说法”,也就是说还没有结论。所以现在还是“戴罪之身”。你的问题由北京管,连档案也都调到北京了。北京对你没有个说法,省里也不能给你定什么性质。可是,通过组织解决,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要解决问题快一些,你在北京有很多老战友,不如到北京去找找老战友,请他们说句话,那真是一言九鼎,问题很快就会解决。即使一时解决不了,能了解当前一些情况和政策的走向也好。

这个建议有理。于是,张敬怀在心中扒着手指数着,从总参、总后、总政到地方各机关、团体,有七八个人可以找,即使他们不管自己的问题,了解些情况,决定自己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总是有易处的吧!

他下了这个决心,想了又想,找了又找。忽然想起来一个叫侯卓夫的老战友。

在抗美援朝前线,他们肩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友谊。回国之后,有一段时间,他们还是邻居,彼此经常来往。他的那个小儿子,小名叫“大圣”,还是他给取的。从“文化大革命”的大字报上得知:侯卓夫在什么“文革领导小组”当过几天领导,大字报常常见他传达“最新最高指示”。去找找侯卓夫,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张敬怀就这么决定了。他还让单主任找了侯卓夫和另外一些老同志、战友、领导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怎么走法,到北京的住处是一个问题。他想十年监狱生活,自己脱离社会太久了,坐坐硬板车,住在小店里,了解点社情民情也是好事。

便自己到车站买了车票,次日就乘硬板火车到北京去了。

到了北京,他才知道海天市之小。他记得,他最后一次到北京,是在1958年夏天。他和秘书一出车站,汽车就把他接到了京西宾馆。现在他孤身一人到了北京,一下车,好像掉到汪洋大海里,在人群的浪花中拥来拥去,不知道怎么走,往哪里走。他在车站附近找到一个叫做“太阳升”的小旅店住下,向服务员问了许多事,觉得长了不少知识。

稍事休息,就按照服务员的指点,碰运气去了。

张敬怀先是打电话问他事先开列的名单上的老战友、老领导、老部下。使他失望的是,有的在“文化大革命”中“仙逝”了,有的调动了工作,有的搬家了,有的下乡还没有回来。他按照原来的一个旧地址去找抗战时一个老同志。公共汽车路过新华门前,他知道这是国务院的所在地。汽车被堵了一个多小时,原来是有一百多河南省的“上访”者,要求平反他们的冤案,交通警察费了一个多小时,才把他们疏散。好容易找到那位老同志的住址,那位同志却调到云南去了。但他夫人很热情地接待了他。这位夫人,为他打了十来个电话,才打听到侯卓夫的地址和电话。

得到了侯卓夫的新住址,他又重新回到“太阳升”旅社。他打电话到侯卓夫家里。接电话的是一个女人。他不好意思问是侯卓夫的夫人、女儿还是保姆。张敬怀便自报“家门”,说自己是侯首长的老战友,那女人才告诉他:首长到大西北公出了。她说,你要是有事,可以找找侯贵卿,他目前在国务院工作,“负很大责任”的。还告诉了侯贵卿办公室的电话。

张敬怀觉得:这不是“小圣子”吗?找到他,也许会有些用处的。这个侯贵卿小名叫“大圣”。

侯贵卿,好像有当官的遗传基因。从小学到高中,每一个年级,都当班长。

文化大革命后期,也响应号召,下乡插队,接受了贫下中农一段“再教育”,从乡下参军,然后提干,接着是科长、处长、到局长,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已经成为副部级的什么主任了。

这天晚上,张敬怀居然打通了侯贵卿家里的电话。

“你是谁呀?”张敬怀问。

“我是侯贵卿。”

“你爸爸在吗?”

“不在。你是谁?”

“我是张敬怀,你爸爸的老战友。你是’小圣子‘吧?”

“什么’小圣子‘?我是侯贵卿。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太阳升‘旅社。”

“哦,’太阳升‘旅社……”对方稍加停顿,“你有事吗?”

“我没有什么事。”张敬怀略作思索,说“也算有事,我的问题,我想,你可能知道一些情况。你爸爸到什么地方去了?”

“他到大西北视察……。”

“什么时候回来?”

