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良辰美景他家田 5.甲午一战惊天人
边境起纷争
中国曾经也是个有很多属邦的国家。缅甸、安南、朝鲜、尼泊尔都是。我们对于属国抱有唯一的一点希望就是它们能来朝贡,我们不去干涉属国的内政外交,更不会有殖民通商的经济政策。这些属国同中国的关系也还不错,按时纳粮,请求册封,如此而已。而且但凡属国内部有叛乱,中国都会不计酬劳、跋山涉水地前往摆平。所以,属国对于我们是拥戴的。
中国喜欢拥有自己的属国,是一种传统。因为中国文化的关系,古代圣贤君王,都追求使四夷倾心向往,然后散点钱财,传播一下文化。而这些国家多半就是我们的邻国,越南在我们的西南,蒙古在我们的西北,琉球在东南,它们基本上就是我们的边防线,属于国之门户,唇亡齿寒。
西方资本主义对清朝的侵略,除了直接攻打外,还有一种就是侵略属国。法国人侵占安南,在康乾盛世的时候就开始了。
英法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开始武力侵占越南南部,使越南南部六省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人因为湄公河不适合航运,把目光转向越南北部,并很快攻陷河内。越南无力抵抗,向当时驻扎在中越边境的刘永福求助。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协助抵抗法军侵略。黑旗军在河内城郊大败法国,刘永福身先士卒,冒死冲锋,斩法国数百人首级,法军被迫退回越南南部。后来,法军屡犯越南,并屡次向驻守越南的清朝军队进攻。法国侵略者为实现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及早达到据越南而侵入中国西南的目的,开始以全力来对付中国。中法之间正面冲突的危机日益逼近。
在战与和的问题上,朝廷内部纷争不休。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为代表的主战派,多次要求朝廷采取抗法方针,曾纪泽还照会法国,极力维护宗主国地位,毫不退步。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最终控制了局面。
宗棠憾平生
1883年底,法军向红河三角洲中国军队防地发动攻击。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法国舰队强行驶入福建水师的马尾基地,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8月26日﹐清廷颁发上谕谴责法国“横索无名兵费﹐恣意要求”,“先启兵端”,令陆路各军迅速进兵,沿海各地严防法军侵入。这道上谕实际上是对法国侵略者的宣战书。
同年,法军侵占中国台湾。分头进犯台湾基隆和淡水,刘铭传审时度势,放弃基隆,集中兵力扼守淡水,击退侵略者。转而,法军攻占谅山,进犯镇南关。冯子材率部英勇抗击敌人,获得镇南关大捷。冯子材乘胜追击法军,清朝电令乘胜即收,并在1885年4月7日,宣布停战撤军。对此,张之洞奏请朝廷,延缓撤兵时间,以克河内。然而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致使中法战争出现一个奇特的结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清政府在胜利情况下,同法国签订屈辱的《中*定越南条款》,对此左宗棠内心悲愤不能自已,病死福州。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话:“惟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中国西南从此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江市),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攻掠急先锋
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紧争夺市场,中国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还没有被瓜分的大国,拉丁美洲基本被瓜分完了,澳洲也没了,亚洲也几乎被瓜分殆尽,剩下日本和暹罗,还有一个中国。列强都对中国虎视眈眈。同治之前,列强实行帝国主义的仅英俄法三国。在中国门户被打开后,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美国中央政府消灭南方独立运动,恢复统治并加强统一。此时,东方帝国主义日本也兴起,光绪年间,我们处在帝国主义的四面包围之中。
在这个情况下谁表现得最积极?日本。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可是其市场狭小,资源尤其匮乏。尤其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钢铁和石油百分之百依赖进口,橡胶都依赖进口,当然它国内产一点铜,产一点很有限的东西。其本身3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森林覆盖率将近70%,几千万人口都集中在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带,直至今天。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得不是一点半点,大部分森林山地没有什么人。所以它极需对外扩张,它对外扩张的目标是中国和朝鲜。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与欧美列强共进退,失之欧美,取之邻国。