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你不给我留面子,我就把你打入死牢

大权在握更要小心谨慎

李善长一直处于惶惶然的噩梦中。李彬事件使他日渐失宠,杨宪出事,虽未直接牵扯到他,但首辅有逃不脱的失察之过。向汤和借用三百兵丁做工匠的事,无异于那桶出自他家阴沟的臭泔水,叫他喘不过气。他只能消极地等待,有一天皇上会厌烦地摆摆手,让他回家抱孙子。

朱元璋早该下决心处置李善长了,敲打他、冷淡他,也算一种暗示,他希望给李善长一个体面的结局,由他自己叩请告老致仕。可这个李善长居然硬扛着,死猪不怕开水烫。

这已是掌灯时分了,太监正在殿里殿外点起明烛来。胡惟庸用眼一溜,就看到了那张写有“李善长”的字条,但他不动声色。

朱元璋像是对胡惟庸说,又像自言自语:“这人老了一定昏聩吗?不然怎么会有老耄昏聩这个词呢?”

胡惟庸说:“有的人老,是从躯体上老,有的人是从心上老,前者不能算老,心态老朽了才是昏聩。”他的呼应含而不露,意思却到了。

朱元璋又问他昏聩和利令智昏有何不同。这当然也是明知故问。

胡惟庸说:“利令智昏是坏人,昏聩不是。”他料想朱元璋是在往李善长身上引。

果然,朱元璋说:“李善长大兴土木,又包庇李彬,与杨宪勾勾搭搭,向汤和借兵肥私,是昏聩还是利令智昏?”

这问得太具体了,叫胡惟庸很为难,但他不能给朱元璋一个落井下石的印象。谁都知道李善长朝不保夕,在相位上待不了几天了。最有可能接替他,也最为李善长鼎力推荐的杨宪又是那么个下场,胡惟庸的蹿升几乎是人人都看明白的了,越是这种时候越该谨慎,不能给朱元璋一个急不可耐的印象,更不能使人感到他胡惟庸不择手段。反倒是应当说李善长几句好话。胡惟庸了解朱元璋的脾气,他决不会为几句不咸不淡的好话左右而改变决心,这好话也就无伤大雅,也无损他的升迁了。

胡惟庸说:“丞相当然不是利令智昏,连昏聩也不是,是被人蒙蔽,一时糊涂。”

“你到底向着你的恩师。”朱元璋淡淡道。

“李丞相不同于别人,是开国元勋,功勋卓著,即使真的老朽了,摆在那里也好看。”

这个摆字用得极有学问,朱元璋听了都舒服,道:“如果有的人自恃有功,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朕会毫不犹豫地让他回家抱孙子去。”

胡惟庸眼里闪过亮点,意识到晋升良机就在眼前。他用忧虑的口气说:“他走了,杨宪处死了,朝中还真找不出能代他为相的人了呢!”

朱元璋脱口而出:“你和汪广洋干。”胡惟庸瞪大眼睛,半晌才跪下去说:“皇上请三思。论资历、论才干,臣都不配,百官攻击我倒无所谓,到时候会说皇上不会选贤任能,有辱皇上名声。”

朱元璋说:“朕只要做了,就不后悔。你起来,朕告诉你,朕早有重用你的意思,有人说你虽精明干练,却叫人看不透。也有人说你口是心非,包藏祸心,你自己觉得呢?”

