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讲 岳飞之死
宋金两国战事稍稍停息,始终不信任武将的宋高宗,就开始密谋处置武将。宋高宗不仅夺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的兵权,而且还要杀害他们,但是,张俊、韩世忠深知上意、所以他们俩就巧妙脱身了,而岳飞却没能幸免。起初岳飞以为自己辞去官职、退出朝廷就会相安无事,但是没想到宋高宗怕岳飞谋反;秦桧嫌岳飞阻挠与金议和;而张俊嫉妒岳飞,二人早就结下私仇。此番张俊更是推波助澜、伺机报复,要置岳飞于死地。那么张俊依仗高宗皇帝和秦桧,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去实施杀害岳飞的阴谋呢?
皇帝在三大将交权之后,屠刀所指,千军胆寒。张俊、韩世忠逃过了一劫,岳飞没有逃过。皇上要动岳飞,秦桧也要动岳飞,如果不动岳飞就没法跟金国谈和。岳飞的本事是在战场上体现出来的,秦桧的本事是在谈判桌上体现出来。有你使本事的空间,就没我使本事的空间。打仗自然是你扬名立万,自然是你立功露脸,谈和就是我立功露脸了。这个关系很容易想明白的吧。
我(秦桧)作为宰相,我有什么功劳我能做宰相?大家怎么才能够服我?在社稷垂危的情况下,是我作为宰相挺身而出,跟金国人言和,保住半壁江山。这功劳在我,是我谈出来的,保住了半壁江山。如果是岳飞打出来的,那我就看不出来啦,我的本事就看不出来了。所以,咱们说啊,秦桧在小说演义中这个人是个卖国贼。我们不谈论他是不是卖国贼,秦桧卖国求荣。“卖国求荣”这个话啊,值得商榷。他卖国,他求什么荣啊?他在宋朝已经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他能到金国去做宰相吗?反正两边都给宰相,难道他能在宋朝做皇帝吗?或者他到金国去做皇帝吗?都不可能。他求的这个“荣”不是说他再高到哪儿去,而是什么呢?我的权位我一定要牢牢保住。在秦桧看来,我跟金国人谈和的方法是最好的保全宋室江山的方法。
就是前面上一讲讲过,你打仗打到哪儿算一站,你的底线在哪儿?没有。我谈和这个是最好的,我认为一定能够使江山社稷得以保全,你必须听我的,你不听我的你误国啊。在秦桧看来,岳飞也误国。你非要打,不顾国力你非要打,最后咱们都拖死算。你误国啊。所以,你既然这么干,我就要把你扳掉。将相之间没法沟通,他俩和不了,没法沟通。岳飞什么脾气啊?皇上还没给两句太难听的,就撂脸子,就撂挑子,我不干了。你秦桧这样,岳飞能看在眼里吗?当然,秦桧他也是,这两个人等于针尖对麦芒,秦桧认为我必须这么干,谁要不这么干,谁就是我的绊脚石。谁要是不谈和,就就是绊脚石,我必须得搬开谁。岳飞是我必须得收复失地,必须主战,谁不这么干谁是汉奸。俩人没法弄了。所以,现在君、相都要治岳飞。很快找到了盟友张俊,君、相、将仨人要弄岳飞,要置岳飞于死地。岳飞不死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宋高宗怕岳飞谋反,秦桧嫌岳飞阻挠与金议和,而张俊嫉妒岳飞,两人早就结下了私仇。此番张俊更是推波助澜伺机报复,要置岳飞于死地。那么,张俊倚仗高宗皇帝和秦桧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去实施杀害岳飞的阴谋呢?
