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的态度

我猜贝克特就是看了佛经以后受了启发才发现了一种完全没有意义的说话方式,它首先否定了说话,然后开始胡说八道,叔本华曾受到了启发,发展出一种认为人生无意义哲学,相信人们最好的存在方式就是不存在,也就是“不出生”,但他在生命晚年取得成就后还是挺高兴的,存在主义也从佛法中汲取了营养,把罪恶归结到存在这样事儿上来,认为所有的错儿都出在存在这件事儿上,当然这听着挺对的,不过这话像是在说,“若是什么都没有,那么也许就会都没有了”。存在主义叫人认识到人生荒谬的一面,并以一种个人及集体的超越性努力来改变它,这至少比成佛更世俗一点——其实印度人最后也受不了这种太极端的宗教,他们基本上改信了印度教,佛法被迫流落世界各地,最终在世界各地重新找到相信它的人群。

我以为,在诉说生命之苦方面,佛法的确是不遗余力的,只是我认为和尚们并不比那些不遗余力种地的农民更有道德。一个和尚吃完了农民提供的饭食之后,会安慰一下农民内心的痛苦,呵呵,这就是他的道德,而农民的痛苦么,一般来讲便是对庄稼收成的担心,儿子能否娶到媳妇,老婆的病能否治好。和尚安慰的方式是告诉农民,只要一心向佛,就会保证来年丰收,或是让农民出点力气给庙里铺一层地砖,以便积上一点功德。在农民干活儿时,和尚也许会好心传他一个反复说来说去的咒语,好让他挥汗如雨时注意力得以分散,以便不感到很累。谁家要是死人了,道行高超的和尚会做一些法事,让死人升天而不是入地狱——让咱们明说吧,和尚其实是很职业化的,专长便是古代的心理治疗师,佛教理论便是一种治疗师的理论,如此而已——如果你特别担心你死后的事情,那么你最好找一门宗教信一信,你要不担心,抱着“死后的事情死后再说吧”这样一种心理,那么你就不用信了,当代心理治疗师荣格曾被问及死后之事,他考虑后说,“我不相信死后还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他本人曾拥有很多宗教方面的经验与资讯,为人比较诚实,我比较同意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