朱元璋喜欢这样当面提出不好回答的问题。

胡惟庸说得十分得体,既不自夸,也不辩解,他说自己整天在皇上跟前伺候,“皇上最能看透臣,臣自己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也不一定。”朱元璋说他连自己的养子朱文正都没有看透,更不要说别人了。他用人,敢用,也敢罢,他警告胡惟庸,一旦坐了相位,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也可能大权在握忘乎所以,要做赵普,而不是赵高,望他好自为之。

这等于是单独对胡惟庸下了上谕,接替李善长的相位已是板上钉钉了,多年的努力、多年的宿愿、多年的抱负,总算开花结果了。胡惟庸既要在皇上面前掩饰住狂喜而不至于失态,一方面又要尽善尽美地表达出对皇上的感激和忠诚,最好的办法是流泪。

他的泪腺还真帮他忙,顿时泪满双颊地跪在了朱元璋面前。

胡惟庸说:“陛下方才的教诲之言,我会铭记终生的。”

这时有值殿官递上一份奏疏,原来大将军蓝玉奏报,他已率兵攻占拉河,在那里屯兵驻防后,想回京面奏。

朱元璋接奏报在手,对胡惟庸笑道:“哪里是来面奏,是想媳妇了。也难怪,这些将领,这么多年屁股几乎没离开过马背,有些人还说朕重武轻文,没有武将驰骋天下,江山能打下来吗?今后可把轮休当成制度,让武将轮流回来休假,或者长期驻守在边塞的,可带妻小。”

胡惟庸称颂这个办法可安武将之心,也尽人情,他愿领旨去办。

李善长告老还乡

李善长还是识趣的,一经得到朱元璋的暗示,立刻连夜上了一道表,称自己年迈体衰,精力不济,继续为相监国,会误了社稷,故再三恳请告老还乡。

朱元璋在早朝的时候,叫值殿官当众宣读了李善长的辞官表。

朱元璋说李善长功在社稷,不准他致仕,再三慰勉挽留。

李善长不傻,他周围的人也都帮他谋划。朱元璋的挽留不过是虚应故事、官样文章,是在表现他的不忘勋臣的恩崇,是在示恩,也是给这位开国老臣留够了面子,李善长岂可当真?

于是李善长又接连上了两道泣血顿首、诚惶诚恐的辞官表,朱元璋终于在于心不忍地表白后,忍痛割爱,赐他荣归故里了。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李善长带着家口回老家濠州。

长江边上一溜十几条大船整装待发,帆也升起来了。陈宁、詹徽、陆仲亨、郭兴、费聚、吴桢等官员都来为李善长送行。李善长站在码头上,众官为他敬酒。李善长眼含着泪,说:“老朽真不敢当,本来想悄悄走的,却还是惊动了各位。”

李善长心里有一种无以名状的失落感。皇上明知他今日启程返乡,却毫无表示,他本人不来,至少要隆重地委派一个钦差送上一程啊!最终皇上还是没给足他面子,也叫这些朋友同僚们看着冷清,这是他心里酸楚的原因。

郭兴说:“丞相劳苦功高,平时待我们如兄长,你今日荣归故里,岂能不送?”

费聚说丞相才五十七,怎么就不叫干了?语中有不平之意。陆仲亨用力踩了他脚一下。李善长说自己老了,糊涂了,办了些让皇上不放心的事,此次归乡,当老守田园了,望各位好好尽职尽责,为皇上出力。

陈宁说:“说不定哪一天,皇上又会想起丞相的好处,一纸诏书召您回来呢。”

李善长苦笑说:“不可能了,覆水难收啊,覆水难收。”他把手里杯中酒全倒进口中,正要告辞登船,有人喊:“皇上来了!”

李善长一惊,举目望去,果见大路上黄罗大伞,卤簿仪仗浩浩荡荡而来。真的是朱元璋来送行了?他顿时感到少有的满足和荣崇,甚至对方才心中的抱怨都有自愧之感。

朱元璋的大驾惊动了来送行的百官,都跟在李善长身后向朱元璋拥过来。当朱元璋走下帝辇时,见李善长、李存义和送行官员俱跪于地上,便招呼说:“都起来,你们跟着跪什么,你们和朕一样,是来送行的呀。”众人起来后,朱元璋对身后的汪广洋、胡惟庸说:“我和胡丞相、汪丞相是来送李善长履任,而非归隐。”

大家都有点愕然,你看我,我看你,难道又不让他致仕了吗?