“这是我爸的事,我不知道。”

“那么……我和你谈谈也可。明天晚上,到你家里好吗?”张敬怀对自己的低三下四有些脸红,我怎么向一个小孩子求情似的讲话呢?但是,找他谈一次也许能听到点什么有关落实干部政策方面的情况。

对方又略作停顿:“有事……咱们明天──明天不行,明天我有外事活动。

后天吧,到我的办公室谈。”

张敬怀觉得,按他目前的情况,在家里像聊天似的谈话比较轻松,便说:“在家里谈话好。”

“还是在办公室谈吧。我办公室的地址是……”他讲了地址,就把电话放下了。

张敬怀觉得十分不快,在办公室谈话,有“公事公办”的意思。如果他住在京西宾馆,这位“小圣子”一定主动去看他,可是他住在一个小旅社,对方就猜到他目前的处境了……世态炎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既然已经来了,人家又答应见面,那就见见吧。即使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问问当前的情况和形势也好嘛。

第三天,张敬怀就如约到了侯贵卿所在的单位。

这个单位大门很宽,有四根对称的柱子。两面的墙壁上,刷了八个大字:一面是“团结紧张”,一面是“严肃活泼”,进门不远,有一座大影壁,刷了五个大字,是毛体的“为人民服务”。门口站着两个神色严肃塑像一般的卫兵。他走近一个卫兵,说:“我找你们侯主任。”

卫兵看了看他,并往四面瞥了一眼,见没有汽车停着,是个普通百姓,问:“你找侯主任有什么事?”

张敬怀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说:“没有什么事。”

“没有事,你来干什么?”

张敬怀说:“我是他父亲的老战友……想看看他……”

卫兵说:“你到收发室问问吧。”

收发员又盘问了他一番,张敬怀有些不快,似乎是命令着说:“你把电话接到侯主任办公室,我和他直接通电话。”

收发员见来者不善,便把电话接到侯主任的办公室。电话中说:“你让他进来吧。”

张敬怀这才进了大门,在办公大楼三层,走进侯贵卿的办公室。

张敬怀一见侯贵卿,这哪里是什么当年的“小圣子”呀!一个标准的将领风度的军官。侯贵卿见了当年的“张叔叔”,以不热不冷的态度,轻轻地摸了摸他的手:“请坐吧。”

这时和他年龄相仿的一个军人,端上一杯茶,可能是他的秘书吧。

张敬怀落座。

“你找我……爸,有事吗?”侯贵卿主动问。这一下切入“主题”的问话,使张敬怀语塞了。半天才说:“关于我的问题,你可能也知道,我想……”

侯贵卿仍然不冷不热地说:“你的……问题,我早就知道一些。现在中央拨乱反正的任务都很重,要落实政策的人很多。我们落实干部政策小组,是按地区分工的。河山省不归我管,不了解情况,我没有发言权。但是,解决什么问题不得有个过程啊。”

“是要有一个过程,可是十多年了……”

侯贵卿又打断了他:“我们要相信群众,我们要相信党。这是两条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政策界限是什么……”张敬怀的语气有些难耐。

侯贵卿又打断了他:“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你总该相信党的政策吧?”

张敬怀再也忍耐不下去了,心想,讲这些绝对正确空话、套话、官话,绝对不会犯什么错误的话,难道我来见你,是要听你这些空话、套话的教训吗?稍作沉默,即说:“那好了。”站起来告辞。

“司秘书,送一送……”

“不用了。”张敬怀以命令的口吻说。

张敬怀扬长而去。面对这种官腔、官气、冷漠,他感到受了羞辱。比他挨一次批斗都难受。

“一阔脸就变!纯粹是个少年得志的新贵!这是文化大革命培育出来的品种。”张敬怀想。

张敬怀来到大街上,觉得肚子有点饿了。便走进一家叫“南来顺”的小饭馆。

一个身穿白大衫的服务员,上下打量了他好半天,然后惊叫道:“唉呀!这不是老首长吗!你怎么在这里?”

张敬怀也打量了对方半天:“你是……?”

“我是你的警卫员小周呀……可不是嘛,都十多年了……首长可瘦多了。这么多年,首长受了不少苦吧?”一派河南乡音,又是热情地握手。

“就那么回事吧。”张敬怀含乎地说。

小周说:“我复员以后,一直想念首长,可是,总也打听不到你的下落。你还好吗?”

“也算好吧。”张敬怀说。

“你怎么在这里?”小周问。

“为个人私事。”

“是落实政策的事吧?”一想,这里不是谈这类事的地方,随即问:“首长吃点什么?涮羊肉,芝麻烧饼,不错的。”

“随便吃点什么都行。”张敬怀说,又问:“你怎么在这里?”

小周答:“我有一个叔叔,在北京工作。借他的光,在这里开个小饭馆。又当服务员,又当掌柜的,还得当采买……有一个本家叔叔当厨师。”

“生意不错吧?”