日本当时也是半殖民地,直到1910年才废除不平等条约,国力也不强于中国。它就是敢于赌国运,对中国发动这一场战争。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西方列强为什么支持日本?日本独占中国,不会对西方列强的利益构成威胁?谁都想着瓜分中国,可中国毕竟不同于非洲,是史前文明时代,和拉美香蕉共和国也有区别,也不像当时的印度,从来没有统一过。中国在1840年以前是,就是到184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那么强那么大的国家,如果要去瓜分,就得考虑谁有这个实力。一口想把中国咬下,回头把牙硌掉了,这怎么弄?这个时候,小日本“不揣冒昧”地跳出来,我来,我打头炮,西方列强当然求之不得,因为你们俩都是亚洲国家,都是黄种人,属于黄种人的内讧,对于基督教文明没有任何的损失。你们来吧,既然日本愿意做先锋,帝国主义自然怂恿加支持,尤其是英国,表现最积极。
此刻,“帝国主义们的心情是矛盾的:它们希望战争,尤其希望中华帝国对外战争爆发,因为这不但可以削弱这个帝国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这个帝国目前的抵抗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自中国务实的官员致力于洋务运动后,帝国的防务实力让帝国主义们有点儿摸不着底了。只是,除了日本人之外,帝国主义们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至少是不能让日本人获得圆满的胜利。因为如果这样,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好处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中华帝国的版图和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
水师变“水狗”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事,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日军也趁机开进了朝鲜,挑起战争。当时的中朝关系,我们是宗主,朝鲜是藩属,是我们的藩国。藩国有难宗主出兵代为平乱,这是符合宗藩关系的。当然,这种关系完全不符合近代国际法,所以小日本说我不承认朝鲜是藩国,它是一个独立国家,你能派兵我也能派兵,清军进去两千,日军进去八千,清军一入朝鲜,迅速平定东学之乱,但是日军就赖着不走,蓄意挑起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有陆战和海战,陆战就是两场,平壤之战和辽东之战。海战是三场,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威海卫之战实际上是海陆都有,甲午中日战争首先是在海上打起。
黄海、丰岛、平壤战役属于第一阶段,战火没有烧到中国,辽东和威海卫就是在中国本土打的。首先是丰岛海战,因为日本增兵咱也增兵,所以北洋水师济远、广乙两舰掩护商船往朝鲜增兵,当时战争还没有爆发。结果日本联合舰队三艘主力舰不宣而战,对中国发动了突然袭击。日军有备而来,我们毫无准备,因此广乙舰沉没,济远受伤。有说济远管带贪生怕死,贪不贪生,怕不怕死不好说,不死也得一块沉没,所以济远号撤退。这样,两艘没有武装的商船高升号、操江号就暴露在日军面前,操江号上官兵被俘。操江号比较小,是一艘木壳木肋的老式军舰,原属南洋水师,后借调北洋用于通讯和运输,配置官兵82人,船龄已超过20年,虽然也配备5门火炮,但也只能勉强对付海盗而已,根本不可能作为对抗军舰的战船。操江号上面有20万两白银的军饷,也被日本缴获。高升号是我们租的英国商船,结果日本人挂出信号旗要求高升号投降,船上一千多陆军将士表示拒绝,用步枪射击日寇的军舰,然后放下小艇让欧洲籍船员离开了船。日本人发射鱼雷把高升号击沉,一千多名陆军将士落水,八百多人殉国。
丰岛海战等于是小日本不宣而战,首先挑起了战争。丰岛海战第二天,德宗皇帝发布上谕对日本宣战,第三天日本天皇也下了一道圣旨,对中国宣战,战争正式打起来了。在朝鲜境内进行的第一场战争是平壤之战。平壤是朝鲜的古都,仅次于国都汉城。清军17000人,日军16000人。日本人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但是战争还没有打起来,清军统帅直隶提督叶志超就打算放弃平壤城,退守鸭绿江。总兵左宝贵是个回民,坚决主张抵抗。说“敌人悬军深入,正宜出奇痛击,使其片帆不返,不敢再窥视中原,今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所以他是坚决抵抗。左宝贵守平壤玄武门,激战中警卫劝他摘掉红缨帽,脱去黄马褂,那一身红的黄的都跟交通信号灯似的,太明显,一看就是个高级武官。左宝贵说我穿上这一身衣服是激励士气,结果清军激励了,日军也激励了,发炮攻城,左宝贵亲自指挥重炮向敌人还击。在激战中,左宝贵腿上中了一弹,很敏捷地用一块布包好伤口站起来继续鼓舞士兵作战。最后,左宝贵以身殉国,平壤沦陷。叶志超一口气往北跑了五百多里,过了鸭绿江,连马都没下,日军尾追进入了中国境内。
只顾一人庆