汪广洋说:“李丞相将是中都的监修官。”原来是这么个官儿。

此前朱元璋已颁诏在濠洲兴建中都宫城,他要把自己的故乡也修成与金陵一模一样的宫城,使故乡披上皇家的圣洁之光,成为陪都,他今天送行时宣布李善长执掌中都修建之事,并说屈尊百室先生为社稷再出一把力,算是老骥伏枥吧。

这虽不是什么大差事,又不可能与丞相相比,毕竟可以说李善长没有完全回家养老,皇上总是给他找了个营生干,也心满意足了。

朱元璋又说:“你好好休息一阵,说不定哪一天,你还得回来为朕出力呀!”这话虽不可认真,听起来也舒服。

胡惟庸捧上了大印,李善长接任后说:“谢谢皇上大恩,这叫李善长倍加惶恐,只有鞠躬尽瘁为国尽力了。”

朱元璋把他拉到一旁,亲热地说:“还有件事要借丞相大名呢。”

李善长说:“皇上请明示。”朱元璋说他从前就相中了常遇春的女儿,想聘为朱标的太子妃,没想到常遇春会猝死,就没来得及下定。朱元璋想请李善长充当这个媒人。

李善长心情大为改观,他笑着说这是皇上看得起他,岂有不愿之理。他此行正好去常遇春老家,就按御旨下定。

几个太监在云奇带领下抬上了两口红箱子,朱元璋说:“这是聘礼,请带上。”对于李善长来说,今天是不快的日子,却意外地得到了补偿。

老进士刘三吾

转眼间会试也结束了,举世瞩目选拔状元的殿试在华盖殿隆重举行,从朱元璋起,大臣们全穿上了大典的吉服,华盖殿里外张灯结彩,喜乐奏鸣,钟鼓之声悠扬,南京城如同过节一样洋溢着喜悦气氛。

刘基恭恭敬敬地送上了名单及考卷,说:“启禀陛下,下面要上殿来廷试的是会试中二甲的第一名传胪。”

朱元璋拿起那张差不多有一丈长,三尺半宽的宣纸卷子,先看糊名处,不禁念出声来:“楚方?又是他?”

刘基说:“正是那个给皇上呈上珍珠翡翠白玉汤的举子,他的才学不古板,立论又振聋发聩。”朱元璋看了看卷子不禁大加称赞:“楚方果然才学出众,这文章写得不落俗套,我历来不喜欢因袭。”

朱元璋传谕,宣楚方上殿。刘基亲自站在丹墀上喊:“宣会试二甲一名传胪楚方上殿!”这喊声一递一传地传出去,喊声余音久久不散,一时钟鼓和乐声大作。

少顷,明眸皓齿无比端庄的楚方玉款款上殿来,她的风度吸引了殿下群臣所有的目光。在众人瞩目下,楚方玉站到了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满心欢喜,竟破例地开了句玩笑:“传胪今天不是来献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吧?”楚方玉笑笑说,珍珠翡翠白玉汤不过是果腹之物。今天想在圣上跟前说的是一味药。

“一味药?”朱元璋不解,众人也都不知所以。

“治国如同医病,”楚方玉说,开对了药方,可治病救人,出治国良策,可免灾祸,富国强民,这也是方子。原来她开的是治国之方。

朱元璋说:“有理。”他又看了看卷子,“你叫楚方?怎么和江南才女楚方玉只差了一字?”

楚方玉说:“回皇上。楚方玉是我的姐姐。”

朱元璋不胜惊奇,叹道:“这么说,当年给朕喝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姑娘就是与苏坦妹齐名的才女楚方玉吗?”