“过得去。能混碗饭吃就行。你稍等。”说着到厨房去了。不多时,端上来五六个菜,有荤有素,还拿上来一瓶“杜康酒”和两个杯子。倒满了,一杯递给张敬怀,一杯放在自己面前:“喝吧,见了首长,怪高兴的,干杯!”

张敬怀随即端起酒杯,两人一起干了杯。小周说:“这里也不是说长话的地方。我给你个地址,找个时间,我有好多话要和您说呢。”随即在饭桌上写了地址。

“我觉得对不起你……”张敬怀动情的说。

“别说了。这个年月……难说谁对不起谁……有话留着,到我家里再说吧。”

小周陪张敬怀吃过了饭,告辞时,张敬怀掏出二十块钱给他。小周推推搡搡地说:“多年不见,你这是为啥?你要是给我钱,就是看不起我。”

张敬怀看小周是真诚的,只好把钱收回来。

张敬怀一面往回走,一面想:天底下坏人不少,归根到底还是好人多。

张敬怀从北京回来,仍然觉得心中空空空荡荡的。可是令他高兴的一件事是,他被没收的几千册书籍,原来放在省委的仓库里,现在全都发还给他了。他想,过去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认真读这些书。何不借此机会读些书呢?他想,“文化大革命”把人的一切“恶”的本质,都挠混出来了。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他想研究一下这个争论了两千多年的问题。于是,他把有关这方面问题的书籍都找出来,细细地阅读品尝起来。

这一段时间,关于张敬怀的问题,上边一直没有来什么文件。但是,办公厅单主任对张敬怀作为老领导,仍然十分关心、尊重。经常来看望他,问他有什么困难,他将尽力帮助。这使他得到了某些安慰。可是,他在家里好像是二等公民,夫人还是经常埋怨他:说都是因为他,闹得几乎家破人亡。张敬怀用什么道理也给她解释不清楚,女儿和妈妈一致,也不理他。这又使他经常处于焦躁,烦闷之中。他想出去走走。

这时单主任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原来省委在顺阳市郊水库,建有一所干部休养的疗养院,叫“翠谷山庄”。单主任建议他到那里疗养一段时间。这十年中,他受到那么多的肉体折磨,也该对身体全面检查一下,看看落没落下后遗症。

张敬怀觉得这真一个好主意。在那里一面疗养,一面读书,比在家里舒畅。他同意了,选了好多书带着。单主任便派车把他送到翠谷山庄。

这翠谷山庄建在水库边上,除了医疗机构是一座三层大楼,疗养室都是一座座独立的小楼。小楼建在山坳林荫碧草之中,面对碧绿的万顷波光,苍松翠柏遮天蔽日,环境甚是幽静。此时还不到疗养季节,况且各机关团体学校,正忙完成清查任务。刚被“解放”重新上台的干部没有时间,那些被清查的“三种人”,自身难保,对翠谷山庄,他们自然也不能像以前一样,说来就来,把这个“安乐窝”当成自己的来家住。因此,现在来翠谷山庄疗养的干部很少。

张敬怀在翠谷山庄住下后,先是全面检查了身体。也许他的身体是战争的血和火铸造的,五脏六腑居然没有落下什么残疾,一切正常。这使张敬怀十分高兴:人的生命力真是顽强,受了那么多的酷刑,他居然还是一个全面健康的人,这也不失为一个奇迹!

张敬怀住在这里,只是护士每天给他吃些营养调理药物,再就是每天爬爬山,游游水明如镜的水库了。他这大半生,从来没有这么悠闲自在过。

翠谷山庄的医护人员们,自然知道张敬怀以前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对他格外照顾。他们建议张敬怀:爬山、游泳是锻炼身体,钓鱼是修炼心灵,建议他钓钓鱼,并且给他准备好了钓杆。

这天,张敬怀由他们陪着,便到一个僻静的水湾垂钓。

张敬怀正注视着鱼漂,从远处游过来一个人。这人游得很快,身后分开一道八字波浪。奋起的两只臂膀和两腿,发出噗通噗通的响声。游到张敬怀钓鱼的地方,就在周围噗通起来。

陪同张敬怀钓鱼的医护人员们喊:“喂!同志!你游远些,别干扰首长钓鱼!”

那人童声童气,一面踩水,大声说:“喂!你们走开,别干扰我游泳!”

一个护士说:“是我们先在这里钓鱼的,先来后到,你得走!”

那人答:“是我先在这里游泳,先来后到,你们得走!”