张俊就主动跟秦桧联系:“听说相国您要整岳飞是吧。我有招,我有招去整岳飞,您让我去整他成吗?”秦桧非常高兴:“那太成了。你怎么整他呢?”“我去说动岳飞的部将王贵。我让王贵出头去告岳飞,告岳飞谋反。”这个罪过太大了,“谋反”这顶帽子是谁都承受不了的。怎么去告岳飞呢?怎么能让王贵去告岳飞呢?王贵是相当于岳飞的副将,他相当于岳家军的第二把手啊——御前司都统制——按现在的话讲,如果岳飞要是董事长的话,王贵相当于总经理啊。岳飞的兵权交出来,岳家军就由王贵来带。所以,张俊就找到了王贵。
史家记载,说,张俊找王贵是因为,第一王贵挨过岳飞的打,还差一点被岳飞给杀了,所以怀恨在心。这一点其实并不成立。王贵多年追随岳飞,出生入死,情同兄弟,情同父子,岳飞是他的老长官、老上级、大哥,甚至父兄一样。这一点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呢?王贵是因为部下犯了抢劫罪,所以受牵连,挨了一百军棍。然后呢,还有一次是因为大战在即的时候,王贵兵少,所以王贵面露怯意。岳飞当时就急了,当时就跟他翻脸,大战在即,你身为统帅说出这种话来,丧我军志。就要杀王贵。
可是,这都是,你想岳飞他可能真杀王贵吗?左膀右臂。王贵、张宪,左膀右臂,他能真杀吗?不可能真杀啊。所以,王贵并不会因为这个事去记恨岳飞。岳飞因为一点儿小事就把岳云搁地上打了一百棍子,三天没起床。人家儿子都这样,你说你部将挨打不很正常吗?哪个部将没挨过统帅的打?打,那是疼你你才打你呢,对不对?所以他不会拿这个当事。然后,有的史家说,因为什么呢?因为张俊找到了一条足以置王贵于死地的,握住了王贵的这么一个把柄。后世史家就在研究,到底这个把柄是什么?到现在为止,没有研究出个结果来。反正王贵出头了,背叛了自己的老上级、老长官、老恩师,父兄一般的岳大帅。王贵一出头,岳飞可就真的是在劫难逃了。然后,另外还找了一个对岳飞怀恨在心的部将,叫王俊,找了这么一个人。王贵、王俊,二王联名告岳飞,他们俩告岳飞谋反。他们俩告岳飞谋反,问题是得有人弹劾岳飞啊。谁出头来弹劾岳飞呢?岳王坟前面那四尊铁像的又一尊,就是万俟卨。这个人是个文官,万俟卨他出头弹劾岳飞。
万俟卨为什么要弹劾岳飞?这个“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万俟卨是个典型的小人。岳飞什么事得罪了他啊?太简单的一件事了。岳飞当年宣抚京湖的时候,在鄂州祝捷的时候,万俟卨是当地的提刑官。他是文官,管司法的提刑官。据说,他每次去见岳飞的时候,是赶上岳飞正忙啊,也不是岳飞心情不好啊,还是怎么着,反正每次他去见岳飞,说岳飞很看不起他,对他很轻蔑,他就怀恨在心。也许他自己这么感觉的,我们知道尤其岳飞对文人是很礼贤下士的。这一次他可逮着机会报复你了,于是他就上表弹劾岳飞。不但他弹劾,他还找了一个爪牙,俩人一块儿上弹章。他一上弹章,就有人告诉岳飞了,说现在有人弹劾你。岳飞一看,坏了,有人弹劾我,大势已去。岳飞怎么办呢?只好是以退为进,就是安生保命,学韩世忠。所以,岳飞马上就跟朝廷上表,辞去一切职务。甭管是枢密史,是少保,所有的虚衔实衔我都辞了。
朝廷下旨,让岳飞充万寿观使,“提举万寿观”。一般宋朝的大臣退休致仕,皇上靠什么来养你呢?就让你去提举一座道观,做道观的名誉住持。因为宋朝咱们前面讲过,徽宋皇帝极其崇道,其实再往前倒,第三代真宗皇帝就崇道,所以经常有宋朝的官员是道观的名誉住持。岳飞就干这个,提举万寿观。岳飞已经知道形势不好。当年在削职闲住的时候,他就曾经写过一首小词叫做《小重山》,这首词是这么说的:“咋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我们看跟“怒发冲冠,凭栏处”,完全两种不同的心境啊。“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大英雄末路的那种感觉,很无辜啊,那种感觉。