楚方玉说:“正是。”

“可惜、可叹,是朕无缘。”朱元璋说,“一个苏坦妹遭遇不幸,另一个也英年早逝,是天丧斯文啊!”在楚方玉进去殿试时,同样中了进士的李醒芳和诸多新科进士们都等在奉天门外,等候进去廷试、对策,这是关乎他们命运的最后一关,一些人还在临阵磨枪,或躲在墙角,或背靠大柏树,口中念念有词,在想文章。

李醒芳一直担心楚方玉会不会又节外生枝。七十二岁中了进士的刘三吾满面红光,配上皓白之发,有一种鹤发童颜之相,他踱过来与李醒芳闲聊。刘三吾说:“楚方先生年轻有为,只是言语过于尖刻,你没提醒一下,面对皇上一定要谦恭?”李醒芳说她就是那个脾气,是福是祸由她去吧,她这人并不把升官当成正路,不过是好玩罢了。

“好玩?”刘三吾以为他在说疯话,他穷毕生之精力,耗尽家资,耗尽年华,考了五十年才考到今天出头露日的一天,却有人把这当成好玩?这是他根本不能接受的说法,真是话不投机。

李醒芳不理他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各有志,说也无益。他还是有点担心楚方玉,万一有什么不妥,能像上次珍珠翡翠白玉汤那样化险为夷,也就烧高香了。

今天的楚方玉很受隆遇。由于朱元璋格外喜欢楚方玉,赐了她座。朱元璋问她,朱氏王朝最得人心的国策是什么?

楚方玉回答是设官为民和倡廉惩贪。如果皇上再多杀几个朱文正、杨宪,百姓会更拥戴陛下。只是,这皮场庙里剥人皮,衙门里摆僵尸不敢恭维。

“为什么?”朱元璋说,“以史为镜,可正本朝,以贪官为戒,可儆效尤。”楚方玉认为,贪婪本性并不是僵尸可以吓退的。

“也对。”朱元璋又问,“依你看,朕所行所言,有过者是什么?”这一问,群臣全把目光集中到楚方玉脸上了,不知她怎样回答,作为臣子,歌功颂德唯恐不及,还有胆量指出皇上的失误?大臣尚且如此,一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小子更没此斗胆了。

不料楚方玉竟然答:“有过不止一项。我以为,陛下大过有三。”

朱元璋脸上的肌肉跳了跳,脸开始拉长,束腰玉带也不自觉地拉到了肚皮下。楚方玉视而不见,她指出:“陛下第一过是分封太多太滥,第二是用刑过繁,三是求治太切,欲速而不达。”朱元璋怒目而视。

宋濂看了刘基一眼,刘基怕她不知深浅招祸,忙给她使眼色,宋濂提示并为她解围,说:“楚方说的三过都是瑕不掩瑜的小过失。”

楚方玉并不买他的账。她对朱元璋说:“现在皇上的诸王尚小,还没有到分封的领地去,危机尚未暴露,但终究是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碍于在群臣面前,又是廷对,强忍着没有发作,就让她说下去。楚方玉便不知天高地厚地大谈其道:“历史上裂土分封,各王都要建城池,设百官,养军队,收赋税,实际是国中之国。皇上不要以为都是自己的骨肉,会相敬如宾。皇室之中,诸王多不是一母所生,即使是同父同母,一生下来就有各自的奶娘、奴仆、老师,加上外戚,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圈子,底下的人各为其主,都希望自己的主子承继大统,于是就会失控,尾大不掉,人人觊觎皇位,就会演出一幕幕血腥的火并。汉代的七王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不就是昨天的事情吗?皇上分封诸王,看上去是爱护他们,其结果是害了他们,也害了自己,害了自己苦心孤诣建立起来的国家,等到明白过来时,一切都晚了。”

在刘基听来,这是足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看得这么深远的人本来就是凤毛麟角,看出来又敢于这样直言的人,就更是屈指可数了。他很佩服这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才子,却也为他捏了一把汗。

朱元璋终于到了忍耐的极限,勃然暴怒地拍案而起,指着楚方玉说:“你这狂徒,哪里是来廷对应试,分明是来离间我骨肉。来人啊,给朕拿下,打入死囚牢!”