“你怎么不讲理呀?”

“你们才不讲理呢!你们钓钩,挂住我要负责任的!”

这时一个医生说:“是小冯,一个调皮的姑娘。”

张敬怀觉得有趣,招呼游泳人:“你上来,你上来。”

一个身段匀称有着曲线美的姑娘,游向岸边。姑娘一面搂头发上的水,一面格格笑着说:“是你们不讲理,还是我不讲理?我早晨八点就在这里游泳了。”

张敬怀说:“咱们谈谈好不好?”

“随便,有什么不好的。”姑娘说话很痛快。

张敬怀又打量她,姑娘身裁匀称,面容红中透白,两眉正中有一颗小米粒大小的黑痣,很像印度电影《流浪者》里的丽达。

“你叫什么名字?”张敬怀问。

姑娘答:“我叫冯怡。”

“在这里疗养?”

“是的。”接着自我介绍说“我是个’知青‘,在农村修理了几年地球,在’大返城‘高潮时,从乡下回来。没有分配工作,在新华书店当一名临时工。事情不多,读书很方便。”

“你的父母呢?”

冯怡低头沉默了一刻:“我不希望谈让我伤心的事。”

“你是来游玩,还是来疗养?”

“这是高干的疗养院。按正常情况,我是进不来的。可是,我在’文化大革命‘中学到的本领,各人有各人的办法。来住几天,玩玩。”说着诡秘地一笑。

“你猜猜我是干什么的?”张敬怀饶有兴趣地问。

“我会看手相,”冯怡故作姿态地说:“让我看看你的手。男左女右……伸出来。”

张敬怀笑着说:“经过文化大革命,你还搞迷信活动。”但还是把左手伸给了她:“我不信,你看不准,可得受处分!”

冯怡拉过他的手,装模做样的看了一会掌上的纹路,边看边说:“你嘛……是个当官的。哎呀,你的官还不小呢。你看,你这’事业线‘,又粗又长……”她继续看下去,接着说:“可是,四十岁以后,’事业线‘突然断了,你就事事不顺,在’文化大革命‘中,挨整了,整得还不轻。以后嘛……你的’事业线‘,又延长下去了,兴旺发达……对不对?”

张敬怀说:“也算对吧。你不怕当官的?”

冯怡说:“我不怕当官的。当官的,不也是人吗?”

“对,当官的也是人。你这个观点很对。你这个小鬼真有意思。”

冯怡哈哈大笑:“你不能叫我’小鬼‘,那是你们红军对小孩子的称呼。我已经二十岁了。”

张敬怀笑了:“我检讨,不叫你’小鬼‘,叫小冯吧。……你说,你不怕当官的,这很好。可是当官的很厉害呀,他掌握着生杀与夺的大权……”张敬怀又笑了笑。

“可是,有时候老百姓也很厉害。像你挨斗的时候,老百姓就很厉害。”冯怡说。

除了在“文化大革命”中,还没有人敢反驳过他,张敬怀觉得更有意思,说:“是的,当官的首先是人。他也吃喝拉撒睡,他也有七情六欲。他有权的时候,一说话就是’指示‘,就是命令。一讲话,不管讲什么,都很’重要‘,没有人敢和他开玩笑,没有人找他谈天说地。”

“可是,他不当官的时候呢?”冯怡问“还有人把他当成人?……”冯怡说着打住了。再说下去,就要揭张敬怀的疮疤了。

张敬怀说:“你既然不怕当官的,我们交个朋友如何?”

“我?”姑娘看了看他,自己摇着头“我不够资格。”

张敬怀说:“你可知道,交朋友没有高低贵贱差别,没有贫穷富裕的差别,甚至没有年龄的差别的。只要谈得来,就可以成为朋友。如果讲这些差别,就是酒肉朋友了!一起打过仗的叫战友;一起打过牌的,叫牌友;一起养病的叫病友。

病友,即养病中的朋友。咱们在疗养院一起养病,岂不是朋友?”张敬怀畅快的大笑了。此时,张敬怀自己也不明白,他和这个女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话。

停了一刻,冯怡说:“我告诉你吧,我认识你。”

“哦?你认识我?”张敬怀好奇地问。

“我起码见过你两次。”

“在什么地方?”

“第一次,是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请你做过’红军长征‘的报告。”

“这事很多,我早就忘了。”张敬怀说。“第二次呢?”

“第二次又更稀巧了:是在你挨批斗的大会上。”

“哦?”