岳飞一腔热血,精忠报国,忠肝义胆,天地可鉴。然而,昔日的百战名将如今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再也不能上阵杀敌了,只能是填词一首聊以自慰。岳飞本以为自己辞去官职,退出朝廷就会相安无事,但是秦桧等人岂能善罢甘休?接下来他们又想出了更坏的主意来对付岳飞。
这个时候,大网已经罩下,屠刀已经拔出,闪亮的屠刀已经出鞘了。秦桧这帮人给岳飞罗织罪名。罗织罪名,他怎么罗织呢?三条罪名,这三条罪名,条条可以置岳飞于死地。
第一条罪名。说岳飞在某年某月某日,可能就是朱仙镇班师之后,怀恨在心,在军营当中公开放话。岳飞说过这种话:国家没救了,皇上不修德。本来能够收复失地,直捣黄龙,结果你十二道金牌班师,国家没救了。这话要传到皇上耳朵里,了得吗?“指斥乘舆”啊,“乘舆”就皇帝的尊称嘛。你敢直接指拆当今天子,他岳飞敢公开说:国家没救了,皇上不修德。你不是找死,这是什么呀?至于这话是不是岳飞说的,岳飞在什么时候说的,无从考证。
另外说第二件事,说岳飞还有一个足以置他于死地的第二件事。在朱仙镇班师之后,岳飞很苦闷,置酒,跟几个心腹喝酒,散发自己胸中的苦闷,借酒浇愁。岳飞就问张宪:“这天下的事应该怎么办啊?”张宪回答:“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你说岳飞跟张宪喝酒,边上谁听见了?谁听见了?那他们俩的对话传到谁的耳朵里了?岳飞下一句又说了什么,甭管,意味深长,是吧!“天下事怎么办啊?”“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你们俩什么关系啊?上下级关系,手握重兵的武将,你想怎么办呢?这是第二件事。这件事摆在这儿,“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一环套一环。
第三环,岳飞就被环死了。第三环怎么环啊?岳飞跟张宪说:“我跟太祖爷一样,都是32岁当节度使。”咱先不说岳飞说过这话没说过,就算说过,很得意嘛,高了兴了嘛。你看,“太祖皇帝32岁当了节度使,我也32岁当节度使”,我敬仰前贤,我崇拜太祖皇帝。我取得他今天这样的成就,我感到很高兴。可是这仨事要连起来看呢?这三句话连起来听,毛骨悚然啊,毛骨悚然。“国家没救了,皇上不修德。”,第一个,“国家没救了”指着那皇上不行,他不修德。所以怎么办呢?“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您想怎么办呢?“我跟太祖爷一样,32岁当了节度使。”所以咱们这一听这三句话,我的天啊,那岳飞可不就在劫难逃了吗?“我跟太祖爷一样,32岁当节度使。”
所以我们说很有可能岳飞这三句话都说过,我们说很有可能,依照他那种脾气个性,他说这话不新鲜,很有可能都说过。问题是他在什么语境下说的,他是不是这么个顺序说的?这没关系,给你一拚一粘,这三件事就出来了——你想取而代之。这是皇上念兹在兹,他最害怕发生的事,马上就要发生了。所以,这个岳飞的罪状往上一呈,没跑了。怎么办呢?先是拘捕岳飞的部将张宪,还有就是岳飞的养子岳云。王贵因为已经站到那个阵营去了,没事了,是吧。张宪跟王贵是左膀右臂,王贵站过去了,张宪没站过去,把张宪拘捕。然后,把岳飞的养子岳云,当时22岁,百战名将,把他俩拘捕。拘捕他俩,岳飞并不知道啊。因为他俩在军中,岳飞这个时候已经辞去军职了,他俩在军中。所以拘捕他们时候,岳飞并不知道。然后,以相府,中书省,三省的名义下发省牒,派殿前司统制杨沂中去抓捕岳飞。
秦桧等人合伙陷害忠良。他们编造了三条罪状,诬陷岳飞谋反,并下令抓捕岳飞。面对秦桧等人的恶意陷害,岳飞岂能坐以待毙,任人宰割。那么岳飞会怎么办?而秦桧派去抓捕岳飞的杨沂中,他和岳飞又是什么关系?他见到岳飞之后会怎么说?岳飞会老老实实地跟他走吗?