几乎与平壤之战同时,北洋水师主力掩护陆军在朝鲜登陆,返航途中行至黄海,在鸭绿江入海口大东沟处遭遇了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一场激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主张坚持抵抗,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日“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舰身倾斜。“吉野”冲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撞沉“吉野”。“致远”舰向“吉野”号右舷高速撞去。日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所中,全舰官兵共252名壮烈战死。“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来相救,他拒不上艇,并说:“吾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
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外,经远舰管带林永升也壮烈殉国。北洋水师当年曾经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从综合力量上来看,不说强于日本的联合舰队,起码也应该是伯仲之间,开战的时候北洋水师是10艘军舰34000吨,日本12艘40000吨。北洋水师两艘最大的铁甲舰定远、镇远是远东第一流铁甲舰。
北洋水师自从1888年成军以来到甲午年间,6年时间不但未添一舰,甚至未添一弹,船只也没有很好地维护。海军的钱,被慈禧太后拿去修颐和园了。这样一来,北洋水师老矣。当时军舰争雄于海上,主要是比航速和火力,火力主要是看射速。北洋水师的平均航速是节,日本联合舰队是18节,联合舰队主力舰吉野舰的航速高达22节。另外就是火力,日本军舰的炮虽然比咱们小,但是它有97门速射炮,我们一门都没有。速射炮是新生事物。速射炮出现的时候,海军军费被拿去修园子了。吉野舰本来是大清订购的,连定金都交了,最后没钱了退货。英国看这一艘军舰砸手里了,皇家海军也不需要,就向日本兜售,打折卖给你,你要吗?日本多穷的国家,没有钱,明治维新是1868年,洋务运动是1861年,没有钱怎么办?天皇捐了30万,那会儿的日元是银洋,不像现在的日元,30万合不了多少人民币。各级文武官吏、国会议员把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捐出来,皇后把自己的首饰都献出来,以后就只能头上插樱花了。然后发行公债,老百姓踊跃抢购,甚至有日本女学生去卖身然后把钱捐给国家,就这么买的军舰。
日本是举国一致,君臣一体,上下同心,一定要把中国给打败。你再看咱们这儿,老太后拿着海军经费,过一个生日,铺张扬厉,用银700万两。700万两白银是一个什么概念?定远、镇远一艘是625000两,老太后过一个生日,北洋水师远东第一流铁甲舰能买11艘。老太太一个生日的花费再造一个北洋舰队没有问题。结果这个钱都抛出去了。慈禧太后做60大寿,翁同龢等大臣上奏请求寿诞从简,节约公众开支,补充前线军费,慈禧太后当即不悦:“谁要是令我一时不快乐,我就要他一生不快乐。”四下当即噤若寒蝉。
再看军队士气。据说日本有一个小兵出征,他妈这么跟他说,这一仗打完了,我希望在靖国神社看见你。言下之意就是没指望你活着回来。平壤之战,清军的统帅卫汝贵的老婆给他写的家信,被日本人缴获,登在日本军中的报纸上。卫汝贵的老婆给他写的家信是,老爷春秋58岁了,咱家有钱有地,上战场千万别玩命,能跑就跑。你想这人指挥的军队,不是说枪炮不如人,根本没有精气神。人家打仗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这可倒好,统帅都打了一上战场我就跑的主意,让当兵的给你玩命,开什么玩笑。
骇人大屠城
一样都是洋枪洋炮,清军那会儿已经使枪炮了,没有拿粪叉。刀矛弓箭都是爷爷辈的玩意,但还是不行。黄海海战中国5艘主力舰沉没,日本5舰重创。重创跟沉没的区别是重创的那个还能拉回去炼钢,咱们要炼钢得给它捞上来。我们的定远、镇远挨了二百多发炮弹都没事,是不沉之舰,主力尚存。你速射炮120毫米口径小炮,你就打,没事。
可朝廷不允许北洋水师继续出战,就此造成了黄海制海权拱手让敌。辽东之战,大清发祥之地,结果除了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抵抗之外,余皆一触即溃。这样,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辽东之战,日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全城2万多人,被杀得还剩抬尸的36人。
当时美国驻华使馆的武官在日军中观阵,被日本的暴行惊呆了,他给国内的报告中说,旅顺城内凝固的鲜血有一英尺厚,到处都是残肢断臂。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英国人艾伦对这次屠杀有过描述:“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剖腹,挖心的事在当时的旅顺并不少见,多少无辜无知的儿童惨死在日本人屠刀之下,很多世界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日本在中国的暴行令世界舆论哗然,日本不是文明吗,怎么能这么野蛮?日本为了掩盖罪行,赶紧把中国人的尸体收集火化,有人可能就剩一根指头了,哪找去?甭管是谁的往一块儿堆,骨灰装了满满七口棺材。这是什么概念,你看人往那一站那么大一块,烧了就一把,不信回家试试,就一把。你想七口棺材是多少?小日本有多狠。在坟上插一碑,上写“清国阵亡将兵之墓”。里面有将和兵吗?没有,将和兵都跑了,留下的都是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日军除了一路奔东北而来,还有一路就占领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最突出的成果,打到这个份上打不下去了,只得屈辱求和。