“我这个人,小人书看多了,我崇拜英雄。那天在广场开批斗大会。我混进去看热闹。一看被批斗的是你”

“怎么样?”

“他们那么样的打你,踢你,揪着头发折磨你,你居然不低头,不认罪。我觉得你很了不起。那时我才十来岁,并不懂得什么’路线‘。当时,我想表示一下对你尊敬的态度,可是一时又找不出好办法。我摘下来头上的红线帽子,冲上台,便把帽子戴在你头上,就跑出了会场──你还记得那个小姑娘吗?”

张敬怀也笑了:“记得,记得,没齿不忘。后来呢?”

“当时我们小学也停课’闹革命‘。第二年虽然复课了,仍然是斗校长,斗老师。第三年,我们都被赶到乡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了。”

“你在乡下呆了几年,有什么感受?”

“感受太多了,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很不容易,活得太累。所以,最近走了个后门,来这里游游泳,轻松一下。”又问“你喜欢游泳吗?我陪你。”

“喜欢的,不过我只会’狗刨‘。”

“首长不会,没有关系的。我教你。”

“我已经不是什么首长了。你就叫我张敬怀吧!叫老张,张叔,张伯都行。”

“好的!”冯怡快乐地说。

这样,他们每天穿树林,爬青山。肩并肩,手挽手。从背后看,像情侣;从正面看,像父女。

张敬怀说:“咱们俩个,扶老携幼。你扶老,我携幼。”

“别那么说。我也没有觉得你老,我也不’幼‘了。二十岁,还幼吗?”

过去张敬怀和人谈话时,从来没有说过这么多话,也没有这么随便。现在他觉得,能够和人无所顾忌地谈天说地,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最大的享受。他从来没有享受过无拘无束的谈天的乐趣。

有一次,冯怡问:“咱们的老祖宗在《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人怎么那样恶呢?到底人的本性是’善‘呢?是’恶‘呢?”

张敬怀想了想,说:“我最近也想研究研究这个问题。人性善和人性恶,争论了一两千年了。我看,人一下生,呱呱坠地,他的本性,应该是善的。恶是后学的。”

冯怡说:“我和你的观点相反,人一下生,呱呱坠地,人的本性是恶的!”

“哦?”张敬怀看着冯怡“说说你的道理,我洗耳恭听。”

“这首先要给’恶‘下一个定义:什么是恶?人是什么?人是动物,不可否认吧?动物要生存,就要吃食物;要安全,就要保护自己;自己要有更多的占有,就要排斥别个,甚至撂夺;要传种接代,把生命延续下去,就要寻求配偶,这和一切动物都没有差别,对吧?”

张敬怀没有回答,却说:“说下去,你说下去。”

冯怡继续自己的议论:“人是动物,所以人性,首先表现为’动物性‘。所有人性中的’恶‘,小的如自私,占有欲,偷偷摸摸,大的诸如战争、阴谋、宫延政变,就是这种’恶‘的延续和发展。所以,应该是’人之初,性本恶‘。这就是我的观点。”

张敬怀笑了:“你这小鬼……还真爱想问题呢。”

冯怡马上说:“你怎么又叫我’小鬼‘?咱们有君子协定呢。”

“好,我错了。”张敬怀说“如果说,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怎么解释革命家的流血牺牲?怎么理解’杀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怎么理解为了革命,在敌人的监狱中’要把牢底坐穿‘呢?怎么理解许多善心善意的行为呢?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一生下来都是’恶‘的,岂不是要灭亡吗?所以人的本性,还是善的。”

“我还是不能同意你的’高见‘。”冯怡说。

“说说看。”

“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第一,人是生活在群体中,所以人有’社会性‘。人们为了自己的群体的生存、发展、强大,生活得更好,就慢慢形成许多生活的行为规范。对个人,用道德约束自己;大者,难于自己约束的,就制定了法律等等手段。所以,我以为,’恶‘是先天的,是本性,’善‘是后天的,是教育,是社会道德和法律制约的结果。所以还是’人之初,性本恶‘。”

张敬怀哈哈大笑:“你这个小……冯,真能诡辩!如果,人性都是’恶‘的,就没有革命,没有理想,没有道德了。”

“现在谈你的道德,善良,真诚,不讲谎话,助人为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做到这些,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了?”

“当然!”