宋朝的武将啊,有结拜的传统,杨沂中跟岳飞也有八拜之交,杨沂中行十。岳飞一看杨沂中来了,杨沂中是御营司都统制,相当于禁卫军总司令,在皇帝身边的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卫戍区司令,中南海警卫团,相当于这样的人。他来干什么?所以,岳飞非常惊愕,他也感觉到大事不好。所以,岳飞就问:“十哥,你来干吗?你有什么事你来?”杨沂中就把这个省牒拿出来给岳飞看。这个省牒的中心思想就一句话:把活的岳飞给我带回来。秦桧就这么一个意思,把活着的岳飞给我带回来。说:“你别担心。自到那儿之后,你把话说清楚,可能有点误会,你说清楚这事就完了,都能解释完,包括张宪、岳云全能放出来。你跟走一趟就完了。”岳飞看了这个之后,心情十分沉重,命令家人置酒款待杨沂中,说:“十哥你等等,我回去收拾收拾。这么远的路,这一去谁知道多长时间啊,我在临安又没有家。我带着换洗衣服。”杨沂中害怕,“这岳飞不会去上吊吧?”因为省牒上,丞相的意思是把活的岳飞给我带回来。再一看岳飞的家人端出酒来了请杨沂中喝。杨沂中不敢喝,这酒里给我下了药吧,我喝了之后,他会不会就跑了啊!杨沂中端着这杯酒,犹疑不决。然后,他就问岳飞家的仆人,说:“岳少保他现在干吗呢?”说:“正在后面收拾。”“神色如何?面色如何?”“很正常,面色如常。”
哦,(杨沂中)放心了。啪,这杯酒一仰脖进去了。然后,岳飞收拾完了出来,说:“十哥,我信你。你敢喝我这杯酒”,就是你不担心里面有毒,证明你心地磊落。
杨沂中一脑门子汗往地上甩,我差一点话,我要不喝这杯酒,岳飞跟我翻脸了,总算我的任务可以完成了。带着岳飞上路。岳飞上路,他要经过岳家军的驻地。岳家军都明白,大帅为什么去啊。那肯定是,因为岳云、张宪是从军中抓走了嘛,所以都明白大帅这一去绝无好下场。所以,投宿的时候,借宿在古寺里,借宿在人家,这杨沂中都让人看管岳飞,但是他不敢公开跟岳飞翻脸。因为岳飞甭管是论功劳,论地位,论声誉都远在他之上,他没法公开翻脸,就暗中监视。他就看到一拨一拨地岳家军的将领到驻地来见岳飞,然后这些将领声泪俱下跟岳飞谈,谈得声泪俱下。然后,岳飞最后拍桌子把他们全给轰出去了,神色冷峻,拍桌子把他们都轰出去了。说什么呢?岳飞他要表明自己的心迹,“皇天后土,可表此心。我不负朝廷”,你们不要跟我说这些。很有可能这些将领劝岳飞,咱不能说谋反吧,最起码要自救。岳飞都拒绝了,“我不负朝廷”,所以我到了朝廷上,这个事全能讲清楚,没有什么可怕的。于是,岳飞就到了杭州城。
岳飞行事光明磊落,但求问心无愧,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岳飞决定跟杨沂中回杭州。但是,一回到杭州,不容岳飞分辩就被打入大牢,严加看管起来。那么,秦桧会派什么人来审理岳飞这个案子?而岳飞谋反的罪名又是否能够定案呢?
一进杭州城就给下了狱了,下到了大理寺监狱,由御史中丞何铸主审岳飞。进入厅堂,岳飞一看四座官员。哎!我堂堂的岳侯,我堂堂少保,怎么枢密副使跑这儿来了?你们干吗给我带到监狱里来?何铸说:“有人告你谋反。”岳飞二话不答,衣服一脱,背上四个大字“尽忠报国”。评书演义说是“精忠报国”,可能是从“精忠岳飞”那儿演绎出来的,“尽忠报国”。而且这四个字也不是他妈刺的,在身上刺字这是技术活,他妈肯定干不了这个。我不用说话,随时看背上这四个字“尽忠报国”。御史中丞何铸一看,你说这样的人谋反,打死我,我也不能相信。让我审他,没法审。审了几天也审不出什么来。“你说王贵告我谋反,好,你让王贵来,我跟他对质。”王贵敢来吗?他不敢来,王贵根本就不敢来,他愧对自己的老上司。王贵不敢来。“好,那你说王俊告我,你让王俊来。”“王俊他死了。”“王俊死了,那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我们俩谋反?”“因为王俊给张宪写过信,这个张宪或者是给王俊写过信,甭管谁给谁写过信,信上有谋反之意。”岳飞说:“好啊,你把信拿出来我看看。”“信让张宪烧了。”岳飞说:“这叫什么?你说你有人证,你那人证死了。你说你有物证,你那物证烧了。然后你说我谋反,您让我承认。您不觉得滑稽可笑吗?你跟这审我,你不觉得滑稽可笑吗?”
