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隋钗唐銙 异域交流——隋唐玉器

钗与簪

隋代由于享国时间短,文物相对稀少。最著名的隋代文物,大都出自于陕西西安李静训墓。李静训死时只是个9岁的女孩,但因为身份高贵,随葬品非常丰富,等级也很高。其中出土了三件白玉钗。我们今天倒不怎么说这个钗了。过去有金钗、银钗、凤钗,人名里有薛宝钗、金陵十二钗,词牌里有钗头凤。目前发现最早的玉钗,就是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这三件。

摆脱蒙昧时代的人类对自己的头发都比较在意,今天也是这样,能够给人以第一印象的往往是头发,所以发型很重要。最早对发型的限制,它要依赖一些把发型固定住的一引起器物。最早的束发器有箍,讲早期玉器的时候讲过,能把头发箍在一起,显得发型高耸夸张。有一种叫笄,这个字今天基本上不用。有个非常古老的词"及笄",是指女孩到了15岁要盘头插笄,表示已成年。

我们来说,相对熟悉的束发器有簪和钗。簪是单股的,钗是双股的。有人认为,钗的出现,来自于生活。一种说法是:钗来自于鱼叉,就是农牧业用的叉子,还有人认为它来自于兵器。不管钗的原型是什么,它一定是从生活中来的。簪和钗,其实今天还在用,发卡就是从这上面演化过来的。

蹀躞带

唐朝有什么新鲜的玉器是我们以前没有的呢?首推玉銙,是指在腰带上镶有玉,也叫玉带板。也有金带板、银带板,等等。实际上带板在唐朝以前就有,但从唐朝开始作为国定下来了。

玉带板的形式,是受游牧民族的"蹀躞带"影响而来。"蹀躞"这个词非常专业,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从腰带上面垂下来很多悬挂物,比如刀子、解绳器等游牧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今天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早期的玉带板,1988年咸阳机场扩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北周墓,出土了一个九环蹀躞玉带。"蹀躞"这个词的本意是:小步行走,行动艰难。那么带上这种蹀躞带就限制了人的行走,所以这个东西就叫蹀躞。

玉带明珠袍

佩带玉銙作为制度,文献记载始于唐高祖李渊时期。《唐实录》记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新唐书》则说:"请破萧铣时,所赐于阗玉带十三銙,七方六刓,銙各附环,以多固之。所以佩物者,又有火鉴、大觽、算囊等物,常佩于带者。"

唐初大将李靖,由于战功卓著,高祖李渊就奖励他一条白玉带,镶有十三块于阗玉,七个方的,六个圆的。刓在古意中就是"圆纯无棱角的样子",就是半圆状。这条玉带明确带有蹀躞带的特征,玉板之下有环,环上佩物,有火鉴、大觽、算囊等等。火鉴是古代取火的工具,相当于打火机。过去古人取火是个很麻烦的事。我们今天是一打火机一打就着了,当时没有这个。火镰,清代的火镰、明代的火镰,我还使过这个东西,试过这个东西取火。反正我们感觉手法不行,也弄个半个小时估计能弄着了。把火棉搁在上面,拼命地打,最后就把它打着了。大觽是什么呢?我前面讲过,觽是解扣之物,一头是尖的,可以解扣。算囊相当于今天的腰包,装点儿随身小杂物。这段记载很清楚,玉带的形制跟今天能看到的实物非常吻合。李靖,是唐初大将,功勋卓著。他曾经南平江南、岭南,北灭突厥,西定吐谷浑,战功显赫,所以他获得了高祖李渊的特殊奖励。

文献记载,唐代对玉带的使用规定非常严格。第一,腰带的颜色不同,紫色为最高。所谓颜色不同,是指腰带的底色,玉镶在底色之上。中国人对紫有非常崇高的敬意,比如紫气东来,紫禁城,紫檀木。第二,腰带上镶嵌材质以玉为高,次而下之才是金、银、铜、铁,这和一般人的想象不同。我们一般都会以为,金肯定是最高的,玉无非是块石头,金是贵金属。但是在腰带的等级上,玉为第一。第三,按照官爵的高低,腰带上的玉从十三块到七块不等,尊卑有度。唐代的礼仪玉器的重要发明,是把腰带的功能性减到最弱,变成一个等级的象征,中国官方的等级都可以从腰带看出来。