冯怡说:“可是这道德是有自己的群体性的。比如,你在监狱中,敌人审问你,要你讲出地下工作者的名单,你能讲真话吗?不能,你就违反了自己’真诚‘的道德准则。你之所以不讲真话,是为了你所在的群体能够不被打败,还要发展,强大,胜利。再比如这’忠‘吧,向来是我国最高的道德标准。这个’忠‘字的群体性最强:当了’张皇帝‘的臣子,对’张皇帝‘必须忠;当了’李皇帝‘的臣子,必须对’李皇帝‘忠;’张皇帝‘的臣子,如果对’李皇帝‘忠,就构成对’张皇帝‘的不忠……你讲讲,怎么衡量这’忠‘字的道德标准?”

张敬怀说:“你还真想了些问题哪。这’忠‘是有阶级性的……”

“您老人家得了吧!”冯怡笑着打断了他“在文化大革命讲’忠‘,是创了世界纪录的。’忠‘字舞,’忠‘字歌,’忠‘字操。林彪最讲忠’最最最‘……归根结底,结果,我就不说了。你,作为我们政权中的’臣‘,也是讲’忠‘的,你讲’忠‘,还是为了你的群体更好,群体更好了,你也才能更好!从你的经历中,不是可以看出这一点吗?”

“这,你说我讲’忠‘是为了自己,本人就不能苟同了。”

冯怡马上问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你讲没讲过’忠‘?”

“讲过。”

“你忠于谁?”

“忠于国家,民族……”

“讲没讲过忠于毛主席?”

“也讲过。”

“错没错?”

“现在我也没认为有什么错。”

“那么批你,斗你,把你关进监狱也都对了?”

“那不见得是毛主席……”张敬怀觉得,不能和冯怡讨论这个问题了……话锋一转,你总是为你的’人之初,性本恶‘辩护。文化大革命是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把人那’恶‘的一面’释放‘出来了。归根结底,还是’善‘胜利了呀!如果没有人性善,你怎么会给我戴顶红帽子呢?不谈了吧。留着下次争论。

“好的。”冯怡说,搀扶着张敬怀的手臂,下了山坡。

一老一少,都对他们之间能谈天说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天晚上,他们爬过一条小山梁,来到水库旁边,在一片柔软的草地上坐下。这次他们谈的是人生。

冯怡问:“我总觉得,你们这些人活得很累。可是你是为什么活着呀?”

张敬怀说:“是的,累是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为了中国革命,为了创造人民的幸福,把什么都交给革命和党的事业了。能不累吗?”

“我知道。”小冯说“你们这一代人,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道德,为党性,为舆论活着。”

“那么,如果不为这些活着,为什么活着?”

“在这方面,我们是两代人,我们有’代沟‘。经过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我现在只为自己,为自己的快乐活着,怎么快乐,就怎么活。”

“你光为快乐,就不为自己的前途想一想?”

冯怡说:“我所说的快乐,并不是醉生梦死。比如我对’社会学‘有兴趣,就看很多书,能够解决了自己思索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就享受到最大的快乐。”

“你将来可以当博士。”

“也可能。但当不当博士并不重要。人生总得做点事情,否则,活着有什么意思?做事情就可能有成就,可是当自己有了成就的时候,你不可当真,为了你有了成就,要什么官呀,名呀,职位呀。那样你就很累,很不快乐了。干事情是一种追求,追求的过程中就有快乐,你就把’成就‘当成’活动‘的’副产品‘吧。副产品,是有没有都可以的。”

“对的,对的。这样就少些烦恼。”

冯怡忽然问:“我总觉得,在你们那个’圈子‘里生活,一定很累。你不能为自己活几天?活得轻松,自在一些?活得不像个’首长‘,而是像普通老百姓那样?”

“难道咱在一起谈话,我不像个普通老百姓?”

“在我面前,你像!我们是’病友‘嘛。可是一回到你那个生活圈子,你肯定是讲话、报告、批指示、下命令。你不能随便讲话,一讲话,即使是要人们把大门修高一些,也是’重要讲话‘。你得摆着架子,否则人们就不尊敬你。你也不能随便行动,到哪里都前呼后拥,怕有人打你的黑枪。天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没有一分钟是属于你自己的。这是对下面。对上面呢,你得按照报纸和文件讲,不敢越雷池一步。”

“难哪……如果历史把你放到那个位置,你也没有办法。”--------

两人都不说话了。月亮慢慢从东方升起,没有风。水库广阔的水面,近处洒着月光,随着轻波的荡漾,一闪一闪。远望,水面是油黑色的。山峦和水面之间,有一条柔和的高高低低的曲线,非常优美。有几颗明亮的星星,映照在水面。也不知道是星星亲吻波光,还是波光亲吻星星。附近有一个两三米高的礁石柱子。