所有的喜庆的笑容、气氛全都冻结了,大殿上死静,人们的喘气声都清晰可闻。楚方玉一听,反倒冷笑,丝毫不惧。朱元璋更气了,认为这是对皇权的轻侮,他怒道:“你还敢嘲弄朕!”他把屏风上挂着的剑抽下来,拔剑出鞘,冲过去突然架到了楚方玉颈上。群臣大惊,全都蓦然起立,屏息不敢出声。

刘基不得不出来讲话了,他劝道:“皇上息怒,楚方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说话不知轻重,但还是一片好心。可拉下去打五十大板,永不准再来应试,革除二甲头名传胪也就是了。”宋濂也出来讲情:“今天是皇上登极以来第一次廷试取士,如因进士对策而杀人,传出去不好。”朱元璋这才收回了剑,也冷静多了,但仍是气难消、意难平,执意将她先押入大牢,若不是今天是好日子,他说定要亲手杀她,以解心头之恨。

被武士拥下殿去的楚方玉说:“什么开明纳谏,什么礼贤下士,全是假的,连听听逆耳忠言的勇气都没有。皇上罢黜孟子是怕百姓,连‘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都不懂,还要学秦皇、汉祖、唐太宗吗?笑谈而已。”

群臣吓得捂耳朵。朱元璋只装听不见,可心里却免不了受到巨大震动。朱元璋手中的剑当啷一声掉在地上,他说:“朕头疼,殿试改天吧。”说着自己从后面走了。好多大臣从麻木和惊恐中醒过来,有甩了一把汗的,有长出一口气的,都争相逃命似地出殿。

刘三吾、李醒芳等人正在巨大的金鼎前走动、闲聊,猛听一阵杂沓脚步声,望台阶上一看,武士押着楚方玉正往下走,随后大臣们潮涌一般出来,作鸟兽散。

刘三吾问:“这是怎么了?方才咱们还说楚方兄有望点头名状元呢,怎么转眼间成了罪囚?”

李醒芳没心思听他唠叨,不顾一切地追上去,大叫:“方玉!楚方玉你怎么了?”一边喊一边堕泪。楚方玉回头看了他一眼,说:“你看,这就是想要进身的下场。这个状元你还拿吗?”

“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说这个。”李醒芳说,“你到底因为什么得罪了皇上?”

“走开!”武士们不客气地拦住了他,楚方玉被强行押走了。

值殿官在高喊:“殿试改期,请等候黄榜告知。”

后宫魅影

朱元璋一个人关在书房奉先殿里,情绪极坏地走来走去。他没想到小小的楚方会这样胆大包天地指斥朝政,会这样不给他在文武百官面前留点尊严。他此时没有心思去琢磨楚方的建言有无道理,一想到殿上被数落得那么狼狈,他就怒气升腾。

马秀英得到消息,借送新茶的名义来安慰他:“皇上犯不上生这么大的气。再说了,人家未必不是一番好意,历史上的事,有时也是前车之鉴啊!”

朱元璋道:“这样的乱臣贼子定不能饶,恶人由朕来当,行了吧?”马秀英顿时被噎住,哑口无言。

管事太监进来奏告,说大将军蓝玉求见,已在御花园等候多时了。朱元璋这才想起这件事来,稳定一下情绪,传旨召见。

但蓝玉却不知去向了。原来他在园子里等了约半个时辰还不召见,有点不耐烦了,想想这里离郭惠的万春宫不远,便向那树丛后露出的重檐黄瓦的宫殿张望,希望她能出现,有机会一睹芳颜,可风吹树响,视野里除了太监、宫女,哪会有佳人的影子。

想到此时郭惠已成了拥在朱元璋怀里备受宠幸的妃子,蓝玉心里又酸又痛,又恨又自责。能怪谁呢?人家郭惠倒是韧如丝的蒲柳,可惜他蓝玉不是磐石无转移。当年在瓜州渡舟中,只要他蓝玉点一下头,他们就可双双逃亡,为了爱情而私奔,郭惠连银子都带出来了。