何铸自个儿都不好意思,是,这案子没法审。本来就是冤枉人家,这案子没法审。你看,人家顶天立地一个大丈夫,我不能干这缺德事。
何铸说:“我不干了”,找秦桧去了,“丞相您换人吧,这案子我可审不了。我不干了。”
然后,秦桧把实情说出来了,“上意也”。不是我要你审的,皇上要你审。你不审你这官还干不干了?你不审,你这御史中丞还干不干了?何铸说:“我岂为区区一岳飞请命。”从这句话就看出来,何铸并不是很看得起岳飞,“区区一岳飞”,何铸御史中丞,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监察部门的首长,文官看不起武将,“我岂为区区一岳飞请命”,不过什么呢,“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之心,非社稷之长计。”将来社稷有难,谁去定国安邦?秦桧一看,你榆木疙瘩脑袋怎么劝都没用。你不审,下去吧,官甭干了。把大奸贼万俟卨推到前台,你去审他。你跟他不是有仇吗?他当年那么轻慢你,现在总算有一个出口气的机会了。所以万俟卨来审岳飞。审岳飞用遍了毒刑,拷打岳飞。岳飞一代名将,在厅堂之上他受毒刑。然后说,他挨了打吧,身体很痛苦,很疼啊。岳飞站立的姿势就很散漫。结果岳飞刚一松懈一点,想喘口气,松懈一点想站,马上狱卒就喊:“岳飞插手立正!”这样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悚然听命,每读史读到这个地方,就是人们讲“读史读到伤心处”,历史有让人伤心的地方,每读到这个地方——那样的大将,名将,为国家立下赫赫功勋的名将,“委命下吏”。一个小小的狱卒居然敢呵斥“岳飞插手立正!”岳飞就得悚然听命。
所以,这么审,审不出结果来。审不出结果来怎么办呢?最后宋高宗就下旨,甭管有没有结果,甭管有没有口供,赐死。这道旨意,史学家们认为肯定有。如果没有宋高宗的首肯,秦桧是不敢弄死岳飞的。肯定有,但是永远找不到了,那肯定后来就被销毁了。所以,“风波亭上断送忠良”。
岳飞当时被关在了临安的大理寺狱中,这里是南宋最高法治机关之一,而风波亭正是狱中一座亭子的名称,相传一代名将岳飞就惨死在这里。那么,岳飞最后是怎么死的?他在狱中的最后时光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据说,在监狱里的时候,有的岳飞的老部下置酒去探望岳飞。岳飞是在监狱里过的大年三十啊,所以这个老部下就去看他,不知道怎么混进去看他,让岳飞喝酒,喝屠苏酒。
岳飞看到屠苏酒,那是泪下潸然,他想起当年什么?“见屠苏想起了黄龙痛饮。”岳飞平时酒量很大,因为有一次喝酒打了人了,高宗皇帝说,你别喝酒了,你以后就别喝酒了。所以岳飞立誓,什么时候我再破这个酒戒?“收复中原,迎回二圣”,我破酒戒,否则我不开戒。现在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后一杯酒了,“见屠苏想起了黄龙痛饮。满江红,班师昭,历历前尘”。本来这杯酒应该什么时候喝?现在在这种场合下喝,“除夕夜冷狱森森”,在这种场合下喝,所以想想这内心这种感受。岳飞在大理寺蒙冤的时候,在监狱里假装让岳飞沐浴,说,岳飞沐浴之后,古人的衣服不是长、大嘛,说给岳飞脱衣服的时候,力士涌入,猛击岳飞两肋,打他的两肋,然后把岳飞给害死了。
还有的说法是赐毒酒,岳飞饮了毒酒就含恨去世,含冤去世。本来秦桧心存愧疚,大英雄被害死了,所以本来一开始说的是“岳云、张宪流放”,高宗皇帝下旨“判斩刑”。两员名将啊,尤其那个岳云死的时候才22岁,那样的地战场上出生入死的百战名将,判了斩刑。所以英雄殉难之后,守官、抄家。一抄岳飞的家,发现了什么呢?“岳少保既死狱,藉其家。仅金玉犀带数条,及锁铠兜鍪,面蛮铜弩,镔刀弓剑鞍辔”,全是武器,“布绢三千余匹,粟麦五千余斛,钱十余万,书数千卷而已。”你看,那为国尽忠一辈子的人,死了之后家里抄出点什么东西?都是兵器,平时自己穿的铠甲。然后,三千多匹布帛,五千多斛粮食,十余万钱。然后,一些薄田,也没几座宅子,而且全都没收入官。你再看那几位,包括韩世忠,岳飞也比不了啊。韩世忠一年他的地租的收成就是五万石,岳飞可能几千石也就是。所以,你看这样的人长寿,这样的人短命。大英雄去世的时候,含恨而死的时候才39岁,儿子22岁。所以,可想而知千古以来就令志士扼腕叹息啊!