蚂蚁吞大象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李鸿章以致命一击,也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中国是大国,有4亿人口,军队95万,打的是一场自卫反击战;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干的是无耻的侵略勾当。可是最终清政府竟然失败了,日本上演了一出蚂蚁吞大象的荒诞剧。
大清政府,从来都是只记吃肉,不记挨打。清政府平定了国内叛乱,列强之间又相互争夺利益,暂时对于中国无暇顾及。在签订《北京条约》后,清政府内部一些握有实权的官员同英法之间不再交恶,西方殖民者在中国几乎不用费力地享受着既得利益,中国政治家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一些,他们对西方国家的友善充满了感恩。对于隔壁小国日本,清政府向来没有放在心上。
小日本不知道哪根筋倔上了,几乎从没停止过打中国的主意。它很无畏,妄图以它弱小的身躯吃掉中国,吃下中国是它这辈子的梦想,不管肠胃是否能够消化。明治维新后,小日本资本主义得到飞速发展,可能是由于非良性的过快发展,加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产生了军国主义的变种。日本变得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1855年,日本胃口大好,有政治家提出要占领台湾岛、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这种思想竟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了日本的主流思想。很快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得到具体化,并形成文字,日本出台了一部《清国征讨方略》,详细写明了征讨步伐。可怕的是,日本严格按照征讨方案,不动声色地发动了侵略战争,而且几乎完全达到了它的目的。
清朝政府无论如何都没想到隔壁的邻居,不怎么富裕,还愿意倾家荡产地花钱打仗。有好日子不好好过,动辄动武,盘算着怎样吃掉别人,不是我们的一贯作风。对于小日本毫不提防,是清政府最为失策的一步。对于国际形势一无所知的清朝,能够哄好西方列强不再炮轰,老佛爷就该在宫里暗自念阿弥陀佛了,更别说早做判断,提高警惕了。
人为意。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清政府跟洋人打了几次仗,便开始奴性十足。清廷实权人物慈禧太后、恭亲王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外交和军事一样,都是国家政治行为的重要手段。李鸿章过于老道,他企图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毕竟同列强打交道不多,对于洋人的认识不够,对洋人寄予的希望过多,放松了自己的军事努力。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延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李鸿章首先请求英国调停,他考虑英国在华既得利益最多,但没有想到英国和日本已经在背后进行了交易,英国甚至对日军击沉中国商船事件保持沉默。就这样,中国被英国出卖了,李鸿章转而请求俄国干涉,但这时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在远东争夺的筹码还不够,并不想和日本闹翻。人人都在打自己的算盘,没有国家愿意为了中国跟日本翻脸。老谋深算的李鸿章这次失算了。
李鸿章自认为武器装备落后于日本,对于战争并没有抱太多的胜算,主将尚且如此,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果然,在中日海战中,李鸿章主动放弃制海权,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李鸿章拱手相让。如此犹疑的战争心理,同小日本咬定中国不放松的决心,对比鲜明。
多起并发症
189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第一,割三岛,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第二,赔款两亿两白银。小日本穷疯了,狮子大开口,一张嘴多少,两亿!以前我们也赔,几百万,上千万,到头了。日本张嘴三亿,不许还价。兔子成精,比老虎还厉害,这下李鸿章发愁了,这三亿从哪儿筹?
李鸿章回旅馆途中被一个日本愤青给了一枪,日本愤青为什么要刺杀李鸿章呢?他认为我们能把中国灭了,凭什么跟他谈判,所以要一枪把李鸿章打死,让这个判谈不成,然后日军皇军就占领北京。哪一国都有愤青,爱国贼比卖国贼更可恶,他在道义上占了一个制高点,替国家做决定。当时日本的愤青能知道国库里除了耗子屎什么都没有了吗?
李鸿章的遇刺让日本政府非常尴尬,万一李鸿章愤然回国,这仗拖下去,就不太划算了。中国这么老大,什么时候征服完?几十年后它都没有能征服中国,甭说那会羽翼未丰满的时候。所以,日本见中堂受伤表示慰问赔款减一亿,你挨了一枪减一亿,李鸿章说那再给我两枪吧,再打我两枪,我值了,反正我七十多岁了,来日无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我自个儿去,再挨两枪得了。日本人当然不干,但因李鸿章挨枪,赔款从三亿元减到了两亿。
李鸿章二十多年训练的北洋水师,就因为这场水仗,葬送海底。此后的北洋水师,几乎完全蜷缩起来,望风披靡,不能再战。淮军声望,从此算完了。当时的舆论给李鸿章的压力很大,都说李鸿章昏庸误国,媚日卖国,更有甚者希望李鸿章以死谢天下,李敖曾经质疑,历史对李鸿章公平吗?