何家村窖藏

唐代最有名的玉带板哪儿出土的呢?陕西。1970年10月5号,陕西西安的郊区何家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灰陶大瓮。它距地表只有80公分,非常浅,一般来讲,文物出土时都需要挖很深,但何家村是个偶然,好像就是挖一个沟,一下就碰见这么一个瓮。发现这个陶瓮以后,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就一个,应该在扩大的范围再找找。结果没几天,又发现一个。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各种价值连城的文物1000多件,包括大量金银器,极为精美。这部分东西,全部在北京多次展览过。每次展览我都去看。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仓储,由于战争匆匆埋藏,所以埋得浅。也有人认为是军用物资,各种说法都有。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多少玉銙呢?整整十副,其中一副是蹀躞带,九副是玉带。李白有诗,他说:"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你看到唐代他都在诗歌中都赞美这种玉带。何家村出土的这个玉带之漂亮,凡是看到实物的人都不可相信那个东西是一千多年以前的,不能相信那东西是唐代的。从它的玉带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它有十五块,比初唐定制要高。它可能不算这个铊尾,两头的最尖上这两块大的带有圆弧尾巴的这两个不算,那就是十三块。

带板上的外来文化

唐代的带板,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官方象征,所以今天很多人对收藏带板非常有兴趣。我们碰到完整玉带板的机会非常少,一般都是零星一块儿。碰上的人不太懂,就不知道是什么。我有一个朋友就给我拿过来一个,是这个带板的最后一块,叫铊尾。这个字非常难写,有时候写水塔的"塔",有时候写一个"金"字边一个"宅"。当时他拿过来这个铊尾给我看的时候,他问:"你看这上面是什么?"我说:"这上面就是当时唐代的歌舞伎。"

唐代的社会对外交流频繁,很多西域音乐、舞蹈传进来,使唐代歌舞非常发达。比如梨园这个词就是唐代开始兴起的。唐代的歌舞伎非常发达,影响到日本。今天日本还有很多歌舞伎,保留了浓重的唐代遗风。但在中国,文化不停地演变,我们反而看不到了。

玛瑙兽首杯

何家村当时出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这个当时是引起轰动的。是什么呢?玛瑙兽首杯。这个玛瑙兽首杯呈羚羊状,明显受波斯萨珊文化的影响。

玛瑙一词非常有意思,我们今天一说珍珠玛瑙,说得都很流利。但这个词怎么来的呢?有学者认为它源自于佛经,是佛教传入我国以后,才有玛瑙一词。还有一种说法,说它的纹理特像马的脑子,所以叫玛瑙。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牵强。

玛瑙也是一种玉,但它的硬度高于一般的玉,质地是半透明状,色彩丰富。它不追求单色,追求千样玛瑙,讲究纹理不同。由于早期看到很多玛瑙是红色,所以玛瑙有琼玉、赤玉之说。

玛瑙兽首杯的样子是个羚羊头,嘴部有个盖,可以打开。这种采用动物头像的造型应该不是中国传统的造型,学者一致认为它来自于西方,希腊人叫它"来通",这个名字是译音。所以有学者认为尽管是在唐代的遗存中发现的,但这东西不是唐代制造的,而是在公元2世纪到4世纪由西方人制造的。也有学者认为,这就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是唐代的人仿制的。也有证据,当时跟这个兽首杯一块儿出土的还有一个玛瑙杯,那个玛瑙杯的造型跟我们中国的造型就非常接近,而且材质一样,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一块儿制造的。再有,我们唐三彩当中有类似这样的杯子。