水波轻拍打着石柱,发出柔和的“哗,哗……”,好像是低声的情语。

“啪!”有一只不识趣的蚊子,在张敬怀的背上叮咬。张敬怀没有打到它。

用手在背后挠,可是总也够不到那个地方。冯怡说:“我给你挠挠吧。”

张敬怀说:“那就谢谢了。”

于是冯怡在蚊子叮咬的地方轻轻挠起来。

“左边,往左,右,再往右一点……”他从来没有过这么高级的享受。他的女儿、夫人都没有给他挠过背。

蚊子慢慢多起来,在周围轻声地嗡嗡着,好像要参加他们的谈话。

“讨厌!”冯怡说“怪热的,咱们下去游游吧。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沙滩,我以前在那儿游过。”

冯怡和张敬怀各自在附近的树丛中换了游泳衣裤。冯怡说:“我搀着你,这个地方你不熟悉。”于是她架着张敬怀的臂膀,慢慢向前走。

冯怡穿着一件淡蓝色的游泳衣,在月光下显得幽暗。那匀称的身材,丰满的肌肤,优美的线条,令张敬怀生畏。张敬怀只穿着一件酱紫色的裤头,这么赤身露体的站在一个姑娘面前,觉得很不好意思。犹豫再三,不敢下水。冯怡玩笑地将他一推,张敬怀便跌入细软沙滩的水中。随后,格格笑着,又双手把他拉起来。

他呛了一口水。

“你真坏!”

“我教你游泳。”

“学什么姿势的?”

“学仰泳吧。仰泳省力气。”

“好的。怎么学法。”

“你把身子躺在水面上,放平,仰脸……”

张敬怀听话地躺下来。

冯怡说:“不要怕沉水,我在下面用两手托着你呢。不要怕,往后仰,仰,再仰,对了。”然后教他用手和腿划水。刚刚划了几下,冯怡稍一松手,张敬怀觉得他的身体下沉了,又要呛水。当人感到要溺水的时候,总是乱抓乱挠乱扑腾,企图抓住一个救命物。“不行了,不行了。”他喊叫着。冯怡那柔软的手背立即托住了他的腰。这时,张敬怀要站起来,双手无意抱住了冯怡的腰。他觉得周身战栗了一下,当他刚站稳时,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竟然十分羞愧,半天才说:“对不起,对不起了!”

冯怡一时不明白,后来一想才知道是张敬怀在水中挣扎时,抱了她的腰。

“不游了。”张敬怀为自己的失态感到生气,说:“我们回去吧!”

“为什么?”冯怡问。

“不为什么。我感到对不起你!是我不好……”

冯怡大笑起来:“你,你这个人呀!真是,这有什么不好的。”

又过了一些日子,办公厅单主任来电话告诉他:关于他的问题,中央下了一份文件。在电话中先把文件内容大体上讲了一下。文件中说:张敬怀同志是党的好干部,是久经考验的真正革命家。过去无论是一九五九年“反右倾”运动或者在“文化大革命”中对他的批判,完全是错误的,是冤假错案。所有加在他身上的罪名,和一切诬蔑不实的之词,一律推翻。恢复张敬怀同志的工作和职务。

单主任还告诉他:原来从部队来“支左”,在建立革委会时,当了主任的石司令员,已经调回部队。原省委书记杨同理同志,也从下乡插队的农村调回来了,官复原职,仍然作为一把手,主持省委工作。杨书记希望他马上回来,参加最近要召开的省委会议。他明天就带一部车子来接他……

张敬怀放下电话,并没有那么高兴。因为他预计会有这么一天,一切违反规律的东西都不会长久的。但使他庆幸的是,在他挨批斗最难熬的时候,在他要切断动脉血管要自杀那一刹那,居然回心转意,没有死成,这才有了今天的呀!十年,十年呀。我们八年抗战,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蒋家王朝,可是这十年中,我们搞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是为什么呢?想到这里,他不觉流泪了。

现在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小冯告别。

应该说,张敬怀在翠谷山庄,度过了大半生最难忘的日子,也可以说是最让他快乐的日子。他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他就没有体会到友情的快乐了。他总是下指示,发号令,下级总是唯唯诺诺。而在翠谷山庄,他居然结交了一个算是忘年之交的朋友,也许是对他以前这种损失的补偿。所以,这里好像是他重生的地方。总之,怎么形容翠谷山庄对于他的意义,也不过分。

这天,冯怡又来约他上山。刚刚走到他门前,张敬怀招呼说:“小冯,你进来。我有件事告诉你。”

“什么事呀?”