蓝玉不是不爱她,就是今天,在他心目中,也只有郭惠一个女人的位置。可惜呀,在最后的试金石上,他蓝玉不过是一块烂石,点石岂能成金!他退缩了,为了他的前程,为了他的荣华富贵,在心中那杆秤上,爱的分量显得很轻,他失去了她,留下了内心一道流血的伤痕。

如今她心目中还会有蓝玉吗?一个贵为天子淑妃的女人还会有非分之想吗?她恨自己吗?会不会旧情复萌?蓝玉一点把握没有,却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恨不得立刻飞过宫墙去见她一面,哪怕给他一点点表白的机会也好……他就这样忘乎所以鬼使神差地向万春宫走去,一切可怕的后果他连想都没想。

蓝玉时走时停地来到万春宫墙外,听见有箫声传出来。他拾了几块砖垒起,站在上面翘首向里一望,只见郭惠一个人坐在花藤架下品箫。

蓝玉一时无法控制自己,拾了一块石头丢过墙去。

石头打在花架上,落下几片花、叶。郭惠疑惑地站起来,四下看看,见没什么动静,又坐下去,刚把箫送到唇边,又一块石头飞过来,打在她脚下。她低头一看,并不是石头,而是一块玉佩。

她惊疑得叫了出来:“谁?”

“是我,惠妃娘娘不认得我了?”蓝玉的头从墙外露了出来。

郭惠已经认出蓝玉,英姿勃发的蓝玉潇洒如初,又平添了几分成熟、干练。郭惠这一惊非同小可,她四下看看,说:“是你?你怎么跑这儿来了?”

“说来话长。”蓝玉说,“我进去再说。”他一纵身就上了墙头。

郭惠吓得说:“别,别,这成什么样子!我要喊了!我一喊,你可没命了。”

蓝玉一边说:“你若忍心让我死,你就喊!”一边不容分说地跳进了小花园。郭惠吓坏了,心都快从喉咙口跳出来了。

她说:“你这是害人又害己呀!一会儿宫女们都会出来,皇上随时都会来,你这不是找死吗?”

“死我也顾不得了。”蓝玉一边说一边往她身边靠,他说几年来南征北战,人在马上,心却在她身上,这次被恩准回京复命,其实就是为了见上她一面。郭惠向后躲着,正无计可施,前面有几个太监一路喊着“皇上驾到!”这时候蓝玉躲都来不及了,郭惠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得帮他藏起来。郭惠吓得低声叫:“快,快藏起来!”

蓝玉四下看看,花树都很矮,无藏人之处,向左一看,有一口很精致的石砌小井,上面吊着辘轳绳索,他灵机一动,抓住井绳飞快地下降,把自己吊到了井中,但也只能吊在水面上,双脚呈八字形支在井壁上,弄不好会掉在水中。

这时朱元璋已在太监、宫女们的簇拥下进来了。朱元璋说:“朕一猜,你准在后花园里,喜欢花草舟桥,到御花园去不是更好吗?”

惊魂未定的郭惠笑笑,说不出话来。朱元璋坐下来,发现辘轳的绳索在微微晃动,就问:“你在打水浇花吗?”

“是呀,”郭惠不敢看他,只得顺着他说,园子里有点旱,几天没下雨了。此时黑乎乎的井中,四壁的水珠滴到闪动着波光的井水中,叮咚作响。蓝玉双手抓紧井绳,两脚踩在井壁上,很吃力。

他听朱元璋的声音嗡嗡的传下来:“朕今天不走了,就睡在你这了。”蓝玉心里不免暗暗叫苦,一时想不出自救的办法来。郭惠一听朱元璋要住在她这,急得不行,再三要求皇上还是到别处去。