玛瑙兽首杯身上有一个谜团,令我们想不通。羚羊的嘴部是个口,有一个塞。这事儿有点麻烦。怎么喝酒呀?今天除了小孩拿奶瓶这么喝,成年人不可能对着它嘬。你想,如果今天弄一宴会,一人拿一这杯子,都在那儿打开了嘬,这成什么样了?这是它的问题所在。再有这种杯里边到底盛什么?如果里头是比较浓稠的饮料,比如说像酸奶一样的饮料,我想还可以承受,打开以后但如果是水或酒,一拔开塞子,肯定就滋出来了。不至于喷出来。在宴会上,大家一拔开就滋脸上了,也说不过去呀!正因为这种饮的方式跟中国人不同,所以大部分学者还是倾向于这东西不是中国的,是中外交流的产物。但是它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作为国宝,在陕西博物馆收藏。

飞天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佛教文化逐渐影响到世俗生活,比如唐代玉器中有飞天的图案。飞天在佛教中普遍存在,常以女性的形象出现,在云彩上以优美的姿势飞舞。为什么中国人很容易接受这个形象呢?因为我们传统神话中,也有仙人升天的情节。人类从很早就希望能够飞起来,能够升天,所以对飞天就非常推崇。

唐代的玉飞天,选材严格,全部用洁白的羊脂玉雕成,表示纯洁;动作非常优美,体现出飞翔感。玉飞天的面部都非常温柔安逸,呈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

飞天显示出中华民族的特点,我们的想像有广阔的空间,很形象。西方人一说要飞到天上,得骑个扫帚,怎么也得有个工具;而我们飞天只要摆个优美的姿势,就能飞起来。

环璧瑗

唐代最有名美女,非杨玉环莫属。我们都知道杨贵妃,知道她那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我们先从她的名字谈起,玉环,跟玉有关。

环是一种玉器。什么是环呢?我们从专业的角度来解释一下。古书上是这样记载,《尔雅释器》它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是指璧的实地部分,好指中间圆孔。肉倍好,就是实地部分比孔大一倍,就称为玉璧。如果好特别大,肉非常小,就称为瑗。肉的部分和孔的部分差不多大,称为环。古书上就这么记载,我们今天没必要这么往死了掰扯这个事,说起来也比较绕嘴。一般说来,就是孔比较小的视为璧,孔比较大的视为环,至于瑗,如果你不是学者,就可以忽略。

为什么叫杨玉环呢?据说她生下来的时候,手腕上有一个环状的白色胎记,这是据说了。我想这都是后人给文学添加的。"父母恐其不祥,才取环套之意"所以取名"玉环"。《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于口中,盖借其凉津沃肺也。""素有肉体",说得比较婉转,就是说她胖。胖子都怕热,这是个规律。所以杨贵妃一到夏天,热得不行,常常肺热,觉得渴。于是就每天找一个玉鱼儿含在嘴里,借其凉来润肺。我不知道这招灵不灵,反正提醒大家如果要含玉解热,最好含个大一点儿的,小的弄不好就吞下去了。

收藏秘诀――偏门

我早年逛地摊的时候,碰见过一个玉环。这个玉环很有意思,跟常见的战国到汉的完全不一样。上面雕着一条大龙,这龙是典型的唐代龙的形象。我们当时喜欢玉的时候,一说就找汉玉。一说唐玉,说这东西是什么时候的都不知道。当时就没有人认为这个玉环是唐的,就认为可能是明清仿的,不值什么钱。我当时注意一下龙纹,我一下就想起了上海博物馆有这么一块璧,曾经在很多书上专门介绍过。我一看这个龙纹就是唐代的,所以当时很便宜就买了。

我觉得收藏当中,可以注重一些偏门。有时候死盯着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你很难获得一个很好的收藏。就是你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汉璧好,我们都去追赶汉璧,你买的机会就相对很少。唐朝的璧尽管很少,但是一旦出现,很多人都不认识,反而会价格低廉。所以收藏中注重偏门,比注重热门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