岳飞一代名将,千古英雄就这样含恨而终。那么,在当时有没有人为岳飞鸣不平呢?这个人会是谁?而“莫须有”的典故又是怎么来的?“莫须有”正确的解读应该是什么呢?
史籍上记载,说岳飞在大理寺蒙冤的时候韩世忠曾经就豁出去了,韩世忠本来是事关已高高挂起,我只要能保命不惹祸就完了。韩世忠这个时候急了,豁出去了,去闯进相府见秦桧:“岳飞到底有什么罪,你要害他。”秦桧回答:“其事莫须有。”所以,这个“莫须有”后来变成一个成语了,“其事莫须有”。对于这个“莫须有”的解读,有人说是“可能有”。不对。
“莫须有”是什么意思啊?“难道没有吗?”应该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秦桧跟韩世忠用的是什么话?反问的语气,诘问的语气。“你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他的罪难道没有吗?”
一句话就把韩世忠给打发了。证明秦桧怎么样?有恃无恐。我懒得跟你废话。不是说,韩世忠过府一闯,问秦桧,拍着桌子问秦桧:“你这么做自毁长城,过得去吗?”秦桧哆哆嗦嗦,嗫嚅地说了一句话:“可能有吧。”不是这意思。秦桧的气势比韩世忠大多了,“难道没有吗?”这就从这句话上就可以看出来,岳飞的悲剧的症结所在。秦桧有恃无恐啊,铁案如山,你翻不了了。整个宋高宗一代,没翻案,宋孝宗的时候才给岳飞翻案。岳飞死后几十年才追封鄂王,宋朝又要北伐的时候才追封鄂王。《宋史》是元朝的人写的,元朝人写《宋史》的时候,写到这一段这个元朝人大发感慨,说什么呢?
“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这话什么意思呢?
说西汉以来啊,像韩信啊、彭越啊、周博啊、灌婴啊这样的名将“代不乏人”,每朝每代都有。然而像岳飞这样文武全才,仁智并施的名将“一代岂不多见”,没有过。说关云长通《春秋左氏传》之学,我们前面就说这个问题,哪个地方一塑庙,关云长读书都读《春秋》,好像关王爷一辈子就会念这一本书,“四书五经”,它只是五经之一,关王爷一辈子就读这一本书。而且你也没见过关王爷的文章,也没见过他的文章留下来。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不都留下来了嘛。但是,我们看岳飞,在朱仙镇,皇上让他班师,他有答诏,有奏折,这些奏折,今天岳飞的这些东西全都留了下来。岳飞的孙子岳珂专门编了一本集子,全都留了下来。你的东西你可以看出来,他有诸葛孔明之风。他最喜欢的就是前后《出师表》,他的手书《出师表》都留了下来。所以,他是这样的一个忠义之人,结果不幸遇害,就像当年南北朝的时候刘宋杀檀道济,杀大将檀道济,也是怀疑大将谋反要杀他。檀道济就说:你们自坏自己的万里长城。说岳飞也是,你宋高宗自坏长城。所以,呜呼冤哉!呜呼冤哉!后人对他的评价是这么高,当时出使金国的南宋的使臣叫洪皓,听说岳飞冤狱之后,痛哭流涕,给南宋写密信啊。把这个密信藏在蜡丸里,驰疏奏报,惋惜地表示:“金人所畏,服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金军跟岳飞叫岳大爷,“以父呼之”,伯父,你是我大爷,我怕死你了。结果一听说他死了,大家摆酒相贺,我们这个大对手啊,我们这个对手啊,没死在我们手里,他也不可能死在我们手里,结果宋朝自毁长城。岳飞这个人无论人品,无论他的战功,无论他的学识素养,在中国古代的名将当中堪称是数一数二。曾经有这样的一首诗,这首诗叫《题骤马风》,我们听尤其最后两句:“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我七尺之躯捐报明君圣主。“怒指天涯泪不收”,结果明君圣主就这样对待他,酿成千古冤狱。岳飞一死,宋朝跟金国的和议就要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