朱元璋说:“怎么朕一来你就往外赶?”他多少有点不悦。

郭惠只得推说今天不同,身上不干净。

朱元璋顿觉怏怏,他说:“朕一来,你就不干净。”他叹了口气说他有时觉得无处可去,不如在奉先殿书房里休息好。

郭惠道:“皇后、宁妃就不说了,还有真妃、昭敬充妃、穆贵妃、安贵妃呀,我都快叫不上名来了,当皇帝真够累的了,是吧。”

朱元璋说:“后宫三千佳丽,朕独钟情于你。”

“得了吧。”郭惠不买他账,这话在别的妃子面前也会说的,她不稀罕听。她偷看一眼水井,胆战心惊地拉着朱元璋的手说:“走吧,坐这儿干吗,回房去吧。”她想给蓝玉留一个逃走的机会。

朱元璋偏偏不动地方,嫌屋子里太憋闷,说在外面坐坐敞亮。

郭惠又急又没办法,不断地看微微晃动的井绳在打主意。

朱元璋说:“你说,这世上什么人最累、最烦?”

郭惠心不在焉地说自己见识少,说不准。

“皇帝呀。”朱元璋说当皇帝,“一言九鼎,朕想让你死,你马上得死,朕想让他荣华富贵,位极人臣,也是一句话的事,所以天下人光看到了这个,觉得当皇帝最有趣、最过瘾。”

郭惠说:“陛下不也这样陶醉过吗?”

朱元璋说:“皇帝拥有天下,却最孤独。任何臣子,包括皇后、妃子、太子,多亲近的人也不敢对皇上完全地说真话,听到的全是好话、假话,你说他孤独不孤独!”

“这是你常常微服私访的理由吧?”郭惠说。

“是呀,”朱元璋说他总想亲耳听听人们背后怎么说他的功过,而不是当面。

郭惠说:“下次皇上再微服出行时带上我,我也有这个兴趣。”

“好啊!”朱元璋枕着郭惠的腿歪在了长椅上,半闭起眼说:“朕睡一会儿,你为我轰赶蚊虫,朕最怕蚊子咬。”

郭惠更为焦急了,想了一下,忽然“唉哟”地叫了一声。

朱元璋坐起来问:“怎么了?”

“一来事肚子就疼得受不了。”她皱眉弯腰站起来,“不行,我得回去躺着。”

朱元璋说:“朕扶你,叫他们熬点红糖姜汤来吧。”郭惠不放心地向井那里看了一眼。井中蓝玉双手捯着,靠臂力将自己提升到井口,小心地向外张望,见有个宫女在浇花,只好缩回头吊在半空。他已浑身冒汗,实在挺不住了。好在那宫女放下喷壶走了,他迅速地翻上井台,一口气跑到墙底下,已无力飞越,只好翻墙出去。

明明见蓝玉来到宫中,却没有了踪影,太监们慌了神,后宫里不能藏一个大男人啊!云奇一瘸一拐地正领着一群小太监在假山后寻找着。

小太监马二一指从石桥下走出的蓝玉,说:“那不是吗?”

云奇长出了口气:“妈呀,蓝将军你藏哪去了!叫我们好找。万一你藏起来逗我们玩,我们可惨了,一夜也不能睡,后宫里藏个大男人,那还了得!”

蓝玉说他等得发困,不知不觉躺在石桥底下睡着了。说着他从怀里拿出个皮钱袋,抖出些散碎银子,往石桥上一丢,说:“买果子吃。”

云奇说了声“谢谢将军赏”,他不动地方,看着那些小太监抢钱抢得前滚后爬,忍不住发笑。他叫蓝玉出宫,见皇上只好改天了,皇上等得不耐烦,不知到哪宫去了。

蓝玉灰溜溜悻悻而去,朱元璋也离开了万春宫。

月光下,郭惠一个人手把着辘轳,下意识地摇着,摇上来一个空柳罐斗,又下意识地一松手,柳罐斗“咚”一声,掉入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