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

十四

那封信是七月份来的。

由于信是从坎布里奇转到丹尼斯港来的,所以我猜想我得到消息大约晚了一两天。我就一口气直跑到詹尼那儿,当时她正带领一群小学生在玩儿童足球之类的游戏,我极力学着鲍嘉①的腔调,说:

①指美国硬派电影明星亨弗莱-鲍嘉(1899-1957)。他主演的《卡萨布兰卡》等影片已成了经典名作,他在银幕上的语调动作为好几代美国人所模仿。

“咱们走。”

“嗯?”

“咱们走,”我又说了一遍,一副不由分说的神气是那么明显,她只得跟着我向海边走去。

“奥利弗,到底什么事?看在上帝份上,请你告诉我,好不好?”

我继续迈着雄赳赳的步伐走上浮码头。

“詹尼弗,上船,”我命令说,一边伸出拿信的那只手指着船,但她根本没注意我手里的信。

“奥利弗,我得照看孩子们哪,”她嘴上这样说,可还是乖乖地上了船。

“奥利弗,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还打算不打算解释?”

这时我们已离岸几百码远了。

“我有事情要告诉你,”我说。

“你就不能在岸上说吗?”她喊道。

“不行,就是不行!”我也叫喊。我们谁也没生气,只是因为风大,不大声嚷嚷就听不见。

“我要在没人的地方跟你讲。你瞧,这是什么?”

我冲她扬扬那信封。她立刻认出了上面所印的发信单位名称。

“嗬,哈佛法学院!是不是把你开除啦?”

“再猜一次,你这个乐天派婆娘,”我喊道。

“你得了全班第一!”她猜道。

这下子我反而不好意思告诉她了。

“还差一点。是第三。”

“哦,”她说。“才第三?”

“要知道这仍然意味着我有资格去编《法学评论》,”我直着嗓子叫喊。

她若无其事地坐在那儿,半点表情也没有。

“天哪,詹尼,”我简直要哭了,“你说话呀!”

“在我见到第一、第二名以前,我不发表意见,”她说。

我瞧着她,希望她忍不住露出笑容来,我知道她是故意绷着脸的。

“说两句嘛,詹尼!”我求她了。

“我走啦。再见,”她说完马上纵身跳入水中。我紧随在她后面也跳了下去。等到我回过神来,我们俩都已攀住船舷,在吃吃地笑了。

“嗨,”我说了一句比较得意的俏皮话,“你是为我跳水的。①”

①原文这句话一语双关,它的另一层意思是:“你也太爱我了。”

“尾巴别翘得太高,”她回答。“不就是得了个第三嘛。”

“嗨,听我说,你这个鬼婆娘,”我说。

“什么事,你这个狗杂种?”她回答。

“我真是多亏了你,”我真心诚意地说。

“不对,你这个狗杂种,不对,”她答道。

“不对?”我倒有点儿给愣住了。

“是全亏了我,”她说。

这天晚上,我们花了二十三块钱,在雅茅斯一家高级馆子里吃了一餐龙虾。詹尼仍不表态,在弄清楚那两位“击败了我”(用她的说法)的先生是何等样人之前,她是不会发表意见的。

说也可笑,我因为实在太爱她了,所以我们一回到坎布里奇,我马上就去打听那前两名是什么人。摸清了底细,我才放了心,原来第一名叫欧文-布莱斯班德,纽约市立学院六四届毕业,是个戴眼镜的文弱书生,不属于詹欣赏的那种类型;第二名叫贝拉-兰多,布林-玛尔学院①六四届毕业,是个女的。这不能再好啦,尤其因为贝拉-兰多长得相当秀气(就学法律的女学生而言),我就可以编些“情节”逗一下詹尼,就说那些个深夜里,《法学评论》编辑部所在的甘尼特楼里发生了如此这般的事。说真的,那一阵子老是搞到深更半夜,常常要凌晨两三点钟才回到家里。你想,六门课程,加上编《法学评论》,此外,我居然还写了一篇专题论文(奥利弗-巴雷特第四:《向都市贫民提供法律援助——波士顿罗克斯伯里区研究》,载《哈佛法学评论》一九六六年三月号第861-908页)。

①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女子大学。

“这篇东西写得不错。的确不错。”

这是一位老编辑乔尔-弗莱希曼的话,不过他翻来覆去说的就是这么两句。坦白说,我指望从这个明年即将为道格拉斯①大法官当秘书的家伙那里听到的是具体些的好评,然而他审阅了我的定稿后说来说去就是这么两句。天哪,连詹尼都能对我说这篇文章“写得泼辣、有才气、确实精彩”,难道弗莱希曼就说不出这样的话?

①威廉-奥维尔-道格拉斯(1898-1980),美国法学家,联邦最高法院法官。

“弗莱希曼说这篇东西写得不错,詹。”

“天哪,难道我不睡觉一直等到这么晚,就为了听这么句话?”她说。“他有没有对你的研究或你的文笔之类发表些什么看法?”

“没有,詹。他只说这篇东西‘不错’。”

“那你这么多时间在干什么?”

我故意向她眨眨眼睛。

“我有些事儿要跟贝拉-兰多研究,”我说。

“哦?”她说。

我猜不透这语调的含义。

“你吃醋了吗?”我直截了当地问。

“才不呢;我的大腿美妙得多!”她说。

“你能写案情摘要吗?”

“她会做意大利式卤汁面条吗?”

“会,”我回答。“事实上今晚她还带了好些到甘尼特楼来。大伙都说可以跟你的大腿媲美。”

“那当然,”詹尼点点头。

“你还有什么话讲?”我说。

“贝拉-兰多替你付房租吗?”她问道。

“妈的,”我回答说,“为什么我总是不能占了上风就趁势收场?”

“我告诉你,预科生,”我那一片柔情的妻子说,“那是因为你永远占不了上风。”