“你进屋再说。”

冯怡进了他的房子,在一张藤椅上坐定:“说吧。”

张敬怀又想了想才说:“刚才省委来了电话,说是中央下了文件,平反了我的冤案,恢复我的职务。明天就让我回去。”

小冯并没有为他高兴,也是沉默了很久,才面无表情地说:“那……我得祝贺你了!”

“这有什么值得祝贺的?”

“受了那么多苦难,官复原职,还不值得祝贺?”

“你给我说这些……就……没有意思了。”

冯怡说:“是没有意思。回到你那个工作和生活圈子,整天忙,忙,忙!发指示,下命令,做决议,写报告……没有一时一刻是属于自己的。”

“你的意见都对。可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都是诸多社会因素和历史条件造成的。历史把我推到了这个岗位,我也没有别的选择。况且,社会也需要有人干这些事情呀!”

冯怡伤感地说:“那么,咱们就此告别吧,──永别吧。”

张敬怀一惊:“怎么是永别?这是什么话?”

冯怡解释说:“你想一想,我们在这里是’病友‘。你恢复了工作,我们之间相距就是天上地下了。我一个小小的临时工,可能连你们的大门都进不去的。”

“不对的!不对的!你绝对是错误的。我的地址,你知道。你在海天市的地址给我写下来吧。”

小冯俯在桌上给张敬怀写了她的住址,交给张敬怀。张敬怀说:“如果可能的话,你需要帮助,我会尽力的。”

冯怡不以为然地说:“我不希望有权力的人对我施舍。我可以自己奋斗。况且我们交朋友时,也没有想到以后让你帮助我。”

张敬怀说:“你不能否认,人总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吧?无论是朋友的,团体的,个人的,组织的。”

“我不否认。”

“有你这句话,就行了。我还要嘱咐你几句:你读了很多书,也可以说很有才能,很有前途。你不能老是当那个临时工,荒废岁月。”

“我现在不是在猛学习嘛。现在已经恢复高考。我还得圆圆大学梦呢。”

张敬怀又想了想:“这么谈话多没有意思。我们还是像’病友‘那么谈话好不好。我这一恢复工作,好像我们之间一下拉大距离了。……我这个人,你的总印像如何?”

这时冯怡才有了笑容:“你嘛……你让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这还成问题吗?”

冯怡笑了:“你地位一变,也许就不喜欢听真话了。”

“胡扯!说真话。”

“你这个人嘛……”冯怡一面想一面斟酌词句。

“不用想,讲直感。”

“你这个人嘛……首先,作为一个男人,满成熟,满可爱的。成熟的男人,比那些’奶油小生‘之类可爱。”

“哈哈哈!”张敬怀大笑“我这个人,哎,还有人说我’可爱‘!连我的老婆、孩子都没有说过。我不仅可爱,还’满可爱‘!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假话,假话。”

“你看看,人家给你讲真话,你又说是假话。不给你说了。”她耍起小孩子脾气。

“好好好,真话,你说下去……”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嘛,对我……对别人我不知道,对我还算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哎,哎!我告诉你,我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的第一标准,是看他是不是平易近人,是真的没有架子,不是装模做样的对下级拍肩膀那种……”

“说得好,说得好!”

“做一个朋友嘛,也还真诚。就这些。你从来还没有说过对我的印像呢。你也讲一讲。”

张敬怀也想了想:“你作为一个女孩子……”

冯怡马上纠正张敬怀:“不许你叫我’女孩子‘,我已经不是孩子了。”

“好好好。不管你叫什么吧。你性格开朗,渴求知识,善于独立思考……”

“我不要那些’鉴定‘语言,要讲直感。”

“你也是满满可爱的咧。”

“感谢你说我’可爱‘,可是在很多地方,让人讨厌……我不说了,你说吧,我有没有不可爱的地方?”

“我已经猜到了:有人讨厌你。可能认为你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有时太露锋芒,对领导不会唯唯诺诺,也就是’不听话‘。如果真的有人为此说你讨厌。

这正是你的优点。”

“我没有缺点了?”

“等我想起来再告诉你吧。”

次日,单主任带着车来接他。疗养院的医生、护士们都出来站在大门口给张敬怀送行,唯独不见了冯怡。她出了什么事呀?张敬怀叫护士去找,过了半天冯怡才从她住的房间出来。眼睛红红的,一面强装笑容,一面笑着说:“我害眼病了。”

张敬怀不觉心中一阵颤抖:“这个女孩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