我们一起同李敖回顾那段历史:“一*五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日本马关当时叫下关,他们见了面,在日本的书里面,我们看得很清楚,日方代表是伊藤博文,就是这张照片,我们也看到李鸿章。”甲午战争后,李鸿章代表中国签订城下之盟,这两位被西方称为“东方俾斯麦”的人物坐到了一起。李鸿章是青年伊藤博文的偶像,年轻的伊藤博文曾经在维新时期到访中国,对这位晚清政府中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最具世界眼光和担当的中堂大人满是景仰。事隔不久,这位后辈小生同昔年偶像再次见面,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当伊藤博文提出来要台湾的时候,李鸿章谈都不跟他谈啊,你谈什么台湾啊,谈都不谈。可是形势比人强,我们看到当时日本人的口气,大家看看那几段伊藤博文跟李鸿章的对话,伊藤博文说,中堂,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就是说只有答应或不答应,YESORNO两句话,你是YESORNO答应不答应?李鸿章说,难道不准分辩?我跟你辩都不能辩吗?伊藤博文说,你辩好了,但不能减少,我要的条件不能减少,随便你辩可是不能减少。你想想这是什么口气啊!李鸿章是在这种情形底下跟日本的伊藤博文谈判的。”弱国无外交,国运如此,大清国国力弱到了极点,在这个过程中间,李鸿章被推到这样一个位置上头,非常无奈。
“我们再看后来对于台湾,李鸿章说如果不肯让,不肯割让台湾给你,又将如何?伊藤博文说,如果所让之地必须以兵力所到之地。我兵若深入山东各省,将如之何?意思是说,你不给我台湾,我就要你山东了,我打到山东去了。做这个假设,做这个威胁。李鸿章有什么办法,是牺牲山东呢,还是牺牲台湾?”日本以深入山东并进入各省相胁,言外之意是你愿意牺牲台湾还是愿意亡国。李鸿章没有选择,他怎么会不知道合约一旦签下,自己的名节毁于一旦,死后仍得背负骂名。
“我们再看日本人吵着要办手续,就一个月。李鸿章说时间来不及,两个月吧。李鸿章说,头绪纷繁,两月方宽,办事较妥;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你看伊藤博文怎么说,伊藤博文说尚未下咽,饥甚。口中之物,我还没咽在肚子里面,我肚子饿得要死。你看这什么口气啊,日本的王八蛋。”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谈判,是一场羔羊与恶狼的谈判。李鸿章全无谈判的筹码,这位73岁高龄的老人,抱着争得一分是一分的态度,拼力力争,“舌敝唇焦,磨到尽头处”,其实根本没有可商量余地,李鸿章不愿意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耻辱的条约上,最后却不得不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辽东三大岛屿给日本,使台湾跟祖国隔离。它大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如果说甲午战争以前,列强对大清帝国还有最后一丝敬畏的话,甲午战争之后这种敬畏彻底没有了。甲午战争以前我们打败仗都是输给英法。输给英法不丢人,全世界谁打得过英法?俄罗斯打不过,美国打不过,澳洲更甭提了,非洲还用说吗,拉美谁能打得过你,拉美不是从西班牙、葡萄牙这“两颗牙”手里独立出来的吗?所以谁都打不过英法,我们输了也不丢人。现在被谁打了?日本,一千多年跟我们低声下气的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中国这人就丢大了,中国在亚洲称王的时期也结束了。一千多年汉唐以来形成的以中国为亚洲中心的体系被颠覆了。甲午一战颠倒乾坤,日本国力不如中国,都能把中国打成这样,那西方列强一看日本都行,咱哥几个别客气了,来吧,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特别是这一仗打完,台湾就出去了,1895年台湾被占领,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整整被日本占领了50年。这50年小日本在台湾推行奴化教育,台湾人起日本名字,按日式的起居饮食,家家不能供祖先,要建神社,供日本的天照大神。每天中午老师带着学生向东京皇宫方向遥拜,学生的课本里面的世界地图,日本、台湾、朝鲜是一种颜色。扉页上都印着这么一段话,“大日本天皇陛下对本土人民、半岛人民、台湾人民皆爱若赤子”,就这样向台湾人灌输这种观念,日本、台湾、朝鲜是一个国家,都是天皇陛下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